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1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2
作者 沈静 林承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81,共14页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智能化 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对城市内涝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陆科成 李瑞栋 +4 位作者 倪广恒 田富强 邵建 杨苑媛 马成祥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探讨了银川市典型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解析了以不透水面为代表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情景下对内涝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淹没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 探讨了银川市典型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解析了以不透水面为代表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情景下对内涝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淹没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并从产汇流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对银川市典型区内涝影响显著的不透水面景观格局指数为斑块密度、分形维数和欧氏最近邻距离;在较短重现期(5~20 a)设计降雨情景下,斑块密度对地表淹没影响程度最高,而在较长重现期(50~200 a)设计降雨情景下分形维数和欧氏最近邻距离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指数 水文水动力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以黄河下游沿岸城市为例
4
作者 常婧琳 马瑛 +2 位作者 苏向辉 付文凯 瞿成龙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1-392,共12页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模型与Super-SBM模型对其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可视化、核密度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剖析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借助Tobit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结果](1)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稳中有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经历了“先降后升”的阶段性演变过程。(2)研究期内黄河下游沿岸城市整体生态福利绩效和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有向初级协调类变化的趋势。(3)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空间聚集会对耦合协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科技创新、城市环境则对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程、坡度、教育水平并不会对耦合协调产生影响。[结论]未来应因地制宜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城市的监控与管理,强化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间绿色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沿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互动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5
作者 朱庆莹 陈银蓉 +2 位作者 陈坤 王玉琳 孙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79-3592,共14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城市安全治理和土地利用调控的重要基础,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正成为科学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重构城市韧性与土地绿...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城市安全治理和土地利用调控的重要基础,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正成为科学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重构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基于演化韧性、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理论和文献归纳分析等方法,构建一个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互动机制分析框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韧性内涵形成了“多维度融合、多能力转变和多视角评估”的概念框架;第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是绿色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产物,旨在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区域内土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土地最优利用;第三,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韧性可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的传导路径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方式作用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传导和城镇化水平调节反馈于城市韧性。研究认为针对现实中非耦合协调的城市,应在立足不同职能和规模城市类型基础上,充分借助相关规划、制度和政策等手段,实施差异化调控策略促进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协调优化,服务更高要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市韧性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互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下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化及预警研究--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6
作者 刘家莉 朱喜钢 吴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目的]准确识别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演化趋势,并基于科学预测模型开展冲突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为协调有限国土空间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 [目的]准确识别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演化趋势,并基于科学预测模型开展冲突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为协调有限国土空间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化特征。利用PLUS模型模拟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情况,以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预测2030年成渝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状态,识别区域内重度及不稳定冲突的发生范围,划定冲突监测预警区域。[结果]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强度持续上升,2011—2020年间中度冲突占比高达45.97%,区域发展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冲突挑战。2030年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城市群内重度冲突较2020年扩增4600 km^(2),冲突风险显著高于其他情景。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情景展现出更为有效的冲突控制能力,该情景能将中度冲突面积减少至74100 km^(2),使冲突规模与程度朝缓和、易管理的方向发展。成渝城市群重点冲突监测区域总面积约51500 km^(2),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监测范围以成都市与重庆主城为核心,涵盖双核周边邻近区域,同时,沿西部成德绵乐城市带与东部沿江城市带呈条带状延展,零星分布于城市群东北部。[结论]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存在累积效应和潜在风险。合理引导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分级分区精准管控,并构建协同高效的预警机制,是缓解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空间冲突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成渝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温瑞塘河和永强塘河为例
7
作者 陈璁 唐庆蝉 +3 位作者 赵本宣 陈月仙 许益新 王宝强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5-193,共9页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22年10月对温州市温瑞塘河和永强塘河64个点位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划分了其功能类群,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22年10月对温州市温瑞塘河和永强塘河64个点位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划分了其功能类群,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群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河流间的差异。结果共检出底栖动物4门53科85属(种),其中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共43属(种),占总分类单元数的50.6%;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GC)和刮食者(SC)为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河流中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1)物种多样性在林地最高,其次为农田和城市,工业区最低;(2)优势种及密度、生物量分析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河段间的底栖动物密度差异较小,而生物量为城市>农田>工业区>林地,其中林地河段以水生昆虫为优势种,农田和城市河段为寡毛类和腹足类,而工业区河段则为寡毛类;(3)从功能摄食类群来看,林地河段各功能摄食类群的比例较为均衡;农田、城市和工业区河段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其他摄食类群占比较低。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大,温州城市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耐污种成为优势种,功能摄食类群不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城市河流 温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多情景模拟——以厦漳泉城市群为例
8
作者 睢晋玲 吝涛 +3 位作者 李桢 张国钦 曹馨 张喻魁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多情景模拟(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碳中和发展情景)。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方法评估了厦漳泉城市群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结果显示:(1)厦漳泉城市群区域现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占比超过70%。2010—2020年,厦漳泉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60.2 km^(2);(2)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都将持续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同,分别增加215.5 km^(2)(8.2%),216.0 km^(2)(9.9%),和129.5 km^(2)(4.9%);(3)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分别增加196.2×10^(4) t,235.4×10^(4) t,49.0×10^(4) t,碳中和发展潜力巨大。厦漳泉城市群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 碳中和 PLUS模型 厦漳泉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持政策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白炜旭 丁一 +1 位作者 朱宇婷 燕思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4,359,共11页
[目的]探讨扶持政策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影响,以期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和配套政策落地落实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1... [目的]探讨扶持政策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影响,以期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和配套政策落地落实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1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借助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扶持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和作用渠道。[结果]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在波动中上升,政策实施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率差值扩大。②扶持政策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提升促进作用,但效果显现有滞后性。③扶持政策对不同空间位置、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有明显异质性。对流域内上游城市有促进作用,对中下游城市影响不明显,对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影响较成长型城市与再生型城市更加显著。④扶持政策能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促进土地利用效率优化提升。[结论]需要坚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城市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将土地功能嵌入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土地利用效率 扶持政策 双重差分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解——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10
作者 周德 金凤芝 +2 位作者 李思媛 李欢 李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1,共11页
城市群是典型的土地利用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市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其... 城市群是典型的土地利用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市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效率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为0.458,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两头低、中间高的空间格局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1.065,整体上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4)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未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路径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等,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时空演变 长三角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滨水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其影响——以成都市锦江生态带为例
11
作者 李宸 高梦瑶 杨洁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城市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滨水绿地微塑料污染问题值得探讨。选取了成都市锦江生态带范围内10个城市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表水和土壤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情况的系统调研,探究成都市高...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城市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滨水绿地微塑料污染问题值得探讨。选取了成都市锦江生态带范围内10个城市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表水和土壤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情况的系统调研,探究成都市高密度核心区滨水绿地微塑料分布和特征以及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对微塑料污染的影响,评估微塑料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缓解微塑料污染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样本中的微塑料丰度范围为10.73 items·L^(−2)至28.33 items·L^(−2),土壤沉积物样本中的微塑料丰度范围为587 items·kg^(−2)dry weight至958 items·kg^(−2)dry weight。在水样和沉积物样本中,微塑料的主要形态为颗粒、碎片、纤维和薄膜,微塑料的大小主要分布在50~<500μm范围内。主要的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P)、聚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较大的地点往往具有更高的微塑料浓度。从城市规划角度考量,限制高污染潜力的土地用途(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靠近滨水绿地的分布,有助于缓解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滨水绿地微塑料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 滨水绿地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空间阈值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冲突集聚状况及演化分析
12
作者 王玉纯 昂宇峰 王秉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6-356,共11页
[目的]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集聚特征与演化趋势,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景观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分析皖江城市带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设定最... [目的]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集聚特征与演化趋势,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景观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分析皖江城市带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设定最佳空间阈值的方式确定距离权重矩阵,对区域冲突集聚效应进行更精确的研究。[结果]①近30 a来皖江城市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林地面积持续缩减,建设用地规模增幅表现突出;②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较弱空间冲突和中等空间冲突区面积占主体位置;严重冲突区域集中在合肥市、芜湖市、六安市金安区及长江水系两侧沿岸地带;③研究期内城市带的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变化显著,尤以合肥市东部、芜湖市北部以及滁州市东南部的冲突幅度增加表现突出;受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冲突重心逐渐朝南偏移,严重冲突区向西北-东南方向转变;④选取5 km为最佳距离分析阈值,高-高聚集冲突区以合肥市为中心成片分布,低-低聚集冲突区则不存在集聚现象。[结论]皖江城市带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存在加剧隐患,且冲突主体区域表现出转移趋势,未来应加强区域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注重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演化 集聚分析 皖江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下土地政策导向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城东片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
13
作者 陈铭 童岩冰 +1 位作者 王珂 汤小橹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共7页
现阶段城市更新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公共利益与更新主体利益。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土地政策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构建相应的土地政策体系。以浙江省兰溪市城东片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探索研究基于土地收益的更... 现阶段城市更新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公共利益与更新主体利益。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土地政策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构建相应的土地政策体系。以浙江省兰溪市城东片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探索研究基于土地收益的更新区域评估、土地用途兼容、土地使用强度调整、土地二次出让与土地确权登记等涉及土地调查、规划、供应和不动产登记的制度导向,为未来可持续更新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可持续 土地政策导向 浙江省兰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空间差异及收敛性
14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7,377,共14页
[目的]揭示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以期为其明晰土地利用状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6—2020年我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数据,在使... [目的]揭示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以期为其明晰土地利用状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6—2020年我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数据,在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及固定效应模型,对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总体上,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考察期内年平均增长1.363%;分区域来看,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格局;分成长阶段来看,呈再生型>成熟型>成长型>衰退型的梯度差异特征;从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处于中低区间,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非均衡性特征。2)就动态演进而言,总体及各成长阶段城市的核密度曲线均在波动中右移,且主峰高度下降,宽度变大,右拖尾显著,多峰形态逐渐显现,表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下行压力明显,不平衡性加剧,呈一定的发散态势和极化现象。3)从空间差异来看,总体及各成长阶段资源型城市内部及其之间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呈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由收敛检验可知,考察期内,总体及各成长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未能出现σ收敛,即地区差异在扩大。但同时,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趋势显著存在,即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增长速度趋同,逐渐向稳态发展。[结论]应科学认识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内涵范畴及现实价值,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以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人地协同空间视角
15
作者 贺斌 李冬 班斓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内部过密聚集与低效蔓延并存所带来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重心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空间结...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内部过密聚集与低效蔓延并存所带来空间结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重心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空间结构失衡程度在2003—2021年内呈现倒N型变动趋势。(2)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3)城市空间规划执行程度对空间失衡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现行政府空间规划执行方式加剧空间失衡抑制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失衡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促进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加剧空间失衡;公共交通设施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有效缓解空间失衡状态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结合城市空间失衡现实,坚持内部优先发展方向,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作用,加快促进城市内空间布局优化及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失衡 土地利用效率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马明 毛理虎 +2 位作者 刘宇戈 李久林 姚晓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6,共11页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 [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SBM-DDF)模型测度安徽省2008-2022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选取核密度分析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时空分异特征,联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8-2022年内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0.77,整体分为2008-2014年直线下降和2015-2022年波动上升两个阶段。②区域内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中低值区城市有所增加、高值区城市较为稳定,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全省效率值重心轨迹先向东南再向西北迁移,西北较东南地区改善更为明显,但仍为“南高北低”非均衡空间特征。③主导因素依次为环保投入、城乡结构、城市绿化、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其中产业结构和环保投入交互作用最强,q值为0.82;各因素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绿化对所有城市均影响为正,城乡结构、环境规制、环保投入对中部和南部地区影响为正、对北部地区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城市负向影响突出。[结论]应通过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强化整体协作发展,制定差异发展路径,助推安徽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广东省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
17
作者 彭沥瑶 肖智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9,共12页
[目的]厘清2013—2022年广东省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识别二者耦合协调状态与聚集特征的时空演变格局,以期为促进区域韧性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于熵权法和CRITIC法的综合评价方法、超... [目的]厘清2013—2022年广东省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识别二者耦合协调状态与聚集特征的时空演变格局,以期为促进区域韧性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于熵权法和CRITIC法的综合评价方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的区域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探究。[结果]①研究期内广东省城市韧性持续增强,增长幅度为43.21%,各市之间城市韧性建设水平存在差异,空间分布为“由核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的格局。②土地利用效益波动上升,由0.57上升至0.65,但土地利用未达到DEA最优,大部分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年际波动性,呈现“珠三角高,粤北低,粤西高,粤东低”空间分布格局。③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整体耦合状况良好且发展较稳定,二者之间展现出紧密的正相关联系,全省耦合协调水平由初级协调阶段提升至中级协调阶段。④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但局部聚集特征不突出。[结论]应强化广东省韧性城市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联动,优化政策导向,注重区域规划统一协调,推动城市间优势互补,增强集聚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部城市群土地利用碳足迹及驱动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晓静 王霜 刘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以山西中部城市群5个地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碳足迹核算模型,分析其2006—2021年土地利用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结合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足迹与GDP的脱钩弹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碳足迹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山西中部城市群净... 以山西中部城市群5个地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碳足迹核算模型,分析其2006—2021年土地利用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结合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足迹与GDP的脱钩弹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碳足迹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山西中部城市群净碳排放量呈递增态势,太原市、晋中市和阳泉市呈“N”字波动,忻州市和吕梁市表现为直线上升。2)山西中部城市群整体上呈碳赤字状态:碳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介于5.60×10^(5)~6.12×10^(5)hm^(2)之间;土地利用碳足迹呈增加趋势,2021年碳足迹面积为5.46×10^(6)hm^(2)。3)碳足迹与GDP之间的脱钩状态波动性较强,经历了“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强脱钩—弱脱钩”。4)从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碳足迹的驱动因子来看,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坡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是主导因子,且各项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均大于单因子作用力,交互影响较高的协同因子是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研究区碳足迹水平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应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削减碳排放负面影响,结果可为山西中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碳减排修复策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足迹 Tapio脱钩模型 地理探测器 山西中部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多功能共生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9
作者 张雅超 徐磊 +1 位作者 张贵军 孙建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明晰城市群土地利用多功能共生网络关系有助于推动区域绿色协同发展。该文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10—2020年土地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土地利用多功能共生网络结构特征... 明晰城市群土地利用多功能共生网络关系有助于推动区域绿色协同发展。该文以京津冀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10—2020年土地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土地利用多功能共生网络结构特征,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剖析多功能共生网络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功能水平逐步下降,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特征;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有所提升,总体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趋向多中心均衡发展;生态功能整体波动上升,中南部地区提升较明显。②研究期内各类功能共生网络密度稳步增长,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网络效率不断下降,功能间互动关系愈加密切,网络关联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各项功能网络的节点度数—中介中心度呈幂律分布,“核心—边缘”结构化特征明显。③地理空间邻近性、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社会保障差异是影响功能共生网络格局的重要因素,其中地理空间邻近关系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研究结果可以为跨县域土地多功能协同利用和区域一体化模式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 共生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关联 京津冀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及碳储量评估
20
作者 朱军桃 黄家毅 +2 位作者 李华磊 陈荣升 任招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共12页
为了深入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 为了深入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林地与耕地接近等量转换、耕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移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2)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为1.65%。(3)预测204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无约束地向其他用地扩张,碳储量分别减少1505.41万t和1760.54万t;在耕地保护政策下,林地大量流失,碳储量大幅度下降;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受到一定控制,碳储量减少239.64万t。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提高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以及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未来土地规划应因地制宜,同时考虑耕地和生态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城市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