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临沧市在生态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一个经过优化的适应临沧市未来可持续城市扩张的2030年GI网络。结果表明:预测2020—2030年间,临沧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3%,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0.2%和1.3%,由于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水域增长率高达46.9%;GI景观要素核心区面积占56.12%,边缘占21.3%,支线、桥接区、孤岛、穿孔、环道占比较小,5个总占比为22.6%;在可持续的城市扩张情景下,GI规模变化不明显,建成区的GI相对分散,优化后的GI网络将由12个生态源地和24的生态廊道组成。研究基于MSPA-PLUS模型构建临沧市2030年GI网络,为临沧市和其他山地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对GI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构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网络可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临沧市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临沧市在生态优先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一个经过优化的适应临沧市未来可持续城市扩张的2030年GI网络。结果表明:预测2020—2030年间,临沧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3%,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0.2%和1.3%,由于合理的治理与保护,水域增长率高达46.9%;GI景观要素核心区面积占56.12%,边缘占21.3%,支线、桥接区、孤岛、穿孔、环道占比较小,5个总占比为22.6%;在可持续的城市扩张情景下,GI规模变化不明显,建成区的GI相对分散,优化后的GI网络将由12个生态源地和24的生态廊道组成。研究基于MSPA-PLUS模型构建临沧市2030年GI网络,为临沧市和其他山地城市规划提供新思路,对GI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