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敏 刁游 卢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3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街道生活 人本主义城市设计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陕西省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关键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樊艳翔 雷社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376,共12页
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10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运用主成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宜居性提升的关键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宜居性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10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运用主成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宜居性提升的关键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宜居性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各城市宜居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洛、安康和铜川的城市宜居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陕西省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驱动力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2015年的关键驱动力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治服务水平、资源供给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2016—2020年的关键驱动力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通信文化交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污水治理效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驱动因子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城市宜居性提升 驱动力 熵权TOPSIS法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23
3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2 位作者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3,98,共7页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市场因素、政策和规划力量等因素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35
4
作者 胡伏湘 胡希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2-44,共3页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24个领域层指标和81个指标层指标,对科学评价城市宜居性...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24个领域层指标和81个指标层指标,对科学评价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宜居性评价 框架设计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雪铭 白芝珍 +2 位作者 田深圳 郭玉洁 刘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年第6期86-93,共8页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14市20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城市...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14市20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 时空分异 熵权法 地理探测器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宜居满意度评价及改进策略——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金笑 杜宏茹 肖凤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9期216-221,共6页
从城市特色、城市交通出行、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公共安全6个方面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南北疆典型市(县)做样本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新疆城市宜居满意度状况。结果表明,居民对... 从城市特色、城市交通出行、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公共安全6个方面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南北疆典型市(县)做样本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新疆城市宜居满意度状况。结果表明,居民对城市宜居性的总体满意度一般,其中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公共安全的居民满意度较高,而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管理的居民满意度相对较低,城市交通出行的满意度最低。最后提出提高城市宜居性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以人为本 满意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及其对田径运动成绩的影响
7
作者 周娴 冯晓劲 +1 位作者 王成 张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5-1052,共8页
人体舒适度是评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它是人体器官和皮肤等感受器对环境感知后,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人体舒适度受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直接影响.利用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 人体舒适度是评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它是人体器官和皮肤等感受器对环境感知后,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人体舒适度受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直接影响.利用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SORPES) 2015-202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所选指数包括了热应力(Heat Index,HI)、湿热指数(Humidex)、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风冷指数(WCI).从年际变化看,各指数的量值基本相当,均在15~20.各指数的年变化趋势和月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在各个指数的定义和计算中,气温都是权重最大的气象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湿度、风速等要素进行修订.各个指数的概率密度分布均出现了弱的“三峰型”,这是秋季的“双峰型”和其他季节的“单峰型”叠加导致的.秋季各指数“双峰型”分布特征主要是由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的.总体来看,南京地区人体感觉以舒适为主,热环境风险远大于冷环境风险,以Humidex为指标统计的风险概率比以HI为指标的略高.利用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员200 m短跑的训练记录分析了人体舒适度对户外运动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运动员对热环境的敏感性反应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30%的研究对象受热环境舒适度影响,其中10%的研究对象受热环境舒适度影响明显,女运动员的敏感度高于男运动员.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体育训练中,环境人体舒适度对运动员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人体舒适度 户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