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在上海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敖翔宇 谈建国 +2 位作者 刘冬韡 王亚东 胡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3-986,共14页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对净辐射通量(Q~*)中午日峰值低估约为25 W·m^(-2);模式对四个季节向下长波辐射通量(L_↓)的日变化幅度均被低估,对向上长波辐射通量(L_↑)的模拟明显优于L_↓。SUEWS/LUMPS模式对感热通量(Q_H)各季节(春季除外)日峰值出现时次均有准确模拟,而对Q_H量值各季节均为低估;SUEWS模式在夏、秋季对白天潜热通量(Q_E)的模拟均优于LUMPS模式,而在冬、春季的模拟情况两者接近;SUEWS模式成功再现了储热通量(△Q_S)冬、春、秋季早、晚正负值转换时间,而在夏季滞后了2 h,模拟的△Q_S量值季节差异性较大。对模式误差随气温、风速及风向变化进行分析表明,在较高气温和较大风速下,Q_H、Q_E均表现为低估误差增大,而△Q_S则相反,表现为更显著地高估;风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模式未考虑东面密集建筑群而使得Q_H较明显低估约为-50 W·m^(-2),而西侧公园绿地的存在使得Q_H高估约1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通量 湍流热通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冠层模式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拟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聪元 杨帆 张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654,共18页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是城市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的关键过程之一,但对目前不同参数化的适用性和模拟性能评估工作较少.利用2013年南京市中心市区的湍流热通量的观测数据与单层冠层模式(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SLUCM)、局地气...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是城市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的关键过程之一,但对目前不同参数化的适用性和模拟性能评估工作较少.利用2013年南京市中心市区的湍流热通量的观测数据与单层冠层模式(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SLUCM)、局地气象参数化方案(Local-scale Urba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LUMPS)、城市能量和水平衡方案(Surface Urban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Scheme,SUEWS)以及公用陆面模式城市参数化方案(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Urban,CLMU)这四个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在能量平衡各项中,各模式对于净辐射的模拟颇好,其均方根误差普遍低于感热项的50%,潜热和储热项模拟较差.(2)各模式对净辐射均有低估,其中SLUCM模式模拟最佳,全年平均偏差约7.7%,其均方根误差10~20Wm-2左右;对于感热通量,SUEWS模式模拟较好,日间偏差低于7%;对于潜热通量,则是CLMU模式更佳,特别是夏秋冬三季,平均偏差约12.5%;对于储热项,SLUCM模拟较优,偏差低于10%,各季均方根误差也普遍低于其他模式的50%.(3)各模式普遍表现为:秋冬两季模拟优于春夏两季,夜间模拟比日间更佳.比较结果为数值模拟中城市冠层模式的选取与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冠层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数值模拟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研究城市冠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热力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何晓凤 蒋维楣 +1 位作者 刘红年 周荣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5-1457,共13页
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通过对一组理想试验的模拟,研究了TEB方案(town energybalance)和SVAT方案(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模拟城市热岛现象的差异及本质原因,发现TEB方案对城市热岛(UHI)尤其是夜间UHI模拟效... 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通过对一组理想试验的模拟,研究了TEB方案(town energybalance)和SVAT方案(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模拟城市热岛现象的差异及本质原因,发现TEB方案对城市热岛(UHI)尤其是夜间UHI模拟效果更优,这是由于TEB方案具备较强模拟城市储热项的能力形成的。此外,深入探讨UHI对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的影响,发现UHI现象使城市和郊区的近地层位温廓线在清晨和傍晚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使城市区域气温全天高于郊区,且日间城乡温差能达到的高度明显高于夜间。分析人为热源和建筑物冠层对UHI的影响时发现:人为热源对UHI的影响在夜间强于白天,而建筑物对白天城市湍能的影响强于人为热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城市边界层 城市冠层 数值模拟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均匀性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风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宋玉强 刘红年 +2 位作者 王学远 张宁 孙鉴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0-819,共10页
为了研究城市的非均匀性对城市气象特征的影响,根据南京市landsat卫星资料的建筑密度分布特征,将南京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分成:商业型城市、高密度城市、低密度城市.利用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针对南京地区非均匀城市类型分布进行了1年的... 为了研究城市的非均匀性对城市气象特征的影响,根据南京市landsat卫星资料的建筑密度分布特征,将南京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分成:商业型城市、高密度城市、低密度城市.利用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针对南京地区非均匀城市类型分布进行了1年的高分辨率模拟,研究了城市非均匀性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城市热岛等气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城市热岛等气象特征对城市非均匀性比较敏感,城市非均匀性导致平均城市感热、净辐射、热岛强度、城市郊区风速差减弱,而潜热增加.考虑城市的非均匀性之后,地表能量平衡各项以及温度、湿度、风场在城市区域的分布更加复杂,空间分布的方差和极值明显增加.如非均匀城市使平均感热、热岛强度和城市风速衰减分别下降了9.3 W·m-2、0.18℃和0.14m·s-1,潜热增加11.2 W·m-2;但非均匀城市使热岛强度、风速衰减、净辐射的最大值增加了0.28℃、0.28m·s-1和5.7·m-2.城市对于风速的衰减,会导致低空急流带的强度变小、厚度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均匀性 城市热岛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蒋磊 李娜娜 +2 位作者 季明霞 张季平 康贤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90,共8页
系统介绍了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进展.由于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中的各个物理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尺度的大气环境和城市气候,尤其是微尺度气候.另外,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城市冠层模型的... 系统介绍了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进展.由于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中的各个物理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尺度的大气环境和城市气候,尤其是微尺度气候.另外,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城市冠层模型的特点,及其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耦合,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论认为,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来看,城市冠层模型和中尺度大气模式的耦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尺度大气模式的模拟水平,这也有助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精细化模拟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地表能量平衡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气候 城市冠层 城市热岛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中尺度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厦门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嘉慧 赵小锋 林剑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36-344,共9页
城市扩张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是研究城市气候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2000、2005、2011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对应卫星过境时刻的气象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开展了厦门市近15年来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的分析... 城市扩张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是研究城市气候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2000、2005、2011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对应卫星过境时刻的气象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开展了厦门市近15年来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数量持续增加;裸地最容易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也最容易撂荒;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建设用地。(2)地表通量的分布和大小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水体和林地具有较高的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人为热排放。(3)城市扩张引起地表反照率、地表粗糙度、热容量和透水能力等等的变化,使得潜热通量减少,而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人为热排放增加。除了裸地以外,2000-2015年间其余4种土地利用类型变为建设用地时,净辐射是减少的。当裸地变为建设用地时,净辐射一直是增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平衡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DAS的中国区地表能量平衡数值试验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莹莹 施建成 +1 位作者 杜今阳 蒋玲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1,共7页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季的模拟效果要好于其它季节,残差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地区的模拟效果要逊于其他地区。对比了模拟的GLDAS地表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值介于-5~5K之间,两者的散点图和标准离差显示模拟的夜间地表温度要比模拟的白天地表温度精确2~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陆面信息系统 Noah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建凯 王开存 +1 位作者 王普才 宗雪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9-1127,共9页
地表反射率是控制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城市建筑物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一性,这不仅给地基观测城市地表反射率带来了很大困难,数值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也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开发了一个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模式city_photo,该方法... 地表反射率是控制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城市建筑物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一性,这不仅给地基观测城市地表反射率带来了很大困难,数值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也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开发了一个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模式city_photo,该方法结合了蒙特卡洛方法和几何光学方法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计算速度。通过引入城市地图的概念,该模式能够计算具有不同结构的城市的地表反射率。2002至2004年晴空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1-7通道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地表反射率资料被用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AERONET站点观测得到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水汽资料,6S(Second Simulation of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被用来对其进行大气订正。模式计算的北京城市地表反射率个例与MODIS 7个通道地表反射率观测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0-0.93之间,说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随太阳和观测角度的变化情况。最后讨论了城市结构对城市地表反射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反射率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 陆面过程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6-714,共9页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异常 陆面过程模式 土壤温度 地表能量平衡 地热活动 下垫面 短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能量平衡模式中大气温度对二氧化碳增温效应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巢纪平 李耀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利用一个考虑了辐射能传输的二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式,解析地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后冰界纬度的变化,得到了冰界纬度随CO_2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CO_2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700×... 利用一个考虑了辐射能传输的二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式,解析地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后冰界纬度的变化,得到了冰界纬度随CO_2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当CO_2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700×10^(-6)时,冰界仅后退(北半球向北)几个纬度;当CO_2的浓度继续增加时,冰界纬度会加速向极地退缩,直至出现全球无极冰覆盖的现象。同样地,当CO_2浓度由280×10^(-6)增加到700×10^(-6)时,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的速率很小,并且增加的速率在减小,而当大于700×10^(-6)之后,温度增加的速率会快速增大,温度将加速上升。对不同反照率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当反照率从0.1到0.32时,结果并没有显著地改变,即结果对反照率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一计算结果表明,在目前的状态下,由CO_2引起的增温作用似乎处于变化很小的准饱和状态,即目前气候不会因为CO_2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变暖。较为实际的情形可能是大气温度在缓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迅速升高。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CO_2的增温效应,因为根据计算结果,这个临界值大概在700×10^(-6)左右,当CO_2浓度增加到超过临界值之后,气温会剧烈上升,气候将会处在一个非常温暖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增温效应 二维能量平衡模式 冰界纬度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何晓凤 蒋维楣 周荣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本文在引进先进的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Town Energy Balance,简称TEB)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单层城市冠层模式,并对南京市典型居民区1km2范围内的局地尺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进行离线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值作了比对,发现:TEB方案对... 本文在引进先进的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Town Energy Balance,简称TEB)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单层城市冠层模式,并对南京市典型居民区1km2范围内的局地尺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进行离线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值作了比对,发现:TEB方案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模拟效果良好,而该方案的模拟性能受建筑物表面材料反照率取值的影响较大。在离线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将TEB方案成功耦合到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中,作为该模式的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方案之一,分别选取该边界层模式中原有的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方案SVAT(Soil-Vegetation-Atmosphere-Transfermodel)和新引入的TEB方案对冬夏两季不同个例进行模拟,以常规近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Landsat卫星观测的地表反照率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EB方案对原大气边界层模式的模拟效果有明显改善,对近地面热力场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城市冠层中的"陷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平衡 城市边界层 城市冠层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蒋维楣 周荣卫 刘红年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它是针对小型城市模拟应用特点,并在原有较粗网格区域边界层模式及模拟应用的基础上建立的.与原有模式相比,新建模式(1)加入水汽过程,(2)引入了热力粗糙度,(3)考虑了城市人为热源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本文建立了一个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它是针对小型城市模拟应用特点,并在原有较粗网格区域边界层模式及模拟应用的基础上建立的.与原有模式相比,新建模式(1)加入水汽过程,(2)引入了热力粗糙度,(3)考虑了城市人为热源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及其对城市热岛的影响,(4)考虑了城狭ψ饔市冠层建筑物的动力拖.运用建立的模式分别以北京东南部12 km×18 km范围的一块市区和一个卫星城镇(即亦庄,范围10.5 km×6.7 km)进行了实际模拟试验.通过模拟所获的城市地区地面气温、风速和比湿结果与当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表征气象条件的日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间的相对平均偏差(FB):地面气温为0.02,风速为0.13,空气比湿为0.09.模拟研究了小型城市气象环境的诊断与分析.还分析研究了城乡地区之间气象环境和地面能量平衡的不同特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高分辨率 数值模拟 地表能量平衡 热力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112
13
作者 姚远 陈曦 钱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4-1147,共14页
近50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剧烈变化。当前,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与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厘清城市地... 近50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剧烈变化。当前,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展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与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厘清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研究进展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空间热环境定量评价研究以及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市空间热环境和城市热岛等相关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方式进行简要叙述的基础上,着重从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力和驱动机制、城市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城市地表热岛与城市大气热岛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城市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城市地表热岛的尺度转换等6个主要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已开展的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地表热环境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热环境 定量遥感 时空特征 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郑祚芳 高华 +1 位作者 王在文 刘伟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89-1694,共6页
利用一个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数值模拟系统(WRF/NCAR),引入由Landsat TM提取的京津冀区域30 m分辨率下垫面GIS数据集代替美国USGS地表分类数据,对2009年6月24—25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一次超过40℃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 利用一个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数值模拟系统(WRF/NCAR),引入由Landsat TM提取的京津冀区域30 m分辨率下垫面GIS数据集代替美国USGS地表分类数据,对2009年6月24—25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一次超过40℃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用以考察WRF/UCM系统对北京"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的模拟效果,并分析了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市高温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用精细化下垫面分类数据集后能更好地模拟出主要高温区的分布特征,并能较好再现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发展对近地层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促使城区及其下风向近郊区气温的升高,增幅可达0.5~2℃,这与城市热岛及其下游效应有关。城市下垫面的高粗糙度对近地层风速表现出明显的阻挡效应,表现在模拟的10 m风场减弱明显。考虑了城市下垫面属性的敏感性试验更好地再现了城区温度的日变化,其模拟的日间最高温度与实际观测值更为接近,也较好地模拟出了城区具有较高最低温度的特征。通过城区与郊区能量平衡过程差异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可以显著改变能量平衡中各项所占的比重。地表对近地层大气热量输送过程的变化表明随着城市下垫面的日愈扩大,会显著增强白天地表对大气的向上感热输送,增大城区日间出现高温的可能。夜间,模式反映出地表能量收入来自土壤热通量的向上输送,同样由于城区的潜热通量小,收入的能量仍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夜间城区具有较高的最低温度并表现出较强的热岛特征,主要与夜间感热加热的持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热岛 地表能量平衡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锁铨 代刊 +2 位作者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平衡 水分平衡 地表物理量 土壤温度 土壤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屋顶储热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成刚 孙鉴泞 蒋维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4-699,共6页
利用2005~2006年夏、冬两季南京城市边界层外场试验中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对城市屋顶储热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屋顶储热项在地表能量收支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大于感热和潜热。储热项与净辐射的比值,在夏季白天为0.75,夜间为1.20;... 利用2005~2006年夏、冬两季南京城市边界层外场试验中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对城市屋顶储热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屋顶储热项在地表能量收支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大于感热和潜热。储热项与净辐射的比值,在夏季白天为0.75,夜间为1.20;冬季白天为0.80,夜间为0.95。并给出了夏、冬两季屋顶储热项参数化方案OHM(Objective Hysteresis Model)的拟合系数,与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表明,所得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南京地区屋顶的储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 屋顶储热 地表能量平衡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流域农业干旱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迪 裴源生 +1 位作者 赵勇 严登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9-608,共10页
以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为模拟工具,以根系层土壤含水量为代表性指标,对A1B情景下未来研究区月尺度农业干旱进行了预估。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分析了降水、蒸发、地表温度和根系层土壤含水量等农业干旱主要... 以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为模拟工具,以根系层土壤含水量为代表性指标,对A1B情景下未来研究区月尺度农业干旱进行了预估。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分析了降水、蒸发、地表温度和根系层土壤含水量等农业干旱主要影响因素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大气环流、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地表净通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从气陆间能量和水汽通量平衡角度,对农业干旱发生机理进行了识别。预估结果表明:从年内各月地表净通量和地表温度变化来看,未来春末(6月)和秋末(10月)湄公河流域温度增加明显,且土壤含水量减少也较为明显;同时,这两个时段蒸发旺盛和降水减少的趋势,有可能导致流域局部地区(尤其是非灌溉农业区)农业干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动力降尺度 地表能量平衡 农业干旱 湄公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 被引量:96
19
作者 佟华 刘辉志 +2 位作者 李延明 桑建国 胡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绿地规划 楔形 现状 城市边界层 能量平衡模式 缓解 夏季 边界条件 边界层模式 最小分辨率 遥感技术 观测研究 分布特点 城市气候 北京大学 地面温度 气象模式 模式系统 精细结构 分布情况 模拟试验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平原区城市化地区蒸散发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润祥 李发文 +1 位作者 李建柱 冯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6-375,共10页
为揭示城市蒸散发特征,采用考虑人为热影响的SEBS-Urban模型计算天津平原区2015—2017年逐月蒸散量。使用两步验证法对结果进行检验,首先利用MODIS MOD16产品对非建成区模拟结果合理性进行验证,其次利用城市耗水(UWD)模型得到的天津大... 为揭示城市蒸散发特征,采用考虑人为热影响的SEBS-Urban模型计算天津平原区2015—2017年逐月蒸散量。使用两步验证法对结果进行检验,首先利用MODIS MOD16产品对非建成区模拟结果合理性进行验证,其次利用城市耗水(UWD)模型得到的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月蒸散量对建成区模拟结果验证。在SEBS-Urban模拟结果基础上,检验Budyko方程在城市化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SEBS-Urban模型精度可靠,体现了蒸散发项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与二元水循环中的相合性;②人为热或社会侧的耗水会导致蒸散发量增加,建成区增幅达85%~115%,整个研究区增幅为7.2%~8.7%;③Budyko方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可应用于城市地区。本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蒸散发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地表能量平衡 城市 SEBS-Urban模型 城市耗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