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被引量:397
1
作者 王少剑 方创琳 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44-2254,共11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首先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首先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1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3种不同贡献份额所得出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模型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的影响很小;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时空动态耦合规律,采取恰当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适当的城市发展战略,对进一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关系 耦合协调度模型 协调发展类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被引量:55
2
作者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深入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鹤岗、双鸭山、鸡西具有较重脆弱度,并且有向中度脆弱度过渡的趋势;佳木斯以中度脆弱度为主,但是向较轻脆弱度发展比较缓慢;七台河、牡丹江则以较轻脆弱度为主,但七台河重度脆弱度和较重脆弱度所占比重也比较大,牡丹江脆弱度情况明显优于七台河。鹤岗、双鸭山、鸡西协调度等级为中度失调;佳木斯与七台河协调度等级为濒临失调;牡丹江的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而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比较中,七台河脆弱性趋小值与协调性发展值关系为同时退化发展,但趋势比较缓慢;牡丹江则基本保持现有状态;其它城市均为同时向良好等级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的速率和波动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性 脆弱性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25
3
作者 贺清云 李慧平 欧阳晓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182-190,共9页
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特征为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06-2017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运用LSTM深度学习模型预... 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特征为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06-2017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运用LSTM深度学习模型预测2018-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城市群-城市”的多重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长沙、武汉、南昌3个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具有带动性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空间格局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尚未形成一体化的耦合协调空间格局;预测结果表明201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但整体提升速度较慢;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延续了增长的趋势,升级为初级以上的协调发展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深度学习 长江中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陶长交 夏安桃 李大鹏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街道及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街道及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建立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花山区和雨山区;(2)1993—2013年马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如含山县的清溪镇、仙踪镇、昭关镇等地方;(3)1993—2013年马鞍山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耦合协调类型由低度协调阶段转向中度协调阶段;在马鞍山市东西和南北方向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趋势皆呈倒U型。该研究结果可为马鞍山市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指数 遥感生态指数 耦合协调模型 趋势面分析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马鞍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