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43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旭华 华伟 +2 位作者 王靖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不恰当治疗 心脏性猝死 遗传性心律失常 抗心动过速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侯翠红 郝素芳 +5 位作者 程怀兵 浦介麟 任晓庆 陈柯萍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疗效。 方法:系统收集我院2004-01至2013-10期间31例植入ICD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包括门诊复诊、ICD程控及电话随访。根据ICD有无正确识别...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疗效。 方法:系统收集我院2004-01至2013-10期间31例植入ICD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包括门诊复诊、ICD程控及电话随访。根据ICD有无正确识别及治疗,分析放电的相关性。 结果:31例患者平均年龄(54.9±15.0)岁,病史年限(13.5±11.5)年,植入ICD前出现晕厥或晕前反应26例,经电复律或药物复律22例,心肺复苏生存者3例。有HCM家族史7例,其中一级亲属猝死3例。31例患者最大左心室壁厚度(21.0±5.2)mm,5例有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现象。ICD一级预防5例,二级预防26例。3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9±29.0)个月,随访期间41.9%(13/31)患者在植入ICD后平均2年(0.5年~5年)发生ICD正确治疗事件。ICD正确识别共放电63次,平均2.1次/人,5例发生超速起搏抑制治疗共64次,平均2.0次/人,发生放电事件均为二级预防患者。6.7%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电极移位调整1例,电极感知故障1例。与无放电患者比较,有放电患者的年龄更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心室颤动发生率更高,复律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放电患者及无放电患者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放电患者中安装单腔ICD与安装双腔ICD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轻、既往有晕厥或心室颤动史的HCM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同时更能从ICD植入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高危因素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苗云波 邓旭 +3 位作者 谢红 孟洁 叶琼枝 周乐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总结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的经验。方法:选择2000-11至2006-10我院17例植入 ICD 病例,对术中、术后及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顺利植入 ICD,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8 V,R 波高度7.6 mV,心房起搏阈值0.9 V,P 波高度2... 目的:总结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的经验。方法:选择2000-11至2006-10我院17例植入 ICD 病例,对术中、术后及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顺利植入 ICD,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8 V,R 波高度7.6 mV,心房起搏阈值0.9 V,P 波高度2.7 mV,除颤阈值均小于20 J。4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27次,4例发生心室颤动12次(其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17次)均经超速抑制(burst)及除颤终止,调整药物后明显减少。误放电2次均为快速心房颤动诱发,调整 ICD 设置后未再发生。结论:ICD 能及时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从而预防心脏性猝死,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后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联合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的应用 被引量:21
4
作者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3-405,共3页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进行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介绍了应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以及ICD应用的适应证。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钾致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起搏功能障碍1例
5
作者 王勇 任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240-4240,共1页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4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甲减、冠心病-房颤病史,两年前因急性右室梗死接受支架术.2008年5月因室速晕厥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体格检查:T36.2℃,BP:86/60mmHg,神...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4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甲减、冠心病-房颤病史,两年前因急性右室梗死接受支架术.2008年5月因室速晕厥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体格检查:T36.2℃,BP:86/60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以闻及少量湿性哕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44次/min。律绝对不齐,无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起搏功能障碍 高钾 急性右室梗死 病理性杂音 体格检查 肺呼吸音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前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种简易的植入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华伟 Jitu Vohra Harry Mond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6期428-430,共3页
以往的开胸植入ICD系统手术操作繁琐,并发症多,非开胸植入ICD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的经静脉胸前植入ICD.2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了第三代非开胸植入ICD系统,其中18例为单极除颤系统.25例患者中24例(... 以往的开胸植入ICD系统手术操作繁琐,并发症多,非开胸植入ICD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介绍了新一代的经静脉胸前植入ICD.2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了第三代非开胸植入ICD系统,其中18例为单极除颤系统.25例患者中24例(96%)除颤阀值≤24焦耳,而成功地植入了ICD.另一例由于阈值偏高而改用了开胸植人.所有患者的ICD均埋藏于患者的左胸前的皮下组织或胸大肌下的束袋中,除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束袋血肿外,无明显并发症.经静脉胸前植入ICD手术切口少,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将逐渐取代开胸植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 心律除颤 胸前植入 心室纤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7
作者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4-395,共2页
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华伟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以美国为例,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由... 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华伟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以美国为例,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由Mirowski[1]最早设计的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ICD 藏式 心律除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结果
8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何金山 周旭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1-784,共4页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TLE指征、S-ICD植入适应证、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11例TV-ICD患者在TLE后接受了S-ICD植入,男性8例,中位年龄56(44,65)岁。TLE的指征为感染和导线功能障碍。ICD二级预防的有9例患者,最常见的植入原因是离子通道疾病(5例)。S-ICD的手术时间为51(48,58)min,未发现围术期并发症。8例患者进行了DFT测试,全部成功。在中位30(9,39)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共发生6次适当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包括不适当的治疗、无效治疗、感染、导线故障和死亡。结论:本研究为S-ICD作为TV-ICD移除后的替代提供了依据。TLE后植入S-IC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全皮下藏式心脏除颤 经静脉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郝应禄 李燕萍 +6 位作者 李晓霞 梁梅 潘云席 廖德荣 王劲松 钱宝堂 郭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363-4364,共2页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评价ICD治疗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18例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ICD,其中缺血...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评价ICD治疗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18例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ICD,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双腔ICD5例,单腔ICD4例。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3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J。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9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VF,ICD识别及转复或放电治疗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发作一次心房纤颤,被误诊为VT,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CRTD兼具心室再同步起搏的特点,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藏式心脏除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用于猝死一级预防临床应用8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荣 姜东炬 +5 位作者 薛博文 胡高频 贾玉琳 张燕波 王冬冬 陶爱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956-3957,共2页
心脏性猝死(SCD)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心脏性猝死 临床应用 一级预防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问题 S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事件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冉 陈晓杰 +4 位作者 时东曼 王正斌 宋红星 刘怀霖 李春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5-597,共3页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ICD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一把利器,但是其特有的电风暴...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ICD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一把利器,但是其特有的电风暴现象被称之为患者和医生的噩梦。作者回顾了近年收治的42例IC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例9次电风暴事件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电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闫丽荣 陈柯萍 +5 位作者 戴研 华伟 樊晓寒 任晓庆 刘志敏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例HCM SCD高危患者,平均年龄(52.1±16.3)岁,其中男性25例(65.8%)。平均随访(29.3±24.2)个月,14例(36.8%)患者接受≥1次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率为13.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D家族史(HR=11.8,95%CI:1.3~107.5,P=0.029)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4例(10.5%)患者接受ICD不恰当治疗。2例(5.3%)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 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ICD恰当治疗率高,ICD不恰当治疗率和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一级预防 心脏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
13
作者 何冉 韩战营 +5 位作者 张杰 卢文杰 宋红星 陈晓杰 邱春光 刘怀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4-707,共4页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2008年至2013年42例ICD植入患者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随访(18.5±11.7)个月,9例(26.5%)共发生41次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其中单腔IC...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2008年至2013年42例ICD植入患者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随访(18.5±11.7)个月,9例(26.5%)共发生41次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其中单腔ICD 2台,双腔ICD 1台,CRT-D 6台)。4例发生不适当识别12次,7例发生不适当治疗29次,其中2例不适当识别或治疗共存。1例发生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给予电击治疗6次;3例发生快VT(FVT)事件,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区即给予电击,共8次;1例右室电极脱位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VF 11次,3次给予除颤,余充电后放弃;1例T波过感知误电击11次及误识别2次;1例电磁干扰误电击1次;1例干扰误识别为VF 1次,但充电后放弃;1例窦性心动过速误识别为VT 1次并给予ATP治疗。结论:ICD术后不适当识别或治疗比较常见,规范程控随访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调整参数、优化程控治疗可以减少不适当识别及电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不适当识别 不适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治疗扭转型室速1例的护理
14
作者 舒红 傅雪 郭小菁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2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藏式自动除颤 病情观察 术前准备 手术配合 术后护理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综合征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阵次),DCM及Brugada综合征各1阵次;室速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东来 李畅 +2 位作者 王义龙 苏侃 顾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89例植入ICD/CRT-D的患者进行规律随访,采集相关数据,分析其室性心动过速ES的发作特点、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89例植入ICD/CRT-D的患者进行规律随访,采集相关数据,分析其室性心动过速ES的发作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治疗结果。结果在随访期内,共有19例(21.3%)患者至少发生1次ES,其中11例患者经历2次以上的ES。14例(73.7%)患者首次ES发生在ICD术后1年内。患者发生ES的心律失常形式主要是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68.4%),大部分患者(68.4%)ES发作没有明确的诱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 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植入CRT-D的患者与植入ICD的患者相比较少发生ES(P=0.033)。ES组死亡率未见明显升高。结论在植入ICD的患者中,ES是常见的现象;因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而植入ICD的患者E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级预防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植入CRT-D的患者较少发生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心脏除颤 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的驾车管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灵敏 姚焰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36-1038,共3页
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我国拥有驾照的人群数量已极为庞大,交通安全亦上升为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亟待改善。驾驶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哪些人群应限制驾驶尚无定论。尽管目前对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 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我国拥有驾照的人群数量已极为庞大,交通安全亦上升为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亟待改善。驾驶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哪些人群应限制驾驶尚无定论。尽管目前对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是否应限制甚至禁止驾驶尚存争议,但国人对此领域的认识明显不足。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国人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研究和相关法规的完善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藏式心脏除颤 驾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自动转律除颤起搏器安放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牟凌 李秋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71-271,共1页
关键词 藏式自动除颤起搏 护理措施 治疗措施 AICD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及随访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清华 程晓曙 +6 位作者 吴延庆 李菊香 程应樟 程开诚 胡建新 姜醒华 罗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共2页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观察我院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自1996年7月至2003年9月;;共有7例患者(其中1例更换...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观察我院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自1996年7月至2003年9月;;共有7例患者(其中1例更换1次)在我院成功安装了ICD。7例患者中4例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为长QT间期综合症;;1例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另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不能排外。所有患者均记录到VT或/和VF;;其中5例患者有晕厥史。分别随访2个月~7年。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经静脉安置或更换ICD。除颤阈值均在25J以下。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6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0次;;室颤6次;;均成功中止。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10次;;除颤6次。误感知窦性心动过速发生ATP4次;;误感知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除颤2次。患者均正常生活至今。结论;;ICD治疗效果肯定;;但需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除颤 患者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I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前后患者确定感、焦虑与性格乐观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燕 李淑红 敖雪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PP)和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SP),在植入前、植入后1周以及植入后1个月对患者情绪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15例患者应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目的研究比较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PP)和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SP),在植入前、植入后1周以及植入后1个月对患者情绪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15例患者应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心源性猝死的PP,15例患者应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心源性猝死的SP,应用描述性横断面调查法,利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C),特质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生活目标量表(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R),通过晤谈行半结构访问。结果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前,两组患者的MUIS-C分值都较高(PP=67.67±13.36;SP=70.27±6.80,P=0.507);LOT-R分值为PP=15.67±3.8,SP=16.47±3.6,P=0.557;STAI分值为PP=37.40±10.0,SP=37.73±13.6,P=0.940。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1个月,PP患者的MUIS-C分值明显低于SP患者(PP=62.33±4.17,SP=67.87±4.61,P=0.002)。结论利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SP的患者护理时更应该引起护士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律除颤 不确定感 焦虑 性格乐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