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埃迪卡拉系蓝田组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古海洋环境指示
1
作者 胡永亮 赵显烨 +3 位作者 王伟 郝佳龙 关成国 周传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93,共15页
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件之后的埃迪卡拉纪(635~541 Ma)是早期多细胞生命辐射和深海氧化的关键时期,探索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环境演变对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恢复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标,但... 新元古代晚期“雪球地球”事件之后的埃迪卡拉纪(635~541 Ma)是早期多细胞生命辐射和深海氧化的关键时期,探索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环境演变对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恢复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标,但其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富集状态易受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制约。与之相比,沉积岩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有效规避重结晶及其他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是有效指示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潜在指标。然而,沉积地层中黄铁矿的形态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导致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组成复杂。选取新鲜的深水相皖南蓝田岩心样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联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开展黄铁矿形态及原位微区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并结合前人原位微区黄铁矿硫同位素数据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蓝田组黄铁矿形态主要为草莓状和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S/Fe原子比平均值大于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其形成过程中更加富硫。草莓状黄铁矿As,Cu微量元素含量与微区硫同位素值(δ^(34)S_(py))呈负相关,自形-半自形黄铁矿As,Cu微量元素含量与δ^(34)S_(py)值呈弱正相关。不同形态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反映了其形成环境差异,草莓状黄铁矿中As和Cu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可能与其结晶程度的提高有关,自形-半自形黄铁矿As,Cu含量升高可能与As元素驱动的隐蔽硫循环及其吸附于有机物和碎屑物质有关。在利用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恢复古环境氧化还原状态时,优先选择新鲜未经后期改造的草莓状黄铁矿,能更准确地揭示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 埃迪卡拉 蓝田组 黄铁矿形态 黄铁矿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埃迪卡拉纪锰矿层中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对锰矿成矿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王萍 崔旭 +5 位作者 赵海彤 杜远生 栾进华 张雄 罗旭 王健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50,共13页
扬子板块北缘埃迪卡拉纪锰矿赋存于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主要分布在城口次级盆地的边缘,目前对于锰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锰矿的成矿模式,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菱锰矿... 扬子板块北缘埃迪卡拉纪锰矿赋存于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主要分布在城口次级盆地的边缘,目前对于锰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锰矿的成矿模式,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菱锰矿直接从缺氧水体中沉淀,另一种认为水体中的Mn^(2+)首先被氧化,然后在沉积物中被还原成菱锰矿。本研究以陡山沱组上部的锰矿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锰矿层中发现了少量的水锰矿,而水锰矿是一种锰的氧化物矿物,意味着在含锰矿物形成时,存在锰的氧化物中间产物,最终转化为菱锰矿。此外,锰矿层中TOC和TN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有机质;TOC与Mn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锰矿形成过程中需要消耗有机质;锰矿层具有很高的δ^(15)N值(+7.22‰~+10.06‰,平均值+9.22‰),可能与有机氮的硝化作用有关,^(14)N富集的NH^(+)_(4)优先被氧化,导致剩余有机氮具有较高的δ^(15)N值,反映了当时表层水体处于氧化状态。因此,认为陡山沱组锰矿经历了Mn^(2+)被氧化然后被还原成菱锰矿的阶段,其成矿过程受到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埃迪卡拉纪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锰矿 氧化还原条件 氮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3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灯影组 叠层石 古环境 浅水生态位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及其层型剖面
4
作者 陈启聪 唐烽 +10 位作者 张恒 高林志 任留东 赵明胜 李玉兰 张立军 赵萌生 陈建书 王约 焦德光 刘军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9-1666,共18页
依据华南峡东标准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资料,201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了埃迪卡拉(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暂定方案。该方案近年来已经受到来自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新认识的挑战,迫切需要推出新... 依据华南峡东标准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资料,201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了埃迪卡拉(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暂定方案。该方案近年来已经受到来自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新认识的挑战,迫切需要推出新的具体划分方案,建立新的阶一级层型剖面,作为华南乃至全国埃迪卡拉系的对比划分标准。为此,本文建议在埃迪卡拉纪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确立年代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准,提出在华南分别建立埃迪卡拉系上统和下统的顶阶层型剖面,即江川阶和瓮会阶。本文推荐了这两阶的相关顶、底界线层型剖面及标志化石、推测年龄和内部细分的化石带;其次初步设计了新的埃迪卡拉系、统、阶年代地层格架(地层柱),提议待定的上、下统及其余各阶名称,指明今后重点工作、细致研究的层型剖面和对比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震旦) 年代地层划分 层型剖面 江川阶 瓮会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47
5
作者 杨爱华 朱茂炎 +2 位作者 张俊明 赵方臣 吕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共20页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3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王自强 陈寿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32,F0004,共13页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层位稳定,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磷质结核中的微体化石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寿铭 尹崇玉 +3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spinosa、T.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微体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英文) 被引量:31
8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6 位作者 柳永清 高林志 杨之青 王自强 刘鹏举 邢裕盛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 /238U 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 a±6.1M a(M SW D =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 a±15M a(M SW D =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 a±5.8M a(M SW D =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 R IM P锆石U -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 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迪卡拉 长江三峡地区 庙河生物群 马雷诺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系底部钾质斑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万斌 关成国 +4 位作者 周传明 孟凡巍 庞科 唐卿 饶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373-4386,共14页
我国华南扬子地台不同地区(湖北宜昌、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系底部的盖帽碳酸盐岩中均保存有浅色粘土岩层。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这些粘土岩层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为主,同时含有港湾状熔蚀石英、高温透长石... 我国华南扬子地台不同地区(湖北宜昌、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系底部的盖帽碳酸盐岩中均保存有浅色粘土岩层。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这些粘土岩层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为主,同时含有港湾状熔蚀石英、高温透长石及岩浆锆石等斑晶矿物。X荧光光谱仪和ICP-MS等离子质谱仪等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这些粘土岩层具有相似的元素组成和配分模式,以高K2O、低TiO2,富含Nb、Ta、Zr、Hf、Th、Y等亲石元素为特征,Al2O3/TiO2、Zr/Hf和Ti/Th值均指示了酸性火山灰的性质,同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花岗岩较为相似。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浅色粘土岩层是火山喷发事件形成的钾质斑脱岩。通过两处剖面的对比,可以将安徽休宁地区的钾质斑脱岩年龄限制在大约635Ma左右。岩浆判别图指示了这些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为高钾亚碱性流纹英安岩;依据微量元素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初步认为原始岩浆形成于大陆弧环境。这些钾质斑脱岩在区域上的分布,表明我国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纪早期发生了广泛的火山活动,"雪球地球"事件的结束可能是导致这期以钾质斑脱岩为代表的火山喷发事件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钾质斑脱岩 盖帽碳酸盐岩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特征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对比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寿铭 尹崇玉 +3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486,共12页
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来探讨其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EN1~EN3)和两次正漂移(EP1、EP2)。第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1)发生在南沱... 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来探讨其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EN1~EN3)和两次正漂移(EP1、EP2)。第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1)发生在南沱冰期之后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层位及其上部的白云岩,与世界其他地区Marinoan冰期之后"盖帽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可进行对比;第二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2)发生在陡山沱组中部;第三次负漂移(EN3)发生在陡山沱组顶部,是该地质历史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期碳同位素负漂移,同澳大利亚、阿曼、纳米比亚、加里福尼亚、西伯利亚、苏格兰等地碳同位素异常均可进行对比。两次正漂移(EP1、EP2)分别位于第二段中部和第三段的下部,分别与陡山沱组所含的两个疑源类组合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EN3则与陡山沱组上部所含的宏体化石组合(庙河生物群)相对应;表明碳同位素的变化与生物演化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利用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埃迪卡拉纪地层洲际对比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 峡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埃迪卡拉系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崇玉 刘鹏举 +1 位作者 唐烽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5-770,共6页
埃迪卡拉系为国际地层表新增的新元古界最上部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层型剖面被确定为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依诺拉马河剖面,其底界点位(GSSP)选定为埃拉逖那冰成杂砾岩(Elatina diamictite)之上盖帽碳酸盐岩努卡利那组(Nuccaleena Forma... 埃迪卡拉系为国际地层表新增的新元古界最上部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层型剖面被确定为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依诺拉马河剖面,其底界点位(GSSP)选定为埃拉逖那冰成杂砾岩(Elatina diamictite)之上盖帽碳酸盐岩努卡利那组(Nuccaleena Formation)的下界(Gradstein et al., 2004;Knoll et al., 2004)。我国修定后的震旦系与埃迪卡拉系完全相当,底界以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的下界为界。本文综合国际地层委员会新元古代地层分会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埃迪卡拉系年代地层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概要介绍,以期引起国内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年代地层学 层型及点位 盖帽碳酸盐岩震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稳定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年代地层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孝红 周鹏 +1 位作者 张保民 王传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7-223,共17页
基于峡东秭归青林口、泗溪和宜昌晓峰河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剖面岩石、层序和精细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分别识别出5次以灰岩出现或黑色页岩增厚为标志的海侵事件,划分出5个可以... 基于峡东秭归青林口、泗溪和宜昌晓峰河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剖面岩石、层序和精细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分别识别出5次以灰岩出现或黑色页岩增厚为标志的海侵事件,划分出5个可以进行区域对比的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BDSS,LDSS,MDSS,UDSS和TDSS。以层序界面为对比标志,峡东埃迪卡拉纪不同古地理部位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对比显示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内部发育5次可以进行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的碳同位素负异常,分别是分布在BDSS下部的SN1,LDSS上部的SN2,MDSS上部和顶部的SN3和SN4,以及分布在UDSS上部的SN5。其中SN1和SN4碳同位素负偏离最为明显,最小δ13C分别达到-4‰^-5‰和-9‰^-10‰,分别与Marinoan冰期上覆盖帽白云岩以及Gaskier冰碛沉积上、下地层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特点接近。SN4是埃迪卡拉系最晚冰期的产物。与SN1是埃迪卡拉系底界划分对比的标志相对比,SN4的出现应该是埃迪卡拉系内部再划分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界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地层 年代地层 埃迪卡拉 长江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旧城段多样宏体化石群的发现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王自强 高林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33-540,共8页
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其中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 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其中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优势,另有一些形态奇特、亲缘关系不明的宏体化石,该组合与华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石板滩段的宏体化石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形态特征,概述了部分产自江川旧城段的具有不同类型固着构造的底栖藻类和归属不明的宏体化石特征。滇东地区旧城段形态多样的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埃迪卡拉纪末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浮游微生物和后生植物的共同繁盛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奠定了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地区 埃迪卡拉(震旦) 旧城段 宏体化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埃迪卡拉系蓝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与孔隙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建 贾望鲁 +3 位作者 彭平安 关成国 周传明 袁训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三套海相黑色页岩中,埃迪卡拉系页岩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在皖南蓝田组黑色页岩近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扬子区不同沉积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规律,通过不同显微尺度的观察技术研究了蓝田组... 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三套海相黑色页岩中,埃迪卡拉系页岩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在皖南蓝田组黑色页岩近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扬子区不同沉积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规律,通过不同显微尺度的观察技术研究了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并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了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埃迪卡拉系有机质富集层位主要有3套,以下扬子皖南地区沉积的蓝田组(相当于陡山沱组)Ⅱ段为最优;(2)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多以不规则多边形、条带或基质分散的形式充填于矿物粒间、黄铁矿晶间以及黏土矿物集合体层间,大量的黄铁矿主要以<10μm的草莓状集合体形式出现,晶体间几乎全部被有机质充填;(3)高分辨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表明,蓝田组页岩的孔隙以有机孔为主,孔径多小于10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蓝田组页岩 有机质 黄铁矿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组构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云峰 唐雨 +4 位作者 唐洪明 孙尧斌 屈海洲 王振宇 刘冬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2-1312,共11页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厚度分别为109.53 m、126.2 m,核形石累积厚度分别为22.6 m、49.5 m。核形石核心及壳层的成分、组构、形态多样;核形石类型包括不规则状核形石、椭圆状核形石、次圆状—圆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等4种,每种类型的粒径、形态、层位分布、形成环境不同;粒度在垂向上表现为10个反旋回。整体上核形石发育不够完善,以薄皮核形石、弥散粒为主,代表着核形石发育的最初阶段。不规则状、次圆状、帽状核形石形成于弱搅动的浅水低能环境,包括潮下低能带、潮间带等;椭球状、圆状核形石形成于连续搅动的潮下高能带。核形石粒度差异大、形态多样、垂向多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受限、水体相对深浅及能量频繁动荡,同时受一定物源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形石 组构特征 核形石分类 灯影组 埃迪卡拉 米仓山地区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平南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地层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金明哲 杨正赫 +5 位作者 彭澎 翟明国 朴贤旭 冯连君 李忠日 朱成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80-3186,共7页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广泛发育新元古界-古生界地层。根据化石记录,一般认为燕滩群(自下而上包括飞狼洞组和棱里组)主体属于埃迪卡拉系,黄州(超)群坪山组和中和组主体属于下寒武统。然而,该套地层记录的新元古界...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广泛发育新元古界-古生界地层。根据化石记录,一般认为燕滩群(自下而上包括飞狼洞组和棱里组)主体属于埃迪卡拉系,黄州(超)群坪山组和中和组主体属于下寒武统。然而,该套地层记录的新元古界-古生界界线处在什么位置,燕滩群是否记录冰期事件(如,Gaskiers冰期),尚有争议。本文对这些地层开展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飞浪洞组δ13C值从底部+2‰开始,在+2‰和+6‰之间变化,最上部为+2‰;棱里组从下到上从0降至-7‰;坪山组在-3.1‰~0‰之间变化;中和组基本上在-1.2‰^+1.9‰范围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原先认为有冰碛岩的飞浪洞组可能没有记录Gaskiers冰期;棱里组δ13C值与Gaskiers或Marinoan等冰期不可对比,而可能对应于埃迪卡拉系最末期的负漂移。通过将平南盆地燕滩群-黄州群地层碳同位素值变化趋势与国际地层对比,明确地层时代属于埃迪卡拉系末期-下寒武统;由于不存在明确的的不整合,燕滩群-黄州群地层可以作为这一时期连续剖面。我们认为黄州群坪山组底部含磷、含金属硫化物黑色板岩可以作为界线标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 埃迪卡拉 下寒武统 碳同位素 负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约 徐一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 贵州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C同位素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鹏 张保民 陈孝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0-791,共12页
以宜昌樟村坪地区万家沟和白鹭垭2个陡山沱组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陵背斜北缘浅水沉积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研究。建立了黄陵背斜北缘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曲线,并识别出4次负漂移(ZN1~ZN4),3次正漂移事件(ZP1~ZP3)。其中... 以宜昌樟村坪地区万家沟和白鹭垭2个陡山沱组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陵背斜北缘浅水沉积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研究。建立了黄陵背斜北缘陡山沱组C稳定同位素曲线,并识别出4次负漂移(ZN1~ZN4),3次正漂移事件(ZP1~ZP3)。其中3次负漂移可以全球对比,1次负漂移(ZN3)在峡东地区可以显著识别。确认了ZN4与DOUNCE事件的对应关系,且该区缺失峡东典型剖面陡山沱组四段。认为ZN1是全球性甲烷渗漏事件的反映;ZN2是区域性海平面下降的反映,与全球WANCE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对应年代值要远比Gaskeris冰期时间早;ZN3应当是区域性洋流上升带来贫13C沉积物引起的;ZN4则可以非常好地用埃迪卡拉纪海洋有机碳库氧化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C 稳定同位素 浅水区 樟村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背斜东南缘埃迪卡拉系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有机质发育关系讨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鹏 陈孝红 危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3,93,共13页
通过在黄陵背斜东南缘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EYD5),获取了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参数和相关有机碳数据,建立了该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灯影组蛤蟆井段碳同位素曲线,在陡山沱组识别出4次负漂移,2次正漂移区间,在灯影组蛤蟆井段识别出... 通过在黄陵背斜东南缘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EYD5),获取了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参数和相关有机碳数据,建立了该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灯影组蛤蟆井段碳同位素曲线,在陡山沱组识别出4次负漂移,2次正漂移区间,在灯影组蛤蟆井段识别出1次负漂移,1次正漂移区间,并可在区域范围内有效对比。探讨了该区陡山沱组四段至灯影组蛤蟆井段在区域上的对比标志,明确了该区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碳同位素的正、负漂移区间均可发育富有机质层段,持续的δ13 C负值区间对应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背斜 埃迪卡拉 碳同位素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东南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
20
作者 张海 甘凤伟 魏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1-227,共7页
贵州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由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构成,其中陡山沱组以硅质岩为主,灯影组以泥晶白云岩为特征。选取典型剖面进行层序划分,通过空间追索和对比,建立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从陡山沱组到灯影组构... 贵州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由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构成,其中陡山沱组以硅质岩为主,灯影组以泥晶白云岩为特征。选取典型剖面进行层序划分,通过空间追索和对比,建立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表明:从陡山沱组到灯影组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该序列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及其所包含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相序组构,体现出"旋回含旋回"的特征。从浅水台地区到深水盆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不存在白云岩相变为灰岩的现象,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套白云岩就像陡山沱组底部的"帽白云岩"那样是原生白云石沉淀作用的产物,并且可能反映了"帽白云岩"所指示的前寒武纪晚期"极端温室效应"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格架 埃迪卡拉 贵州东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