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及解决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慧林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使城市公共资源从无偿、非排他性使用的国有资产转变为有偿、专有性使用的财产,并引发政府与私人、使用权人与城市公众等的利益冲突。而我国《物权法》所建立的国家所有权理论体系无法为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 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使城市公共资源从无偿、非排他性使用的国有资产转变为有偿、专有性使用的财产,并引发政府与私人、使用权人与城市公众等的利益冲突。而我国《物权法》所建立的国家所有权理论体系无法为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提供法律保障。本文借鉴大陆法国家的国有资产立法,建议将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在内的国有资产依其使用目的不同,进行公物与私物的区分,并对公物的商业化利用构建公法与私法双重调整体系,使承载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上私权和公权均有明确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实现政府、使用权人和城市公众等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化利用 公权 私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的主要模式、问题审视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元欣 王星玥 +2 位作者 时宵 杨金娥 徐杰忠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3,共12页
将体育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与全域布局之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是拓展体育空间的新理念、新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就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梳理总结了4类模式,即闲置空间... 将体育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与全域布局之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是拓展体育空间的新理念、新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就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梳理总结了4类模式,即闲置空间体育元素激活模式、绿色空间体育场景营造模式、道路空间体育网络规划模式、广场空间体育功能叠加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体育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理念滞后、政策保障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综合考量不够、运维管理与保障力度有待加强等困境,并据此提出推进策略:转变体育场地建设理念,借力城市更新补齐短板;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构建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各类空间资源,按需布局体育场地设施;强化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促进空间利用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体育化利用 主要模式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进程中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途径——以桥下空间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23年第8期12-19,共8页
【目的】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城市空间逐步被挖潜利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然存在多种类型的被废弃的、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剩余空... 【目的】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城市空间逐步被挖潜利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然存在多种类型的被废弃的、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是城市治理中的系统性复杂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从剩余空间的现状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其概念范畴、类型特点、更新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以剩余空间的代表类型——桥下空间为例,系统提出城市剩余空间的综合更新途径。【结果】更新途径包括:场所研究和空间分析——审慎分析空间的问题和类型,空间辨别与调研评估——结合公众参与进行空间现状评价,空间重组与设计介入——制定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结论】通过多专业综合作用介入,将这些具有潜力的剩余空间进行合理而可持续的更新设计提升,对当前的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而言至关重要,也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更新 剩余空间 挖潜利用 城市公共空间 桥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地而生的老社区公共中心构建探索——以浦东新区白莲泾两侧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政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第2期57-61,共5页
面对传统老社区如何构建公共中心的新问题,以浦东新区白莲泾两侧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老社区公共中心构建进行了一次"立足本土居民、注重本土文化、依托本土空间"的探索性实践。规划秉承"适地而生"的设计思路,利用... 面对传统老社区如何构建公共中心的新问题,以浦东新区白莲泾两侧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老社区公共中心构建进行了一次"立足本土居民、注重本土文化、依托本土空间"的探索性实践。规划秉承"适地而生"的设计思路,利用后世博旧区改造的契机,以唤回老浦东记忆为手段,重塑滨水空间为重点,创造性的融合了"莲溪岸、南码头、东堂屋"等3个体现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城市意象,将白莲泾两侧地区打造成为后世博时代的"水岸会客新空间",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复兴,提升了地区公共服务品质,为上海其他滨水地区和老社区公共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社区公共中心 本土文化复兴 城市更新 滨水空间利用 白莲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