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5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良君 冯晓露 董国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系统梳理,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协同四个维度分析其政策创新路径,构建政策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体旅文商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量化评估政策效果,发现体旅文商融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从激发基层主动创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政策工具设计、强化技术创新赋能等方面提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旅文商融合 政策创新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良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渗透、市场叠加、业态耦合与规制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能级提升、市场空间拓展、业态融合创新与保障体系完善,进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区域联动发展乏力、体制机制保障不够、人才结构性短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强调需求驱动,明确产业融合方向;深化数字技术和人才赋能,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与流动;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融合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产业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 需求驱动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湾区”与“健康湾区”的互动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AI+医疗”运行机制构建
3
作者 艾希 夏青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1,446,共8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两份文件先后明确提出湾区要进一步塑造“健康湾区”和加快建设“数字湾区”的战略布局。“AI+医疗”服务模式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成为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两份文件先后明确提出湾区要进一步塑造“健康湾区”和加快建设“数字湾区”的战略布局。“AI+医疗”服务模式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政策梳理和深度访谈,发现存在受访者对“AI+医疗”的认知和接受度不一、“AI+医疗”技术不成熟和AI医疗的伦理和法律风险三方面的问题。研究将“健康湾区”和“数字湾区”相结合,整合分析出数据、资源、人才、技术、政府、科研机构、医院等的交互要素,构建了以核心要素层、参与主体层、合作与平台层为主要架构的“AI+医疗”运行机制模型,以期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AI+医疗”服务质量,为大湾区健康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性指引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AI+医疗” 数字湾区 健康湾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文旅新融合视域下贵州“黎从榕”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研究
5
作者 陈钰 《贵州农机化》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对“黎从榕”地域资源禀赋深挖细化,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坝区农业,打造湾区“菜篮子”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新农人用好新农具,打造优质农特产品新品牌;建设林下农特产品供应基地这四个方面拓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生态产品新... 通过对“黎从榕”地域资源禀赋深挖细化,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坝区农业,打造湾区“菜篮子”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新农人用好新农具,打造优质农特产品新品牌;建设林下农特产品供应基地这四个方面拓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生态产品新基地。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通过文化资源、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建设生态康养“后花园”,提升旅游康养新服务。在农文旅新融合视域下,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为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探索新经验,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从榕 大湾区 桥头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闻媒体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合作制度逻辑与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单卓然 朱俊青 +1 位作者 夏洋辉 张衔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43,共8页
加强城市间合作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协同一体化的重要空间策略。文章基于区域城市间合作格局、主体、领域的整体视角,采集2010—2019年多渠道官方新闻与权威媒体大数据,借助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粤港澳... 加强城市间合作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协同一体化的重要空间策略。文章基于区域城市间合作格局、主体、领域的整体视角,采集2010—2019年多渠道官方新闻与权威媒体大数据,借助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合作的制度逻辑,实证城市间合作的格局演变过程,以期扩展对大湾区发展格局和要素特质的理解,服务世界级城市群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结构建设。结果表明:(1)串联广州、深圳、香港地区等核心节点的城市合作通道初步形成,区域城际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强;(2)政府对城市合作控制力较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间合作事务积极活跃,市场力量参与度不足;(3)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双领域驱动的城市合作模式成形,制度合作成为新趋势,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合作有待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间合作 新闻媒体数据 制度逻辑 格局演变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三生空间”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高校角色定位及其演化
8
作者 胡欣悦 林绮薇 +1 位作者 范纹郡 汤勇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但其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问题,加强粤港澳跨边界产学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区域边界壁垒,促进大湾区科创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1年粤港澳高校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但其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问题,加强粤港澳跨边界产学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区域边界壁垒,促进大湾区科创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1年粤港澳高校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聚焦跨边界产学互动中的高校角色,依据其桥接方式从两个维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分析,结合合作关系强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划分,重点识别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守门人角色,并进一步探讨高校角色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合作网络中高校扮演多种角色,其中,守门人角色尚缺乏;不同区域高校的角色分布、合作倾向以及角色演化路径均存在差异,其中,广东高校倾向于开展本地合作,港澳高校在跨边界合作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粤港澳跨边界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边界产学合作 高校角色 角色演化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
9
作者 张高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桥一通道”),分析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得出: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景点可达性提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且提升效应以跨海通道的起止点为中心距离衰减,大湾区可达性提升的主要矛盾由绝对值提升转变为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和结构失衡问题;2)一桥一通道对旅游可达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中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其中港珠澳大桥主要提升大湾区2 h交通圈面积,深中通道主要提升1 h交通圈面积;3)从景点可达性看,一桥一通道大幅增加了珠江东西两岸1 h可达景点数量,使大湾区环珠江口地区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旅游圈,整体景点可达性从1.20 h压缩至1.12 h,肇庆、江门、惠州是短板;4)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衡量大湾区的旅游经济格局变化,发现一桥一通道并未改变广佛、深港、珠澳三核心组团格局,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三者的集聚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跨海通道 澳大 深中通道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0
作者 徐斌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3,共8页
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机制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三个维度促进区域内的数据... 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正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据跨境流动机制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三个维度促进区域内的数据共享和利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因地制宜提升新质生产力方面,仍然面临技术基础设施不足、法律法规待完善、人才短缺、数字鸿沟等方面的关键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法规环境、创建公有数据及统一数据标准、培养数字人才等具体措施,可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跨境流动 大湾区 政治经济学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7,共7页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35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在解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指数法、K-Means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35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在解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指数法、K-Means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总体上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层级性与不均衡性特征显著,珠江口东岸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珠江口西岸。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财政城乡公共服务支出、金融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注重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强化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协同互促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县域尺度 时空分异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风险适应能力评估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欣妍 王辰星 +1 位作者 张英男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47-3061,共15页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全过程的系统体系。从适应性视角提出了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三维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框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全过程、多尺度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基于适应性循环表征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由周围山区向中心和东南城市建成区降低的趋势,大湾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区适应能力低值区占比达到7.70%,主要涉及适应性循环中重组阶段的城市,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深圳市和广州市,面临较强的极端高温、内涝、景观破碎化等风险,建议该区域可作为重点防控区,优先加强风险防范和保护措施。实证研究显示,建立的三维评估框架能够更好的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对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适应能力的影响,为加强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全过程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 风险评估 适应性管理 全过程管理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审思与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卓泽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0,共14页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应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但现状是该地区创新系统主导力量仍是企业和政府,研究型大学在当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三螺旋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对访谈材料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应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但现状是该地区创新系统主导力量仍是企业和政府,研究型大学在当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三螺旋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对访谈材料的质性分析,本文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并从知识生产、科研成果的转化扩散和人力资本培养等方面分析了阻碍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创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打通大学企业旋转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来强化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创新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三螺旋 研究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14
作者 李桥 李贺 +1 位作者 黄翀 刘庆生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从生态、资源、人文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从生态、资源、人文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权重,结合综合评价、空间探索分析等方法,对大湾区1980—2020年的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评价,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大湾区生态安全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大湾区生态安全在时间上呈现“缓慢—快速—缓慢”降低趋势,以2000—2010年降幅最大;在空间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2)大湾区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程度高,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肇庆西北部、惠州东部和北部、广州东北部等地区,以上区域含有大量林地及自然保护区,应当重点保护;低低聚集分布在佛山、东莞、深圳、广州西南部及中山北部等地区,以上区域人类活动密集,应当合理规划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1980年以来,大湾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降低,主要受到人为干扰、土地利用、区域开发、生物丰度、林地覆盖和生态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生态安全 熵权耦合灰色关联度法 空间探索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抑或制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约束瓶颈及路径调适
15
作者 王轶珍 张庆晓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4,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表现为课程标准不一、数据跨境流动不畅、人员跨境流动限制。为此,大湾区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技术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夯实公共价值、优化治理体系、加强政策制度有效供给、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多向流动、统一技术标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高等教育一体化 制度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6
作者 王欣妍 冯启源 +1 位作者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69-5782,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生态网络要素的多功能性、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连通性、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应对生态风险的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适应性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生态源地共396个,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总面积22223km2(占区域40.03%);识别生态廊道227条,总长度4034.61km,由中心建成区向外辐射,包括外围呈现环状分布的廊道和贯穿中部城市建成区的长距离廊道;生态夹点24个,分布在中部的河网和南部海岸带的中长距离廊道上(33.33%分布于水体);生态障碍点51个,分布在中部的长距离廊道上(56.86%分布于建设用地)。构建了“北山南海三江水廊网”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与南部海洋生态屏障的生态涵养和东江、西江、北江、贯穿中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多条廊道以及港口等的生态连通为主。进一步阐述了要素分布、分类及相应的生态功能,提出了针对当前规划及管控政策的补充建议。通过引入对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综合考量,提出了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体系,提升了建成区廊道的识别精度,更加明确了保障生态安全的具体途径和目标,为后续的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优化和环境政策调整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生态风险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估
17
作者 徐峥辉 王伟 +1 位作者 宋月 黄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为精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的敏感性,构建了崩塌滑坡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并推导了考虑并发复合灾害空间维度叠加效应的敏感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滑坡崩塌并发复合灾害高敏感区在怀集县、封... 为精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复合灾害的敏感性,构建了崩塌滑坡并发复合灾害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并推导了考虑并发复合灾害空间维度叠加效应的敏感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滑坡崩塌并发复合灾害高敏感区在怀集县、封开县等湾区西北部地区和龙岗区、惠城区等湾区东北部地区集中分布,低敏感区在三水区、南海区等湾区中部地区和台山市、恩平市等湾区西南部地区集中分布,较高敏感区、中敏感区、较低敏感区主要作为过渡区零星散布于高、低敏感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复合灾害 敏感性 滑坡崩塌 评估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18
作者 郭铭彬 龚建周 +1 位作者 王丽娟 王时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4-547,共14页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_(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_(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中国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_(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媛 孙小雲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49,共5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了包含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及生物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知识图谱,设计以粤港澳湾区、经济湾区、人文湾区及生态湾区等为子主题的初中地...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了包含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及生物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知识图谱,设计以粤港澳湾区、经济湾区、人文湾区及生态湾区等为子主题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本文采用问题链、学习任务等教学模式,结合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旨在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区域地理 跨学科主题学习 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态势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艳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0-45,共6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年多来,大湾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从“硬连接”“软联通”到“心融合”,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逐渐缩小粤港澳三地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年多来,大湾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从“硬连接”“软联通”到“心融合”,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逐渐缩小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异,大湾区的分工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大湾区经济社会呈现全面融合发展的态势。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按照“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要求,更好推进粤港澳三地协同联动,促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湾区 融合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湾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