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化理论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敏 匡兵 饶映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2,共7页
中国不同尺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已经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这种差异程度进行测度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以经济学中的"极化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核密度估计和Esteban-Ray极化指数... 中国不同尺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已经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这种差异程度进行测度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以经济学中的"极化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核密度估计和Esteban-Ray极化指数,对2001—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异质性进行了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效率指数由2001年的0.750 1降低至2014年的0.694 8,且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和省际层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2006年之前,西部地区的平均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低,2006年以后,三大区域平均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地区差距在研究期内呈加剧态势。2001—2014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核密度曲线的期初值、期末值都表现出"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的运动轨迹,位置并不稳定,且与2001年相比,2014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核密度曲线的变化区间明显增加,地区差距扩大。(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极化过程已经显现,核密度曲线整体上呈"单峰—多峰—双峰"分布格局,且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Esteban-Ray指数来看,全国和三大区域在研究期内都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中部地区的波动性最大,由2001年的0.121 9增加至2014年的0.529 6,年均增长率高达11.96%;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变化则相对平稳,分别由2001年的0.183 0和0.162 1增加至2014年的0.276 2和0.216 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2%和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理论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2
作者 卢新海 匡兵 周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5-52,共8页
探寻空间差异视角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于创新城市建设用地高效配置路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2014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城市建设用地... 探寻空间差异视角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于创新城市建设用地高效配置路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2014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综合指数,并根据Mookheriee&Shorrocks提出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且从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均效率指数从2001年的0.750 1下降至2014年的0.694 8;2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均不断加剧,基尼系数表现出"稳定上升——逐渐下降——趋于稳定"的变化路径,且从东、中、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程度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3三大区域分组设定的情况下,组内差异增加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程度加剧的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4政策因素、发展因素、规模因素和结构因素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但是从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来看,仅在西部地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各变量的显著性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利用效率 空间非均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柯新利 丁璐 马才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7,共7页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在采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框架,以解析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间相互作用力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重要因素之一,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正相关;(2)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有较大的差异;(3)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模型,可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钟成林 胡雪萍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73,共12页
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是缓解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有效手段。利用2005年-2012年30个省以及27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下降之... 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是缓解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有效手段。利用2005年-2012年30个省以及27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下降之势,但效率改进幅度较大,且改进方式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冗余情况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配置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层级和空间分异特征,省内各市间的配置效率高于省际,且东部地区省际配置效率最高;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土地交易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市场交易方式对城市土地初始配置扭曲状态的校正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配置效率 利用效率 科斯定理 二级交易市场 DE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衔 吴先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7-76,共10页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有较大内涵挖掘潜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2010年以前,其与经济发展水平"西、中、东部"从低到高的梯度分布在空间上较为一致,之后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有较大内涵挖掘潜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2010年以前,其与经济发展水平"西、中、东部"从低到高的梯度分布在空间上较为一致,之后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效率表现出东部下降、中西部上升的趋势。人均收入、城市规模及城镇化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DE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阶段DEA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胡银根 廖成泉 +1 位作者 章晓曼 王丹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2,144,共5页
以"两型社会"为背景,运用四阶段DEA法对2013年湖北省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予以评价。实证结果表明:(1)12个城市中只有荆门、孝感、咸宁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其建设用地的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投入均存在... 以"两型社会"为背景,运用四阶段DEA法对2013年湖北省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予以评价。实证结果表明:(1)12个城市中只有荆门、孝感、咸宁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其建设用地的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冗余;(2)通过适度扩大人口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减少资本、能源、技术、劳动力投入要素的松弛量,进而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3)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过高的地区加剧了各类资源的过度投入,最终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下降;(4)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适度转移或人口密度过大会加剧建设用地资本和能源投入的过剩程度,但会遏制非农产业人数和技术投入过剩的趋势;(5)工业规模的扩大会加剧能源的过度消耗,但会遏制非农产业人数和技术投入过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四阶段DEA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詹国辉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5,共5页
文章通过梳理土地利用的既有文献,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江苏省域内只有南京市与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度有效,而其余11个地级城市则处于中度和低度的土地利用效率范围之中。同时,建构... 文章通过梳理土地利用的既有文献,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江苏省域内只有南京市与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度有效,而其余11个地级城市则处于中度和低度的土地利用效率范围之中。同时,建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等投入要素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面板回归及协整检验,研究表明,在投入因素方面,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均对江苏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正向效应,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并无显著影响。为此,结合江苏省的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以期提高江苏省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建设用地 三阶段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立新 宋洋 +1 位作者 朱道林 黄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4-159,共6页
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05—2018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采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空间非均衡性,并深入探究形成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逐渐上升,但效率并不... 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05—2018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采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空间非均衡性,并深入探究形成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逐渐上升,但效率并不高;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空间非均衡性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外商投资水平、科技水平、土地市场化程度等7个因素影响,各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空间非均衡性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春雨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2期109-113,共5页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短缺,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土地闲置状况和利用率偏低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客观评价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云南省各州市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阶段DEA模...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短缺,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土地闲置状况和利用率偏低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客观评价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云南省各州市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得到除环境因素以及随机因素影响外效率值,并对比分析了云南省16个州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情况较好,资源配置较合理,非DEA有效由纯技术效益及规模效益不足导致,部分城市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城市规模效益低,产业结构需优化。因此,今后需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用地规模和指标,争取更大的产出和效率的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三阶段DEA模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静 林承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81,共14页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智能化 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倩华 边志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114,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1年中国152个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该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 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1年中国152个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该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多轮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明显的推广效应。(2)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建设能够通过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三条路径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3)异质性分析发现,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效应在老工业城市和集群式示范区中更为显著,在资源型城市与单一式示范区中相对较弱,在复合型城市中尚未显现。研究结论:应持续优化并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强化环境规制与支持技术创新,因地制宜细化政策安排,探索多元化产业转型路径,合力推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资源型城市 老工业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预测
12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1 位作者 张翔 丁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集聚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高值聚集情况,最后利用GTWR模型从经济、人口、技术的角度分析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水平,采用情景设定法探索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建设用地“碳达峰”情况。[结果]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中游城市,但碳排放重心有向中游移动的趋势,坐标由111°82′81″E、37°01′675″N转移至111°56′46″E、36°53′425″N。同时碳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部分城市存在高高集聚的现象。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但在中游地区逐渐增加;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由人口规模引发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大。[结论]经济高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基准与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均为2024年,峰值由大到小为:高速发展>基准>低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模型 GTW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产要素一体化对城市建设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雪萍 钟成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1,共8页
区域要素一体化有利于加快要素流动,但在一体化的初级阶段,要素流动以单向流动为主,这加剧了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均,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冲击。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和资本要素一体化均显著地抑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 区域要素一体化有利于加快要素流动,但在一体化的初级阶段,要素流动以单向流动为主,这加剧了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均,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冲击。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和资本要素一体化均显著地抑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子城市群层面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层面,而子城市群层面劳动要素一体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抑制作用要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层面;地方政府行政垄断并没有阻滞劳动和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政府行政垄断 生产要素一体化 效率D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其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雨豪 邵子南 +2 位作者 严思齐 杨莉莉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62,124,共10页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3—2017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不同维度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城市...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3—2017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不同维度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从全国维度的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2)将全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两大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全国维度一致,但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高其利用效率也将提高。(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类型进行回归,集约型城市(Uclsm>0)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利用效率会不断提高;粗放型城市(Uclsm<0)回归结果出现城市建设用地错位度与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特征,即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升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有正向影响,但随着粗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这种推动作用将会转变为恶化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人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空间错位 利用效率 空间效应 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空间效应与分群差异 被引量:14
15
作者 冯雨豪 吴群 +2 位作者 王健 邵子南 张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集聚 利用效率 作用机理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斯亮 陈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3-122,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规模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城市间异质性,在位于中东部地区、规模大的和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研究结论: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基于全局思维科学系统地预判和评估入市的影响,把握改革在土地利用维度产生的红利由城乡共享的契机,有效发挥农地入市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互补和竞争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土地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特大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用地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17
作者 崔继昌 郭贯成 《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2,共12页
紧凑式开发建设是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一种可行模式。检验超大特大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用地效率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2002—2021年中国超大特大城市... 紧凑式开发建设是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一种可行模式。检验超大特大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用地效率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2002—2021年中国超大特大城市紧凑发展和城市用地效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超大特大城市紧凑发展程度和城市用地效率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间存在良性互动响应关系,除均存在自我强化的惯性发展特征之外,城市紧凑发展对城市用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紧凑维度上存在异质性。因此,应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稳步推进城市功能紧凑发展;以维度适配为立足点,发挥城市紧凑发展对城市用地效率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城市用地效率 建设用地 超大特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18
作者 张诗嘉 操小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8,128,共9页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该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检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该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检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并验证土地政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武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型分布格局,多表现为H-H型和L-L型集聚,且随着时间推移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形趋势,过度扩张可能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倒U”形关系,某一用途的偏向性供给会降低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边际贡献。③土地政策在调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对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上发挥正向作用。应统筹都市圈内城市协同发展,动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充分利用土地政策的正向调节作用,持续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 土地政策 高质量发展 空间计量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路径分析
19
作者 李梦瑶 周达林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5期149-151,共3页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针对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和定量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空心化严重、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针对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和定量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空心化严重、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其主要成因包括人口外流、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土地市场化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路径:一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复垦,优化用地空间布局;二是采用多方式盘活闲置建设用地;三是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完善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研究结果可为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用地整理 土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配置——基于2003—200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卢艳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38,共7页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指区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上所承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功能。从工业化与城镇化2个方面,通过极差、极差倍数和离散系数等指标揭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特征。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域差...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指区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上所承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功能。从工业化与城镇化2个方面,通过极差、极差倍数和离散系数等指标揭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特征。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地带性特征是其最明显的空间特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空间指向上具有一致性,但绝对量与增速之间存在"倒挂"关系。基于政府层级体制和行政指令的资源分配机制与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是不相关的。由于资源配置与效率的背离必然会损失效率,进而探讨通过建立跨区域交易制度和相应的补偿机制以实现对建设用地资源更有效率的空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利用效率 空间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