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客感知视阈下城市滨水带植物景观效益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覃伟 胡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目的】旨在探讨城市滨水带植物景观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并构建一套评价体系以评估其景观效益,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优化策略,以增强滨水带的旅游吸引力和提升游客体验。【方法】以常德穿紫河风光带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获取游客对植物景观... 【目的】旨在探讨城市滨水带植物景观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并构建一套评价体系以评估其景观效益,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优化策略,以增强滨水带的旅游吸引力和提升游客体验。【方法】以常德穿紫河风光带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获取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感知和测评对象的植物景观基本情况,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滨水带景观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6个指标层的美景度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得到排序前五的指标;利用评价体系作为打分参照,邀请专家打分,得到相关指标分值;再将各指标的分值代入景观效益评价模型中,计算得出最终值。【结果】穿紫河风光带植物景观效益得分为3.49,整体评价为一般;在产生舒适感、植物空间的可达性、休闲游憩指标上的评价为较好;但在植物配置层次感强、与景观建筑相适应指标上得分欠佳,评价一般;参考各项指标的分值,结合游客体验感知制定出相关优化策略。【结论】在城市滨水带植物景观效益评价体系中,生态效益(0.387)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准则,其次是美学效益(0.316)、人文感知效益(0.152)、游憩空间效益(0.145);与周边环境相协调(0.107)、植物群落多样性(0.107)、改善环境质量(0.107)、产生舒适感(0.097)、植物景观空间层次(0.096)是5个最关键的评价指标;改善环境质量、植物配置层次感强、提供新奇与兴奋体验、与景观建筑相适应4个指标得分欠佳,对整体得分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提升植物景观的整体效益,从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植物景观空间、强化植物群落结构层次关系、强调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共同造景三个方面进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景观 植物评价 景观效益 城市 植物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2 位作者 陈俊延 柯楠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共7页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城市空间 秋季景观特征 语义分割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白色景观: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居民冬季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洋 孟凡钰 郭旗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70,共7页
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是承载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河流由蓝色水域空间转变成白色冰雪空间,特殊的水体形态使居民的活动水平产生较大变化。聚焦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的居民冬季户外活动,构建可达性、场... 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是承载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河流由蓝色水域空间转变成白色冰雪空间,特殊的水体形态使居民的活动水平产生较大变化。聚焦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的居民冬季户外活动,构建可达性、场所特征、服务设施和维护管理4类维度下的17项环境特征要素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与Kano模型得出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要素序列,基于行为类型讨论要素指标对冬季户外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河流白色景观对提升冬季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寒地滨水空间的流动行为更关注步行体验,强调线性路径的空间畅通和微气候舒适,驻留行为更关注冬季运动和防风防寒设施的配给。研究成果可为寒地城市居民健康福祉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寒地城市 空间 户外活动 白色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4
作者 周永雨 张鸿翎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3期117-119,共3页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对于提高城市景观质量、美化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目标要以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征,并能展示景区的特色文化。基于此...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对于提高城市景观质量、美化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目标要以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征,并能展示景区的特色文化。基于此,阐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探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对策,以期能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推动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景观规划设计 原则 现状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5
作者 刘昊博 吴熙 《花卉》 2025年第9期79-81,共3页
为解决城市滨水区生态退化与空间破碎化问题,以北方城市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原则、生态连通性原则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等,并提出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以... 为解决城市滨水区生态退化与空间破碎化问题,以北方城市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原则、生态连通性原则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等,并提出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及相关工程提供实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城市 景观设计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
6
作者 廉犇鑫 卢玫珺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38-44,50,共8页
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为提升滨水空间合理布局、保障不同经济属性群体的空间正义提供科学依据。以郑州市金水区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兴趣点(POI)、河流水系等多源大数据,组建数据库,引入高斯衰减函数,改进两步... 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为提升滨水空间合理布局、保障不同经济属性群体的空间正义提供科学依据。以郑州市金水区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兴趣点(POI)、河流水系等多源大数据,组建数据库,引入高斯衰减函数,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步行和公共交通模式下居住小区级人群获取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值,并利用二元空间自相关分析滨水空间的社会公平性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居住小区房屋价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特征,低值集聚在金水区西部,高值集聚在中部CBD附近;②半数居住小区到达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较低,研究区域中部街道作为开发的核心街道,居民的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水平高于其他街道,滨水空间可达性存在空间不平等性;③通过GEODA求得居住小区房价与滨水空间可达性之间的莫兰指数为0.481,以及二元局部LISA聚集图显示低-低型和高-高型数量最多,表明滨水空间可达性存在空间不平等性与社会不公平性。滨水空间供给与不同经济属性人口需求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未来在空间正义理念下进一步优化和调控滨水空间和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同时对经济属性较低的群体给予城市空间利益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城市空间 可达性 社会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地带园林景观方案设计研究
7
作者 黄嘉琪 《花卉》 2025年第14期28-30,共3页
城市滨水地带的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质而言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着重关注其核心要素,其中涉及生态基底,包含水文、植被以及土壤等方面;功能空间,有生态保育、休闲活动以及文化展示等;景观形态,包括驳岸、天际线以及节点等内容,并... 城市滨水地带的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质而言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着重关注其核心要素,其中涉及生态基底,包含水文、植被以及土壤等方面;功能空间,有生态保育、休闲活动以及文化展示等;景观形态,包括驳岸、天际线以及节点等内容,并且提出了生态优先、功能复合以及文化延续这三大设计原则。借助阐述滨水生态保育区、休闲活动区以及文化展示区的分区设计策略,以及生态技术应用、人性化细节处理以及植物配置优化等技术方法,为构建生态健康、功能完善且特色鲜明的滨水景观给予系统性参考,以此帮助达成滨水空间生态、社会以及美学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带 园林景观 方案设计 生态优先 功能复合 文化延续 植物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苗 阎淑龙 《现代园艺》 2025年第9期93-95,98,共4页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CES)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运用CiteSpace统计国内外发文量,并运用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CES)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运用CiteSpace统计国内外发文量,并运用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的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领域2014-2024年间的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再以“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或“Urban waterfront space ecosystem”进行二次检索并分析,得出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公众感知偏好2类研究领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可视化分析 前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模拟下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与优化预判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侠 闵若遥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建构上海市黄浦江沿岸9个滨水空间样本的多代理行为模拟模型,运行拟合并输出空间品质测度结果;以民生码头为优化样本,开展空间现状品质测度并与模型测度结果进行比较,获知问题维度、问题指标和问题要素,提出优化方案,再次模拟和测度,预判方案效果。【结果】1)烟囱广场Y1、Y2样本综合品质最佳;2)康体环境支撑维度对综合品质的贡献度最大;3)3个维度中贡献度最大的指标为人均开放型健身空间面积、健身设施利用率和临水人群线密度;4)民生码头空间品质优化方案模拟结果明显优于现状。【结论】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滨水健身空间的品质测度提供了量化依据;9个样本的品质测度结果为黄浦江其他滨水空间的现状和优化后空间品质测度评级提供基准;模型模拟和优化预演为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的预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全民健身 公共空间 多代理行为模拟 测度指标体系 优化预判 黄浦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健康视角下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更新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海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8期147-153,共7页
随着身心健康日益成为关注重点,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环境适宜的绿色休闲空间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围绕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景观适老性进行探究,以南通濠河风景区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当前绿色健康发展视角,对濠河... 随着身心健康日益成为关注重点,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环境适宜的绿色休闲空间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围绕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景观适老性进行探究,以南通濠河风景区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当前绿色健康发展视角,对濠河风景区滨水空间展开调研活动,采用使用状况评价法对老年人群的活动类型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并归纳目前濠河风景区滨水空间景观适老性在景观空间及景观设施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能够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景观适老性更新原则;并以濠东路段滨水景观为例,依据现有的功能分区,提出增加复合适老化功能区后的更新方案,从空间、功能、生态、设施4个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以期为相似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更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适老性 空间 濠河 绿色健康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水居民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以南京市为例
11
作者 冯海蓉 冯莉 +2 位作者 黄帆 孙嘉欣 陈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71-4183,共13页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 城市蓝绿空间的协同降温效应是热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选取南京市四个典型滨水居民区,通过无人机获取研究区蓝绿空间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蓝绿空间协同降温效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平均降温强度在07:00—19:00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在15:00左右达到峰值(1.52℃),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受来流风向影响,下风区水体及其周边降温强度高于上风区水体及其周边,水体宽度越大,水体内部降温强度越高,但水体周边降温强度与水体形状宽度相关性较小。(3)在白天,单一面状水体的降温范围最大,为95.52%;分散、复杂状水体的降温距离最大,可以延伸至248 m。四种不同水体特征的降温效果在距河岸7—32 m距离内产生较明显的降温效应。相比于白天,傍晚宽度最小的线状水体表现出更好的降温效果。研究结论可为城市滨水区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数值模拟 居民区 城市蓝绿空间 微热环境 协同降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波 刘柳杉 王金金 《园林》 2024年第9期58-68,共11页
滨水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功能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而言,常呈现出突出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公众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感知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利用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 滨水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功能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而言,常呈现出突出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公众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感知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利用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花溪河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公众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数据,运用IPA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对于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和绩效表现,从而确定各个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优先次序,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与景观要素偏好特征,最后为滨水空间景观优化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期望较高,但满意度却普遍低于该期望值;公众对不同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善需求存在差异,未改造河段与规划待建河段首要诉求是水质净化,已改造河段亟需进行文化地方感营造,而所有河段均需要提升娱乐旅游服务功能;公众更容易从自然要素中,尤其是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水质水量,感知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但人工要素介入有助于增强文化服务感知。研究结果为公众参与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使其进一步满足公众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感知 空间 景观要素 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空保护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13
作者 王敏 赵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4-28,62,共6页
为保护璀璨星空的夜间自然资源和打造近人尺度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光环境,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夜空保护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1)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为优质户外照明B3(0.3714)>星空品质... 为保护璀璨星空的夜间自然资源和打造近人尺度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光环境,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夜空保护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暗夜景观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1)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为优质户外照明B3(0.3714)>星空品质B1(0.3197)>夜间环境B2(0.3089)。(2)指标层中防眩光的总权重高于其他评价指标。(3)各指标层中重要性程度最高和最低分别是:B1中夜间灯光指数C2(0.1720)、滨水视域开阔度C3(0.0177);B2中滨水绿地生态保护性C7(0.1729)、标识可识别性C6(0.0167);B3中防眩光C12(0.2361)、照明能耗与智能控制C10(0.0252)。该评价体系旨在为今后暗夜景观的定量评价、城市夜间光环境规划建设和保护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暗夜景观 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夜空保护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俊延 丁纯 +3 位作者 陈凯扬 王敏 汪洁琼 王蓉蓉 《园林》 2024年第12期42-48,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梳理归纳支撑循证设计的数据、技术与手段,构建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四维概念框架,即基于在地性因素的水生态实测数据分析、基于创新型技术的水生态效应数字模拟、基于指导性要求的水生态工程设计标准、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以台州市椒江南岸闸口公园为例,阐述强调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循证方法得到科学、合理、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提供思路与教学、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修复 循证设计 城市空间 景观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塔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I0006-I0006,共1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备受关注。滨水区不仅是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交汇点,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对于提升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备受关注。滨水区不仅是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交汇点,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阅《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围绕该课题展开研究,以更好地推动城市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 景观规划 城市形象 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 交汇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洪河道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以23·7特大洪水后永定河平原城市段水毁情况进行分析
16
作者 宋扬 孙少华 +2 位作者 王茹 段晨光 丁洪伟 《绿色中国》 2025年第4期79-81,共3页
本文以23·7特大洪水后永定河河道内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行洪河道中更加合理、更具生态韧性的景观设计方式。通过对水毁后不同空间条件下设施损毁情况的研究,提出兼顾防洪安全和景观生态效果的“平急两用”河道设计方式。研究表明:... 本文以23·7特大洪水后永定河河道内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行洪河道中更加合理、更具生态韧性的景观设计方式。通过对水毁后不同空间条件下设施损毁情况的研究,提出兼顾防洪安全和景观生态效果的“平急两用”河道设计方式。研究表明:通过景观生态引领与水工计算复核相叠加的设计方法,可有效减少超标准洪水对河道景观的破坏,为行洪河道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洪河道景观 平急两用 永定河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活力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考——以合肥市滨湖新城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晶晶 郑志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2期178-180,共3页
从城市活力视角出发,以合肥市滨湖新城为例,通过滨水景观设计与空间活力的关系分析,以整体景观框架及核心景观区域2个层级,分析了滨湖新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活力,及其对构建合肥城市活力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空间活力 城市景观 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水空间旷奥感知与恢复性效应交互路径探寻——基于桂林山水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韩昕 马宁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同行为模式在风景旷奥感知体验下的身心恢复性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旷如”感知有助于注意力恢复,而“奥如”感知则利于情绪恢复;2)私密性活动在生理及心理恢复表现上优于常态性活动;3)旷奥特征感知与特定行为交互影响人群的恢复性,研究得出的显著交互路径分别为:“旷如感知-私密性活动-恢复”路径和“旷奥均衡感知-常态性活动-恢复”路径。通过对滨水空间恢复性体验进行精准化路径评估,为面向高健康疗愈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要素导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 “旷奥”感知 私密性活动 恢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滩地到城市开放空间——黄浦江、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发展概要 被引量:11
19
作者 程雪松 单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116,共6页
基于对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现象和进程的历史考察,分析和归纳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上海滨水空间的特征演化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经历了从地文空间、水文空间的单一形态... 基于对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现象和进程的历史考察,分析和归纳其演变规律,总结了上海滨水空间的特征演化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发展,经历了从地文空间、水文空间的单一形态,到人文空间、互文空间的多维构成,在多重视角的关注下,正在迈向更加开放多元的丰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开放空间 黄浦江 苏州河 景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看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融入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博 王硕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大力开展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力求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打造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对于城市滨水景观来说,其不仅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有力工具,更是诠释城市精神的重要空间。地域文化作为...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大力开展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力求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打造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对于城市滨水景观来说,其不仅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有力工具,更是诠释城市精神的重要空间。地域文化作为具有显著地区特色的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将其融入城市滨水景观视觉传达设计,将有效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 视觉传达设计 地域文化 生态文明理念 协同发展 生态平衡 生态建设 现代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