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埃坑德勒斯特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延乾 李碧乐 +1 位作者 许庆林 张炳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6-62,共7页
埃坑德勒斯特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典型的斑岩型钼(铜)矿,其矿床与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很低。矿床产于东昆南复合拼接带,容矿围岩为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岩及洪水川组火山-沉积岩。笔者重点对主要容矿围岩... 埃坑德勒斯特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典型的斑岩型钼(铜)矿,其矿床与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很低。矿床产于东昆南复合拼接带,容矿围岩为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中细粒花岗岩及洪水川组火山-沉积岩。笔者重点对主要容矿围岩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花岗岩中锆石呈自形-半自形,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振荡生长环带,Th/U值较高(0.83~1.47,平均为1.15),为典型的岩浆锆石。测得二长花岗岩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68.7±1.6)Ma,MSWD=0.24;谐和年龄值为(268.5±0.83)Ma,MSWD=0.051,属晚华力西期,较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早。综合分析认为,268Ma±区内已经进入大洋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龄 地质意义 二长花岗岩 埃坑德勒斯特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埃坑德勒斯特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延乾 李碧乐 +5 位作者 马延景 谈艳 保善斌 李嘉泰 于小亮 王佳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埃坑德勒斯特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区位于东昆南复合拼贴带内,花岗斑岩及外围碎裂的二长花岗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对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浆来源、岩石成因和构造背... 埃坑德勒斯特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区位于东昆南复合拼贴带内,花岗斑岩及外围碎裂的二长花岗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对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浆来源、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岩石富硅,相对富钠贫钙和镁,属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Ba、Rb)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样品的ISr值为0.707 05~0.707 37,εNd(t)为-2.2~-1.6,Rb/Sr为0.17~0.32,反映岩浆来源具壳幔混合特点。根据Y+Nb-Rb、La/NbBa/Nb等判别图解及与俯冲有关的蛇绿岩带发育特征,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俯冲作用导致俯冲板片的流体降低熔点和直接交代地幔,使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提供热能,使基性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其中混入了少量幔源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二长花岗岩 埃坑德勒斯特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延乾 李碧乐 +1 位作者 马玉辉 朱明霞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铜)矿。矿区位于东昆南复合拼贴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及外围碎裂的二长花岗岩中。通过对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埃坑德勒斯特钼...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铜)矿。矿区位于东昆南复合拼贴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及外围碎裂的二长花岗岩中。通过对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成矿阶段可分为氧化物阶段(Ⅰ)、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及碳酸盐阶段(Ⅳ)4个阶段。矿区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280℃,盐度为2~30 wt(NaCl)%,密度为0.76~1.16g/cm3,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体系。经研究,矿区主要金属硫化物形成温度较低,为200℃左右,并确定主成矿阶段至成矿晚阶段成矿深度为1.2~3km,矿体保存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阶段 斑岩型钼(铜)矿床 埃坑德勒斯特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