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峡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锆石U-Pb新年龄对庙河生物群和马雷诺冰期时限的限定(英文) 被引量:31
1
作者 尹崇玉 唐烽 +6 位作者 柳永清 高林志 杨之青 王自强 刘鹏举 邢裕盛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400,共8页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 R IM 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 -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 /238U 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M a±6.1M a(M SW D =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 a±15M a(M SW D =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 a±5.8M a(M SW D =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 R IM P锆石U -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M 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迪卡拉 长江三峡地区 庙河生物群 马雷诺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新材料及其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陈寿铭 唐烽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7-464,共8页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随后,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并...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随后,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并且不同分裂阶段的球体大小基本保持一致等特征,一些学者将其解释为动物的胚胎化石,并由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又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巨大的氧化硫细菌。本文在系统介绍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报道了一些新的球状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具有出芽现象的球状化石以及Parapandorina和Megaclonophycus之间的过渡分子。新材料的发现显示,尽管休眠卵和胚胎假说是迄今为止对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最佳解释,但仍有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这些球状化石确切亲缘关系的确定还有待于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球状化石 休眠卵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段德麟 高林志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11,I0004-I0006,共14页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 庙河生物群 庙河 江口瓮会 多细胞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烽 金幸生 +3 位作者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9-1018,共10页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生物群/伊迪卡拉生物群 陡山沱组宏体藻类 Gesinella 固着器官 Hiemalo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 被引量:11
5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4 位作者 Stefan Bengtson 刘鹏举 王自强 陈寿铭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3-553,共11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Tang et al.2008),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被归为同一类别,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庙河生物群 八臂仙母虫 伊迪卡拉生物群 栉水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末期管状动物的“大辐射” 被引量:17
6
作者 华洪 蔡耀平 +2 位作者 闵筱 柴姝 代乔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74,共34页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现生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在短短的两千万年的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一事件奠定了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础。普遍认为以软躯体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进化中“失败”的尝试,与显生宙...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现生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在短短的两千万年的时间里“突然”出现,这一事件奠定了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础。普遍认为以软躯体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进化中“失败”的尝试,与显生宙生物之间没有明确的亲缘关系。文中通过对新元古代管状化石记录的系统梳理,基于对高家山生物群中大量管状动物化石类群如Cloudina,Sinotubulites,Conotubus,Gaojiashania,Shaanxilithes及可能的Anabarites等的较为系统的厘定和形态学复原,提出在埃迪卡拉纪,与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生物群演化相对应,在新元古代末期,早期动物的进化史上存在着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们形态复杂,生物构型多样,个体大小差异悬殊,生活方式繁杂,代表了地球生命史上一次重大的生物革新事件,并且其中部分生物成为寒武演化生物群的先驱。该文将这一辐射演化事件称为管状动物的“大辐射”,它开启了显生宙生命演化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末期 管状动物 大辐射 生物革新事件 高家山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约 徐一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 贵州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原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磷作用的指示
8
作者 蒋宗旭 何明勤 +2 位作者 兰天 刘华德 郑茂尧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8,共16页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方法对其原位元素分布、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均已胶磷矿化,且较高的P_(2)O_(5)含量(30.13%~44.92%,平均43.17%)表明其普遍经历了成磷作用;V/Cr平均值小于2、Ce负异常明显、Ce_(anom)小于-0.1,指示其成磷作用的环境为氧化环境;稀土元素PAAS分配模式图呈“帽型”,反映生物参与成磷作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球状化石 原位元素地球化学 成磷作用 埃迪卡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8-735,I0001-I0002,共10页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磷质化石库。瓮安陡山沱组磷质岩提供了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化石记录,展示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早期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景观,为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圈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葬学窗口。近来,通过醋酸浸解法,在贵州瓮安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疑似后生动物的实体化石(包含了所有已经报道的类型或与之相似的化石类型)新材料,为了解这些化石的内部构造特征,将一些化石包埋后制作了定向薄片。基于上述化石新材料,结合定向薄片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瓮安生物群 后生动物 研究进展 震旦纪 埃迪卡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震旦纪武陵山生物群的化石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8-645,共8页
湘西桃源理公港震旦系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的炭质压膜化石,为研究末前寒武纪晚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布吉斯页岩型分类学窗口。根据已知属种和新获材料的研究,确定了17个明显的形态类型,讨论了每种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属... 湘西桃源理公港震旦系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的炭质压膜化石,为研究末前寒武纪晚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布吉斯页岩型分类学窗口。根据已知属种和新获材料的研究,确定了17个明显的形态类型,讨论了每种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属性,指出除个别化石可能为两侧对称动物外,其余绝大多数化石可以解释为原核生物或多细胞藻类,系统发育上与绿藻、褐藻、蓝藻细菌等相关。具固着器、叶状体为球状或具同心纹构造的Apsidiumsphaericus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或白海生物群)中简单的圆盘状化石可能为多细胞藻类,而不是水母。武陵山生物群中具同心纹结构的大型圆盘状化石的出现及其共生生物特点,指示该生物群是埃迪卡拉期生物分异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末前寒武纪晚期一个以多细胞藻类发育为特色的新型生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震旦世 武陵山生物群 多细胞藻类 埃迪卡拉生物群 湘西 化石 形态学特征 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部江川生物群中的香肠状疑难化石——Tawuia化石属性的新解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玉兰 王浩 +5 位作者 刘傲然 李明 梁永忠 周颖 唐烽 任留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5-1603,共19页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旧城段 江川生物群 似Tawuia化石 多源属性 两侧对称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材料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烽 Stefan Bengtson +1 位作者 尹崇玉 高林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保存有与栉水母动物的栉板可能同源的横向有机质条带,规则排列的旋臂可能与栉板带同源,具有右旋八辐射对称的特征;但是缺乏诸如触手、平衡石、极区构造和两辐射对称等的冠群栉水母类的典型性状,由此,Eoandromeda被解释归属为一类早期的干群栉水母动物。若干精美化石还保存了明显的中央环带,与八条栉板带状的旋臂相联接,和中寒武世栉水母化石的反口面圆环极为相似,推测与神经系统和运动摄食能力的发育有关,表明它有可能具备在近海或远洋浮游掠食的生活方式。在伊迪卡拉/震旦纪早期陡山沱组化石记录中出现八辐射的栉水母类化石,与后生动物种系发生的Planulozoa假设(栉水母动物Ctenophora是刺胞动物Cnidaria+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姐妹群)最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山沱组 八臂仙母虫 伊迪卡拉生物群 栉水母类 后生动物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