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活力特征分析的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以苏州城区6个安置社区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勇 邹晴晴 李广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7-754,共8页
由"散居"到"集居",安置社区面临社会关系重建的巨大压力。基于公共空间活力内涵,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苏州市6个安置社区为例,对3种安置模式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和比... 由"散居"到"集居",安置社区面临社会关系重建的巨大压力。基于公共空间活力内涵,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苏州市6个安置社区为例,对3种安置模式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发现:(1)不同安置模式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异地安置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设施完备、类型多样,但是其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度最低。对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社区公共空间背后的社会属性比其物质属性更为重要。(2)公共空间因子活力度与关注度存在不匹配现象。基于"社会-空间"辩证互动逻辑,提出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对于今后安置社区,适宜"村内小集居+跨村大聚居"的安置模式,通过最大程度维系原有"熟人社区"群体的社会边界,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减轻社区社会关系重建的压力;对于现有安置社区,可根据公共空间因子活力度和关注度的匹配关系,划分公共空间改造的优先级,采用差别化的改造策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及其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活力评价 城市安置社区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城市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重构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宋辉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1,共10页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以农转非新移民构成的城市拆迁安置社区是外在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格局,实质就是社区内治理主体运行机制的交互表现。通过重庆的实证研究发现,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以农转非新移民构成的城市拆迁安置社区是外在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格局,实质就是社区内治理主体运行机制的交互表现。通过重庆的实证研究发现,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作为城市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的核心主体,在社区运行机理中分别承担了代理人、合伙人和代言人的角色,社区内"三驾马车"基于利益彼此协调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强化,从而维持社区内权力结构的平衡状态。城市拆迁安置社区要实现治理的精细化,应以协调与合作为原则,重塑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构建"小联合,大网络"的协作机制,通过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制度创新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城市拆迁安置社区的良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拆迁安置社区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集体:安置社区统合治理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基于武汉“三方一体”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丽惠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86,共9页
安置社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农民市民化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引导,安置社区治理秩序的重构要发挥集体的统领和托举功能。安置社区套用城市商品小区社区“社居制+物业服务”的管理体制并不契合其治理需求、治理基础和治理体系。公共... 安置社区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农民市民化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引导,安置社区治理秩序的重构要发挥集体的统领和托举功能。安置社区套用城市商品小区社区“社居制+物业服务”的管理体制并不契合其治理需求、治理基础和治理体系。公共品供给不足和公共秩序重塑压力大是安置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应找回类似村委会基层组织的负责制、有权威的“属地组织”,实现基层赋权和治理下沉。“集团公司+社区中心+物业企业”的“三方一体”共治体制,通过延续村社集体的统合功能,弥合了城市管理体制中的治权分割分散缝隙,再生产了“半熟人社会”的自治,塑造了安置社区的良好治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安置社区 延续集体 统合治理 “三方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