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肖光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运用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中介机会,以及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旅游者... 运用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中介机会,以及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旅游者流和普通旅客流,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最后运用有关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了测定,包括九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隶属度(珠三角其余六城市对广深珠三城市)、城市旅游吸引范围等,以深入把握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 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60
2
作者 卞显红 沙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7,共6页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行了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相互作用 模型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感应空间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山 蒋轶红 +1 位作者 吴兵 杨晓曦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6,共5页
旅游感应空间可用旅游意境地图表达 ,旅游感应强度用来描述旅游意境地图中构成要素(点、线、面)的强弱。本文从《新民晚报》“天下游”版统计得到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重庆仍归入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出现频次 ,以此频次来表征上海市民... 旅游感应空间可用旅游意境地图表达 ,旅游感应强度用来描述旅游意境地图中构成要素(点、线、面)的强弱。本文从《新民晚报》“天下游”版统计得到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重庆仍归入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出现频次 ,以此频次来表征上海市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感应强度。通过聚类分析法可发现上海市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感应空间特点 ,并从中揭示了旅游感应空间的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居民 旅游感应空间 旅游感应强度 上海市民 <新民晚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传开 汪宇明 杨牡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培育和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是城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科学评估城市旅游功能强度对于促进城市功能旅游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科学决策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中转地功能的角度构建了测度城市旅游功能... 培育和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是城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科学评估城市旅游功能强度对于促进城市功能旅游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科学决策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城市作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中转地功能的角度构建了测度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36个主要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度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主导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功能强度 空间格局变化 中国主要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