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1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他者”的沉浮与毁灭——20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聚居区小说研究
1
作者 王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4,共5页
20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少数种族聚居区为背景,反映城市"他者"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小说,如詹姆斯·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纳尔森·艾尔格伦的《长... 20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少数种族聚居区为背景,反映城市"他者"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小说,如詹姆斯·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纳尔森·艾尔格伦的《长夜漫漫》。这一类少数种族聚居区的共性表现为物质上的贫穷和环境状况的糟糕;精神上的贫瘠和生活的无意义。斯塔兹、别格和布鲁诺是城市移民青年的典型,因受团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人生最终短暂而悲剧。在城市中,他们面临信仰失落和道德毁坏的危机,是城市的失败者和受害者。这三部作品表现了这些城市"他者"们的沉浮与毁灭,呈现了一个杂糅的、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城市生活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他者” 芝加哥 聚居区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乡情结·城市“他者”·家园“构境”--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家园想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周云倩 朱宗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我国内地城市移民电影是以影像符码聚焦外来人口生存状态和城市适应问题的类型化作品,而且注重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型构出家园的失落、追寻和重构的清晰叙事结构。作品不乏对原乡情结的症候描摹,也注重对城市“他者”生活情态的刻画,以... 我国内地城市移民电影是以影像符码聚焦外来人口生存状态和城市适应问题的类型化作品,而且注重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型构出家园的失落、追寻和重构的清晰叙事结构。作品不乏对原乡情结的症候描摹,也注重对城市“他者”生活情态的刻画,以及外来移民通过自我调适,与城市达致身心和谐的影像记述。城市移民电影以个体故事或群体画像的影像叙事方式予以展开,对家园主题的感性书写与意义追寻成为其中不容忽视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原乡情结 城市“他者” 家园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的美丽城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包存宽 申沐曦 李红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论文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城市的时代内涵,即美丽城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呈现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时代特征的,并从景观生态学及“存在的三元辩证”,构建了“时间... 论文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城市的时代内涵,即美丽城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呈现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时代特征的,并从景观生态学及“存在的三元辩证”,构建了“时间—空间—关系”的三维分析框架,阐述了美丽城市建设的“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以及“全社会行动”四大关键任务,最后提出了美丽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美丽城市 城市治理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化设计与运行调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柳 李小英 +4 位作者 王莹 王兵 朱记伟 荆小龙 宁倩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运行调度管理4个关键的应用环节,并归纳总结了设计降水量计算、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方法及设施运行方式与调度管理现状。未来研究应关注降雨的空间变化特征、差异以及场次降雨对雨水径流控制目标的影响,研发能够集成雨洪模型与优化算法耦合、嵌套应用的技术平台,支持设施配置的全过程模拟、在线评价与优化应用,探索雨水调蓄设施之间梯级滞渗、多级调蓄、联动运行的水量调控增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调蓄设施 设计降水量 优化配置 调蓄容积 运行调度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城市蔓延对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赫 张宇童 +2 位作者 王睿 王明竹 刘子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96-3507,共12页
本文从结构维、形态维、密度维、效率维构建了多维度城市蔓延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地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和冷热点分析探究中国2005~2020年城市综合蔓延度的时空特征及迁移演化格局,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实证考察多维度城市蔓... 本文从结构维、形态维、密度维、效率维构建了多维度城市蔓延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地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和冷热点分析探究中国2005~2020年城市综合蔓延度的时空特征及迁移演化格局,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实证考察多维度城市蔓延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综合蔓延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但在样本后期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城市蔓延度有所下滑.标准差椭圆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且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南移动.冷热点分析则呈现“东热西冷”的区域性差异.(2)城市总蔓延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且随时间迁移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正向促进作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及沿海地区,反向抑制作用区域多为华北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3)各维度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趋势上,结构维在大部分城市促进碳排放,且影响力逐年增强;形态维在大部分城市对碳排放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密度维、效率维在大部分城市抑制碳排放,但密度维逐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效率维的影响力则整体减弱.空间分布上,结构维、密度维在东南沿海、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力更强,形态维作用显著区域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效率维作用显著区域则在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度城市蔓延 碳排放 GTWR模型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嵌入与过程融合: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双重逻辑探诘——以成都市Y社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姜晓萍 李敏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9,228,共12页
随着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和连接城市社区韧性众多要素的核心与关键。基于“结构论”和“过程论”的既有研究均呈现出与事实相割裂的单向度、碎片化特征,难以有效解释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深层动因和... 随着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成为驱动和连接城市社区韧性众多要素的核心与关键。基于“结构论”和“过程论”的既有研究均呈现出与事实相割裂的单向度、碎片化特征,难以有效解释数字技术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深层动因和内在逻辑,更无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成都市Y社区“数智化全域运营”案例表明,数字技术有效驱动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有赖于“结构嵌入”与“过程融合”的双重逻辑。在结构嵌入上,要以数实融合、数权共生与数字包容为基底,将数字技术嵌入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工具结构、权力结构与价值结构,以此实现数字技术与治理结构的集成性适配;在过程融合上,要以“技术工具→技术权力→技术治理”的演化为中轴,做到“阶段同步”“环节嵌扣”“循序升级”,以此实现数字技术与治理过程的渐进性适配。未来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实践,必须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将结构化思维与过程性思维相统一,由此更好应对数字技术快速迭代与风险态势不断升级对城市社区韧性造成的双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市社区 韧性治理 结构嵌入 过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视阈下城市空中交通的影响评估与设施更新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翔 甘惟 +2 位作者 申程 何珍 王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低空经济带来的城市空中交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使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面对全新的城市环境。然而,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大量的城市低空飞行。基于此,通过全面梳理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对城市的系统性... 低空经济带来的城市空中交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使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面对全新的城市环境。然而,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大量的城市低空飞行。基于此,通过全面梳理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对城市的系统性影响,提出应建设城市低空基础设施,同时充分考虑低空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兼容性,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并梳理分析城市在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及风险,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城市空中交通 城市低空飞行 低空基础设施 智能城市 未来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综述 被引量:5
8
作者 韩宝明 李卓一 +8 位作者 靳雨馨 鲁放 胡江枫 黄思齐 王丁宁 张植 高婕 封方威 桑雁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服务于城市的通勤铁路(市域(郊)铁路)和传统城市轨道交通,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24年底,全球共有79个国...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服务于城市的通勤铁路(市域(郊)铁路)和传统城市轨道交通,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24年底,全球共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562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4730.14 km,其中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分别占51.24%、10.43%和38.34%。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含港澳台)累计有6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2844.57 km,其中中国内地运营里程12168.77 km。2023年,全球59个国家共188座城市累计运送客流713.78亿人次,平均负荷强度0.85万人次/(d·km),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铁年客流量为318.10亿人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步发展,线网规模和客流规模继续居全球第一。全球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233座城市开通通勤铁路,总里程达64195.23 km,中国(含港澳台)共有21座城市开通通勤铁路,运营里程达2974.40 km。通过分析国内外重点国家的线网规模及发展状况可推测,中国通勤铁路的建设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有着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规模 客流量 统计分析 通勤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石铁矛 王迪 +1 位作者 汤煜 李沛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构建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2003、2008、2013、2018、2023年沈阳四环区域内的自然与人工碳储量,使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碳交易法对研究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使用不同方法的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结果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碳汇要素碳汇价值贡献方面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的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局限。[结果]2003-2023年沈阳市四环区域内,使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到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为5.99亿元~25.00亿元,使用碳税法的计算结果为6.46亿元~8.64亿元,使用碳交易法的计算结果为6.23亿元~8.33亿元。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碳汇价值差异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价格与相关研究得到的碳税价格仍有上升空间。2003-2023年沈阳市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不断提高,植被、土壤碳汇价值呈现波动趋势,而建筑碳汇价值则持续上升,植被、土壤的碳汇价值占比均有所下降,而建筑碳汇价值占比则有所上升。[结论]城市空间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虽然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总量略逊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但在年均增长速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的碳资产情况,明确各类碳汇要素的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自然与人工空间冲突、城市环境变化对碳汇价值的影响提供支持,为提升城市复合碳汇效能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为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规划提供参考。未来应重点关注各类人类活动因素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影响。在方法选择上,造林成本法相对不适用于城市碳汇价值评价,而碳税法与碳交易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应调控碳交易价格,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参考碳汇造林成本,提高碳汇功能在城市功能布局决策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碳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城市复合碳汇 建筑碳汇 碳储量 碳汇价值 碳汇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城市治理质量?——基于国内五个超大城市的多案例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烨 吴昊 何晴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3,共14页
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革与创新举措,是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城市治理质量。基于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加强基础... 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革与创新举措,是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城市治理质量。基于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间接提高城市治理的高效性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优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促进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治理质量的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城市治理体系。营造良好治理环境,确保数字化转型有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因城施策,充分发挥城市独特优势,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字化转型 城市治理 治理环境 治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兵 李弘毅 张金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 城市蓝绿空间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异常活跃,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扼要总结了该领域研究涉及的3类关键问题:健康促进机制(健康促进效应产生的内因和途径)、健康响应规律(城市蓝绿空间对健康结果的影响效应和转译过程)和健康绩效优化(健康绩效导向下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调控目标与干预路径)。简要讨论了今后城市蓝绿空间健康促进效应研究应重视的若干问题:跨媒介“绿色处方”的开发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健康绿地规划设计及大健康视域下的风景疗愈服务与支持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城市蓝绿空间健康效益的人人享有与均衡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公众健康 健康城市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问题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世泽 孙章 +3 位作者 张毅 肖军华 邹亮 伍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14,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出行效率的不断追求,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与产...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出行效率的不断追求,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选题脱离实际需求、产学融合度低等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对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方法]对真问题驱动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提出了一种真实问题驱动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结果及结论]在引入真实问题情境后,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并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从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问题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学科教育 真问题驱动 研究生培养 创新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成长型都市圈外围收缩城市类型识别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梦洁 舒建峰 彭翀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关注成长型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的“相对收缩”问题,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提出“成长力”是一个包含空间容纳力、生产保障力、创新服务力的综合概念,据此构建了“三维共轭角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NK模型及MATLAB仿真对武汉都... 关注成长型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的“相对收缩”问题,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提出“成长力”是一个包含空间容纳力、生产保障力、创新服务力的综合概念,据此构建了“三维共轭角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NK模型及MATLAB仿真对武汉都市圈外围中小城市进行成长力水平评估、提升路径模拟与城市类型识别。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外围城市可分为资源整合型、提质增量型、创新联动型3类,其收缩现象受到自身发展本底条件和区域功能格局的双重影响。资源整合型城市应以效用型增长为目的进行规模与功能重构;提质增量型城市应融入区域产业分工提升集聚势能;创新联动型城市应以节点功能链接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体 成长型都市圈 收缩城市 类型识别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文盛 张文杰 +3 位作者 张志华 李力 蔡道明 杨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诠释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探讨城市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起步晚、发展快,具有与城镇化同步、与建设行业交叉、与城市治理融合等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圈层分异的规律,其变化与城市内部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现阶段的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在维持供给和支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泥沙拦截、水源涵养、人居环境维护等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突出分区、分类、分级的差别化理念,注重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生态性,从设计、施工等环节完善与城市特征、要求相适应的规范标准;未来的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应重点围绕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技术发展、政府监督管理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流失防治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徐宗学 卢兴超 施奇妙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6,共10页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H-V、H-E-V和H-E-V-R三种框架的适用性,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流程,辨析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历史灾情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GIS和RS耦合法、情景模拟评估法以及多智能体模型评估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指出未来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手段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估转变,评估对象将从洪涝灾害本身向承灾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灾害 风险特征 承灾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蓓 刘广飞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6,F0003,共13页
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是激活城市消费潜力的重要工具。在理论分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城市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以及其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探讨。研... 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是激活城市消费潜力的重要工具。在理论分析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城市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以及其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2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探讨。研究发现,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有效推动地区消费潜力的挖掘与释放,同时借助制度创新优化体育消费市场环境,激活消费市场的内在动力,该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仍保持一致。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揭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直接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自身消费潜力的提升,还对周边区域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带动邻近城市的消费增长。建议深化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的实施,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注重制度创新,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加强区域协同,助力体育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消费潜力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电场算法的城市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路径规划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光才 金松鹏 +1 位作者 李章萍 刘百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4,共7页
针对城市场景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危险度栅格法进行三维城市空间建模,对选定型号的eVTOL飞行器,以航程、运行风险和高度变化为目标函数,结合飞行... 针对城市场景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危险度栅格法进行三维城市空间建模,对选定型号的eVTOL飞行器,以航程、运行风险和高度变化为目标函数,结合飞行器自身特性及环境限制,构建了多约束条件的载人eVTOL路径规划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改进人工电场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electric field algorithm,IAEFA),在传统人工电场算法(artificial electric field algorithm,AEFA)的基础上增加了自适应库伦参数,并在库伦常数的计算中引入递减系数,以此进行仿真求解。实验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模型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改进算法进行路径规划的求解效果更优,相较传统粒子群算法和人工电场法,航程更短,高度变化更小且运行更为安全。最后,根据对照实验确定递减系数的取值,当递减系数取值为1.5时,改进算法的求解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中交通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路径规划 改进人工电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添红 唐佐槐 +3 位作者 褚俊英 周祖昊 李孟泽 唐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30,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威胁城市安全。为减轻内涝威胁和提高极端暴雨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借助模拟手段分析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已成为重要研究趋势。在极端暴雨基本特征分析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威胁城市安全。为减轻内涝威胁和提高极端暴雨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借助模拟手段分析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已成为重要研究趋势。在极端暴雨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了城市内涝积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总结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的两大主流方法,即机理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前者物理过程明确,但计算用时长,后者计算效率满足快速模拟预测的要求,但缺乏物理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多指标动态分析、模拟精度和效率的提升、城市尺度模型与流域尺度模型的深度融合、机理模型和数值天气预报的动态结合、机理驱动模拟和数据驱动模拟的实时耦合5个方面展望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识别与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城市内涝模拟 数据驱动模型 机理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理念内涵、影响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北上广深”流动青年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闫萍 陈知知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1,共12页
流动青年是城市的边缘群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本文运用社会互构论讨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理论内涵,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的数据,选取“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的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定居意愿透视青... 流动青年是城市的边缘群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本文运用社会互构论讨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理论内涵,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的数据,选取“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的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定居意愿透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分析就业融入、住房融入、行为适应以及心理认同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脆弱对流动青年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事第三产业、任职于管理和技术岗位、收入高、居住产权住房或公租房、风俗习惯适应良好、认同自己是本地人的流动青年的定居意愿更强;婚姻、性别、户籍、教育水平和流动年限也是影响流动青年定居城市的因素。最后,从互构互融理念、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和包容性城市发展理念三个层面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发展型城市 超大城市流动青年 社会融入 定居意愿 就业脆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