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煤灰流态化浆体垮落带充填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志华 耿倩 +1 位作者 邹恩隆 马国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为探究粉煤灰浆体在垮落带充填过程中的可注性与注浆量相关特性,基于Talbol级配理论设计试验方案,针对单粒径和Talbol级配两种类型的矸石散体材料,开展孔隙率测量与注浆扩散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不同配比条件下,矸石的理论孔隙... 为探究粉煤灰浆体在垮落带充填过程中的可注性与注浆量相关特性,基于Talbol级配理论设计试验方案,针对单粒径和Talbol级配两种类型的矸石散体材料,开展孔隙率测量与注浆扩散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不同配比条件下,矸石的理论孔隙率与实测有效孔隙率整体保持一致,且孔隙率与粒径大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②在对比不同级配矸石块体注入不同浓度浆液的扩散形态时发现,单粒径矸石在注入60%、65%浓度浆液时,呈现先纵向扩散、后横向扩散的扩散路径;当单粒径矸石注入70%浓度浆液及Talbol级配矸石注入不同浓度浆液时,其扩散过程则表现为先横向扩散,而后纵向扩散。③在注浆试验中,采用60%浓度的粉煤灰浆液进行注浆操作,9种试验方案均能将浆液注满目标区域;当浆液浓度为65%时,仅有5~10 mm单粒径级配出现“渗滤现象”,导致无法有效注入;而在浓度70%注浆条件下,单粒径5~10 mm、15~20 mm和Talbol级配矸石均出现“渗滤现象”。基于以上试验结果,综合考量确定粉煤灰的最佳注浆浓度为65%。④关于矸石不同配比对注浆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单粒径级配情况下,矸石粒径与粉煤灰浆液注入量以及注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Talbol级配时,当级配系数为0.5时,矸石结构最为密实,相应的注浆量最少。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垮落带浆体充填消纳煤基固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浆体 Talbol级配理论 孔隙率 注浆扩散 渗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垮落带注浆充填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定量表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志华 耿倩 +2 位作者 杨科 邹恩隆 何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为定量表征冒落区注浆充填对覆岩采动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任家庄煤矿1109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两者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并对其覆岩运移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定量表征冒落区注浆充填对覆岩采动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任家庄煤矿1109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两者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并对其覆岩运移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垮落法开采后采动裂隙分形维数变化规律为迅速上升-缓慢下降-缓慢上升-急剧上升,注浆充填开采后变化规律呈迅速上升-迅速下降-缓慢下降-缓慢上升;将采动裂隙发育网络划分为离层裂隙区、离层压实区、垮落裂隙区、竖向破断裂隙区四个区域,对比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充填后采场覆岩裂隙不发育,离层压实区范围较小,发育高度仅为21.96 m;注浆充填开采后各关键层下沉量显著减小,关键层2最大下沉量出现在顶板初次破断处,垮落法开采后关键层2最大下沉量出现在采空区中部。垮落带注浆充填开采能有效改善覆岩裂隙损伤、控制覆岩裂隙发育、减缓覆岩下沉,该成果可以为任家庄煤矿充填开采控制地表沉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注浆 相似模拟 分形理论 裂隙演化 覆岩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带开采垮落区注浆充填技术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兴尚 许家林 +1 位作者 朱卫兵 王晓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05-1210,共6页
阐述了条带开采垮落区注浆充填技术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理,结合工业试验方案,应用PFC颗粒流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模拟了条带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及上覆岩层下沉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数值试验,揭示了条带垮落... 阐述了条带开采垮落区注浆充填技术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理,结合工业试验方案,应用PFC颗粒流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模拟了条带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及上覆岩层下沉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数值试验,揭示了条带垮落区充填体、煤柱与围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减沉力学机理,重点分析了垮落区充填体的承载作用、传载作用和对煤柱的侧限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工业试验区域内,与条带开采相比,当充填量为19.5万m3时,条带开采垮落区注浆充填既可减小地面变形,提高煤柱稳定性,又可多采出煤炭24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开采 区注浆 减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垮落矸石注浆充填体压实特性的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兴尚 许家林 +1 位作者 朱卫兵 庄德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利用PFC计算程序建立了垮落矸石充填体的颗粒流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再现了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改变模型中颗粒数目、接触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细观参数,研究了充填率、充填材料的胶结... 利用PFC计算程序建立了垮落矸石充填体的颗粒流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再现了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改变模型中颗粒数目、接触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细观参数,研究了充填率、充填材料的胶结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宏观性质对充填体压实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充填率是影响充填体压实特性的最敏感因素,15%为试验模型的临界充填率,当大于15%时,充填体的压实曲线急剧改变;在相同充填率下,充填料的胶结强度决定充填体的结构屈服应力,是影响充填体压缩下沉量的关键因素,但对压缩下沉量极限值没有影响;充填率越小,弹性模量对充填体压实特性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注浆 压实特征 PFC^2D颗粒流程序 临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煤十二矿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
5
作者 董国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90,共4页
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3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的回撤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快速回撤前准备、现场回撤设备的布置以及回撤工艺的分析,得到了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工艺。解决了工作面搬家时设备回撤工效... 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3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的回撤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快速回撤前准备、现场回撤设备的布置以及回撤工艺的分析,得到了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工艺。解决了工作面搬家时设备回撤工效低、安全性差以及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撤方式不适用于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设备回撤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充填协同垮落式工作面回撤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矿井工作面的正常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式工作面 回撤装置 回撤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壁开采全过程采场矿压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彬伟 龚涛 +1 位作者 于斌 周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35-2244,共10页
针对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对长壁开采矿压显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在对长壁开采全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塑性理论、损伤软化模型和双屈服模型,提出了一种长壁开采全过程采场矿压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考虑了开采... 针对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对长壁开采矿压显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在对长壁开采全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塑性理论、损伤软化模型和双屈服模型,提出了一种长壁开采全过程采场矿压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考虑了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损伤软化、顶板垮落、采空区充填及承压等物理过程。利用FLAC3D FISH语言开发了数值算法并得以数值实现。采用该方法对同忻煤矿某工作面的开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现场实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监测的覆岩垂向位移曲线的形态特征能有效的判断三带范围及其分界线,监测的支架压力数据反映了周期来压和来压步距。研究成果为长壁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壁开采 矿压 损伤软化 垮落充填 承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伪俯斜采场顶板运移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解盘石 田双奇 段建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74-2982,共9页
为研究大倾角伪俯斜采场顶板垮落运移及其与支架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大比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深入分析了伪俯斜采场初采阶段和正常回采阶段顶板应力演化与变形破坏规律,垮落顶板充填特征以及“支架-顶板... 为研究大倾角伪俯斜采场顶板垮落运移及其与支架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大比例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深入分析了伪俯斜采场初采阶段和正常回采阶段顶板应力演化与变形破坏规律,垮落顶板充填特征以及“支架-顶板”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大倾角伪俯斜采场顶板应力分布与位移具有非对称性,顶板具有非对称“O-X”破断特征,且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其中“O”破断顺序为:采空区侧边界—采煤工作面侧边界—上部边界—下部边界;“X”破断顺序为:工作面倾斜上方基本顶先发生破坏,随后基本顶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破断。顶板周期性来压与垮落均具有分区特性与时序性,沿走向工作面各个区域顶板的垮落位置与支架相对位置不同,其中,工作面倾斜中部支架直接受到垮落顶板的作用,具体为“砸—压—推”,而倾斜上部与下部垮落顶板仅在下滑过程中对支架产生倾向向下的推力,未出现明显的砸、压现象,上部作用最弱,破断顶板使支架发生不同程度的“倒”、“扭”现象;垮落顶板对采空区的充填可分为4个阶段,各个阶段交替转化的过程对工作面中、下部支架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矸石堆积区最终沿走向形成充填稳定区域与动态运移区域。为大倾角煤层伪俯斜采场岩层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丰富了大倾角煤层采场岩层控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伪俯斜采场 “O-X”型破断 分区特征 顶板运移 垮落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