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裂散长索藻Longifuniculum dissolutum的分布及其形态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伍孟银 赵元龙 傅晓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2-647,共6页
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时期,贵州地区众多后生生物化石群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宏观藻类,这些宏观藻类不仅在早期植物演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探索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文中... 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地球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时期,贵州地区众多后生生物化石群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宏观藻类,这些宏观藻类不仅在早期植物演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探索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文中将分布于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凯里组的裂散长索藻Longifuniculum dissolutum化石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纵向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自陡山沱组至凯里组沉积期,裂散长索藻的形态变化趋势是藻体逐渐变短变宽,藻丝逐渐变细。这种变化趋势有可能反映L.dissolutum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也正由于L.dissolutum自身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使其能够顺利跨过新元古代—寒武纪的重大转折期。从而证实,裂散长索藻L.dissolutum是一类环境适应较强、遗传相对较稳定的一类宏观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埃迪卡拉-寒武纪 裂散长索藻L dissolut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皮园村组硅岩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化
2
作者 常华进 陈雅丽 +2 位作者 刘洪舟 冯连君 黄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2-808,共7页
皖南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为一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约550~532 Ma)沉积的黑色硅岩.皮园村组硅岩样品的w(Ce)/w(Ce*)为0.68~1.08(平均0.85),w(La N)/w(Ce N)为0.56~1.52(平均1.10),指示它们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剖面下部与剖面... 皖南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为一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约550~532 Ma)沉积的黑色硅岩.皮园村组硅岩样品的w(Ce)/w(Ce*)为0.68~1.08(平均0.85),w(La N)/w(Ce N)为0.56~1.52(平均1.10),指示它们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剖面下部与剖面上部样品具有明显不同的稀土配分:剖面下部样品的REE低,具有与现代海水非常相似的稀土配分,表明受陆源碎屑物质影响很小.虽然剖面上部样品依然保留了海水的某些特征,如Ce的负异常和Y的正异常,但总体显示出平坦的REE配分形态,且REE高,接近平均页岩,表明剖面上部样品受陆源碎屑影响大.w(Al2O3)也表现出下部样品低(0.03%~0.94%,平均0.41%)、上部样品高(0.74%~5.04%,平均2.98%)的特征.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皖南皮园村组硅岩很可能沉积于大陆边缘环境,其沉积水体由于海退的影响逐渐变浅,由深水盆地边缘环境转变为斜坡环境.硅岩沉积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早期生命的出现、演化和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岩 古地理环境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 皮园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