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原型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研究——兼论上海城市原型及其发展
1
作者 罗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7,共8页
从维柯林间隙地的神话引出城市原型概念,由此阐述城市原型天地人的有机构成。通过芒福德城市容器和磁体的隐喻,本文说明城市原型发展的形态与动力。本文依据这个原理分析上海城市原型及其历史发展、成果和特色;同时也指出近20年来上海... 从维柯林间隙地的神话引出城市原型概念,由此阐述城市原型天地人的有机构成。通过芒福德城市容器和磁体的隐喻,本文说明城市原型发展的形态与动力。本文依据这个原理分析上海城市原型及其历史发展、成果和特色;同时也指出近20年来上海城市建设日益物质化导致的城市原型的萎缩和背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最后以城市治理的有为与无为,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间隙地 城市原型 容器与磁体 整合与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原型及其规范理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国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0007-0012,共6页
我国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由外延转向内涵的新的发展时期,城市的研究因之显得日趋重要。本文在研读国内外有关著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古今中外的三种典型的城市原型及其建设规范理论,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能从深层内涵上驾驭城市... 我国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由外延转向内涵的新的发展时期,城市的研究因之显得日趋重要。本文在研读国内外有关著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古今中外的三种典型的城市原型及其建设规范理论,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能从深层内涵上驾驭城市这一巨大而又包罗万象的客体及其建设本质的分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原型 规范理论 建筑人类学
全文增补中
天津市中心城区典型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 被引量:5
3
作者 艾合麦提·那麦提 曾穗平 +1 位作者 倪丽丽 曾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8-1236,共9页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LST),以表征城市热环境。同时,采用建筑数据量化17种建筑形态指标,并识别9种典型城市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形态原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并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探究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的热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之间的夏季地表温度差异显著,低层高密度区地表温度均值最高,高层低密度区最低;②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建筑形态对夏季地表温度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③不同城市形态原型中各建筑形态因素对夏季地表温度影响方向一致,但重要性存在差异。因此,城市开发和更新中应关注城市形态模式和建筑形态,提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原型 建筑形态 地表温度 热环境效应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天津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自动机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城市模拟原型模型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妙龙 陈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2-298,共7页
文章从城市地理学模拟模型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出发,分析了传统城市模型模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讨论了计算机科学、复杂性研究、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发展的地学计算方法等作为计算城市模型发展基础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基于细胞自... 文章从城市地理学模拟模型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出发,分析了传统城市模型模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讨论了计算机科学、复杂性研究、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发展的地学计算方法等作为计算城市模型发展基础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个基于细胞自动机与多主体系统理论与方法、包容了多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综合可计算城市模拟原型模型框架,对以邻里社区为基础的居住区位微观模拟模型作了概念上的讨论,分析了地学计算方法在城市模拟模型研究中的发展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计算 细胞自动机 多主体系统 城市模拟原型模型 微观居住区位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河谷城市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高云 谢苗苗 +1 位作者 付梅臣 曹翊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4-1104,共11页
高原型河谷城市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被作为其生态系统的载体,响应更加敏感。深入研究高原型河谷城市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及城市化健康发展,建立良好... 高原型河谷城市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被作为其生态系统的载体,响应更加敏感。深入研究高原型河谷城市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及城市化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宁市作为典型的高原型河谷城市,植被覆盖在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共同作用下变化明显。基于植被-不透水表面-土壤(V—I—S)模型,以西宁市城市规划区1995年与2009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通过整体分析、转移矩阵分析,格网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分别探讨川道与丘陵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城市规划区平均植被覆盖度维持在30%左右。2009年与1995年相比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植被覆盖空间差异略有减小。在数量上,基本无覆盖、中覆盖、高覆盖等级呈增加趋势,低覆盖、全覆盖呈下降趋势。研究区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区植被覆盖整体趋于好转,主要由中低丰度植被等级变化而来,原因在于2000-2005年湟中县累计退耕还林(草)54.91km^2,累计造林247.98km^2,使研究区西北部植被覆盖等级提高,表明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于改善植被覆盖效果明显。同时丘陵区植被变化与气候影响趋势相同,表明其植被变化可能也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扩展方向及强度对其周边植被覆盖的影响突出。市区快速扩张及农业退化使川道内中高丰度植被覆盖整体退化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2000年后西宁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用地规模迅速增大,川道内城市周边大量中高覆盖等级植被转变为基本无覆盖等级,造成植被退化。川道内城市区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影响趋势相反,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能低估了城市化对川道内植被变化的影响幅度,相比气候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加强烈。研究区内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趋势为植被覆盖较差的等级(基本无覆盖和低覆盖)向高一级别发展,得益于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等级别以上的覆盖等级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尤其是位于川道中受到城市化干扰的区域植被退化问题尤为突出,需对这些区域采取植被保育措施,避免植被覆盖高等级区域受到城市化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河谷城市 植被变化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转移矩阵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区域城市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一可 丁梦月 吴德雯 《南方建筑》 2016年第4期50-55,共6页
针对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城市空间较少考虑观景效果、利用率低、活动不便、吸引力差的问题,文章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人群行为分析技术对以可达性分析和可视性分析确定的风景区周边具有观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视频处理... 针对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城市空间较少考虑观景效果、利用率低、活动不便、吸引力差的问题,文章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人群行为分析技术对以可达性分析和可视性分析确定的风景区周边具有观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视频处理,基于视频监控技术,建立摄像头传感器网络;然后,进行轨迹识别;其三,在轨迹模式识别和轨迹聚类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分析;最后,结合人眼对视频帧的判断和现场观察验证数据准确性,匹配活动类型与空间范围,并形成行为原型。由行为原型借助模型分析空间要素与行为原型的关系,形成形态原型。研究结论为基于空间范围和构成要素的空间原型,作为最小的空间构成单元用于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区域城市空间优化设计中,使空间布局便捷、紧凑、设施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型风景区边界 城市空间原型 视频处理 轨迹识别 行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