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参考序列条件下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城市化偏差订正方法:以北京站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媛 任国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97-2207,共11页
本文以北京气象站长期地面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发展了一种无早期参考序列条件下城镇站城市化偏差评价和订正方法.首先对北京站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并借助卫星遥感亮度温度资料遴选附近乡村站;然后利用最... 本文以北京气象站长期地面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发展了一种无早期参考序列条件下城镇站城市化偏差评价和订正方法.首先对北京站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并借助卫星遥感亮度温度资料遴选附近乡村站;然后利用最近3年逐时地面气温资料,计算观象台和5个乡村站各月平均地面气温的差值,把其作为北京站1915—2012年期间的城市化累积影响;最后假设城市化累积影响在整个研究时期呈匀速增长,采用线性订正法对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订正.分析表明:资料均一化处理后,北京站近百年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值有所下降,气温日较差则有所提高,但三种年平均气温序列增温趋势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下降趋势有所增强.北京站年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序列中均存在较大的城市化累积影响,其中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四个季节均为正值,冬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四季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为较大的负值.订正城市化偏差后,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增加速率均明显下降,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下降趋势则明显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站 城市化累积影响 城市化偏差 订正方法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城市化作用前后华中区域气温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玉翠 赵琳 +2 位作者 谭江红 闫彩霞 秦鹏程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0-822,共13页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和邻站选取等方法选取了参考站;构建了城市化偏差、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城市化偏差订正的计算公式;分1964-2023年和1979-2023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的影响,并对上述台站年、季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均为增温,且1979-2023年上述台站三类气温城市化偏差较1964-2023年均略有升高,而大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三类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却有所下降。就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程度;就季节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冬季增温作用最明显,而1979-2023年冬季城市化增温速率显著减弱;就不同等级台站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大城市站的影响最显著,1979-2023年一般城市站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较大城市站高出5.6%,两个时段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城市化偏差为0.040~0.041℃·(10a)^(-1)。城市化偏差订正后,1964-2023年华中区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减少了0.044℃·(10a)^(-1)、0.010℃·(10a)^(-1)、0.070℃·(10a)^(-1);城市化程度最显著的河南省中东部增温趋势下降最明显,因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其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检验 城市化偏差 城市化偏差订正 气温序列 华中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79
3
作者 任国玉 封国林 严中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气候极值 逐日气象资料 非均一性 城市化偏差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