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廖新武 杨庆红 +2 位作者 李超 郭诚 赵大林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为温带湿润气候,地形平缓,古地形坡度小于1°,平均水深小于6.5 m,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且供给充足。②研究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域与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发育多种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以钟形和箱形为主,地震剖面上可见低幅叠瓦状前积特征。③研究区V1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远,宽度窄,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最远延伸距离可达20.10 km,平均长度为10.06 k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宽度为64~420 m,平均宽度为219.65 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厚度约9.42 m。综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和浅水沉积样式的刻画,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新钻井的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叠瓦状前积 古气候 古水深 古物源 明化镇组下段 垦利6-1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在垦利区块首次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彭三兵 李斌 +3 位作者 韩东东 徐磊 程龙生 黄贤斌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渤海油田垦利9-1区块地层岩性复杂,且存在断层带,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泥岩水化分散和砂岩层井眼缩径等问题,井壁垮塌风险极大。针对该区块地层岩性特点和技术难题并结合环保要求,制备了一种复合型封堵材料PFMOSHIELD,构建了BIODRILL S合成... 渤海油田垦利9-1区块地层岩性复杂,且存在断层带,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泥岩水化分散和砂岩层井眼缩径等问题,井壁垮塌风险极大。针对该区块地层岩性特点和技术难题并结合环保要求,制备了一种复合型封堵材料PFMOSHIELD,构建了BIODRILL S合成基钻井液体系。该体系流变性能良好,抗钙、抗岩屑污染达26%和15%,封堵性、沉降稳定性、润滑性优异,高温高压砂盘滤失量3.2 mL,静置7 d沉降因子为0.53,极压润滑系数0.082。BIODRILL S首次在渤海湾垦利9-1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解决了垦利9-1区块泥页岩水化和砂岩层井眼缩径问题,垦利9-1北-3定向探井三开井段上部地层钻屑完整,钻屑达4~7 cm;井眼清洁性能良好,钻井液动塑比超过0.59 Pa/mPa·s,φ6和φ3读数均超过9,剪切稀释性强,提高了井眼净化效率,有效避免形成“岩屑床”;润滑性能优异,在大井斜段(55°、70°、67°)可实现直接起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基钻井液 BIODRILL S 渤海油田 垦利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洼陷带浅层岩性油藏富集机理与亿吨级油田新发现——以垦利10-2油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海风 石文龙 +3 位作者 张中巧 王启明 王航 梁晓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6,共14页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境与规模性砂体发育机制,建立了岩性油藏油气运移和大面积岩性油藏富集模式。研究表明:(1)明下段Ⅳ油组与Ⅴ油组水生草本植物占比高,化石丰度与分异度介于湖相与河流相之间,为典型的河湖交互沉积环境;测井曲线既有反映河流相砂体的正旋回特征、湖泊作用的反旋回特征,也有正、反复合旋回特征;受河流-湖泊沉积环境频繁交互、快速转换,共同组成了大面积展布、内部广泛连通的“枝蔓式”连片砂体。(2)油气经过陡坡带深层砂体中转站聚集,再通过边界油源断层运移至浅层,最后沿着浅层连片砂体向南部高部位运移;地化指标均具有长距离的运移效应,表现为“迂回式”的成藏特点。(3)明下段岩性油藏富集机制受控于连片砂体展布范围、砂体构型与泥岩封盖能力共同控制;油气先沿河道线状充注,再向湖漫砂体面状调整,形成了浅层砂体“先枝后蔓-枝蔓互联”的大面积连片含油场面;不同期次砂体构型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其中“枝蔓式”连片砂体保存能力优于孤立河道砂体,最大含油幅度可达117 m。新认识成功指导发现中国深洼带浅层首个大型高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突破了被传统认定为渤海浅层勘探的“禁区”,开辟了渤海湾盆地深洼带浅层大型油田发现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垦利10-2 明下段 枝蔓式 迂回式 洼陷带 勘探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进“零短起”技术在垦利6-1油田的应用与实践
4
作者 张春星 张冠杰 +1 位作者 彭江 廖勇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57-59,共3页
提高钻井作业时效对于确保垦利6-1油田勘探开发效益至关重要。针对垦利6-1油田部分井钻探过程中泥岩井段存在的倒划眼频繁憋压、蹩扭矩影响钻井质量问题,引入实施了钻进“零短起”技术,该技术通过一趟钻井完成井眼的打开,避免了钻进过... 提高钻井作业时效对于确保垦利6-1油田勘探开发效益至关重要。针对垦利6-1油田部分井钻探过程中泥岩井段存在的倒划眼频繁憋压、蹩扭矩影响钻井质量问题,引入实施了钻进“零短起”技术,该技术通过一趟钻井完成井眼的打开,避免了钻进过程中出现的卡钻和划出新井眼问题,有效保障了钻井连续性和效率,显著提高了钻井效率,大大降低了海上钻井作业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也为其我国其它海洋油气田的高效钻井作业提供了有效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进“零短起”技术 钻井效率 经济效益 垦利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油电泵专用变频器在垦利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建春 孙开芹 +2 位作者 程虎 尚罡 曹雅丽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潜油电泵 变频器 垦利油田 系统结构 技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与保护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岩 汪正勇 +1 位作者 屈人伟 李志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针对垦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特点及生产现状,根据储层特征及注水、采油和增产措施过程中各种入井流体与地层配伍性的试验资料,研究了注水、采油和措施作业等过程中储层伤害的类型和机理,并据此机理实施了一系列的储层保护和治理措施,取... 针对垦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特点及生产现状,根据储层特征及注水、采油和增产措施过程中各种入井流体与地层配伍性的试验资料,研究了注水、采油和措施作业等过程中储层伤害的类型和机理,并据此机理实施了一系列的储层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储层伤害 储层保护 垦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4
7
作者 褚庆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垦利断裂带 成藏模式 断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以沾化凹陷垦利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褚庆忠 张雪勇 王长江 《河南石油》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 4种成藏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垦利断裂带 构造演化 断层 成藏模式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垦利油田群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安国 苗海龙 雷志永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9期26-27,58,共3页
针对渤海油田KL10-1油田群钻井过程中存在的起下钻不畅、憋压、憋扭矩、抬钻具、钻井液粘切上升幅度大等复杂情况和储层保护需要,为进一步提高作业时效,降低钻井液成本,通过技术优化,引入一种泥饼增韧改良剂代替多种降失水材料,并在垦利... 针对渤海油田KL10-1油田群钻井过程中存在的起下钻不畅、憋压、憋扭矩、抬钻具、钻井液粘切上升幅度大等复杂情况和储层保护需要,为进一步提高作业时效,降低钻井液成本,通过技术优化,引入一种泥饼增韧改良剂代替多种降失水材料,并在垦利10-1油田群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优化后的钻井液各项性能优异,不但能很好的满足钻井液技术要求,使东营组易垮塌地层起下钻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降本增效显著,为渤海油田后续开发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垦利10-1 降本增效 技术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油田垦95断块室内岩心细菌流动实验研究
10
作者 王代流 符碧英 +8 位作者 姜忠 王晖 汪正勇 黄崇柏 胡国林 何茂林 韩鹏 吴桂莲 贺建华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4期82-85,88,共5页
通过室内岩心细菌流动实验,从细菌浓度、注入压差、细菌繁殖三个方面讨论了细菌对岩石渗透率的伤害,认为随注入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细菌会造成岩心降渗率下降;对低渗透储集层注水开发,要重视储集层对微生物的敏感性;细菌在地层中生长和繁... 通过室内岩心细菌流动实验,从细菌浓度、注入压差、细菌繁殖三个方面讨论了细菌对岩石渗透率的伤害,认为随注入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细菌会造成岩心降渗率下降;对低渗透储集层注水开发,要重视储集层对微生物的敏感性;细菌在地层中生长和繁殖造成了孔喉堵塞,降低地层吸水指数,这一结论对油田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利油田 垦95断块 室内岩心 细菌流动 实验研究 细菌浓度 注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
11
作者 孙晖 穆增辉 +1 位作者 曲凡军 姚晨明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63,共1页
1.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针对垦利油田垦12断块综合含水率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注采不平衡,采出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分别应用精细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方法对该块剩余油进行研究,建立了综合分析剩... 1.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针对垦利油田垦12断块综合含水率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注采不平衡,采出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分别应用精细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方法对该块剩余油进行研究,建立了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对该块油藏剩余油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利油田垦12断块 剩余油分布 分布规律 精细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河垦利段刀鲚生活史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丛旭日 李秀启 +5 位作者 董贯仓 王亚楠 孙鲁峰 客涵 杨健 姜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垦利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M构造煤层录测井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建立 丁冬 +2 位作者 刘少峰 董国富 崔国宏 《录井工程》 2016年第3期43-47,97-98,共5页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以往资料显示煤层不发育,但在垦利M构造实钻中发现该层普遍发育煤层,由于煤层的录井和测井响应特征与垦利M构造钻遇砂泥岩时的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单纯依靠传统经验分析法既不能识别...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以往资料显示煤层不发育,但在垦利M构造实钻中发现该层普遍发育煤层,由于煤层的录井和测井响应特征与垦利M构造钻遇砂泥岩时的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单纯依靠传统经验分析法既不能识别煤层,也不能准确地进行岩性归位,影响了地质作业质量。通过对垦利油田已钻8口井的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尝试应用快速识别煤层的岩屑特征法、工程参数变化幅度法、气测异常倍数法等录井方法和自然伽马数值法、电阻率相对值法、孔隙度"两高一低"等测井方法,在垦利M构造5口井见到成效,剖面符合率提高了8.5%,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录井 测井 垦利M构造 砂岩 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垦利6-1油田的发现与浅层勘探思路的重大转变 被引量:32
14
作者 薛永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规模型构造圈闭已钻探殆尽,基于传统地质认识已难以持续获得规模型储量发现。近年来,得益于“汇聚脊控制源外油气成藏与富集”新认识的提出,积极转变勘探思路,在久攻不克...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规模型构造圈闭已钻探殆尽,基于传统地质认识已难以持续获得规模型储量发现。近年来,得益于“汇聚脊控制源外油气成藏与富集”新认识的提出,积极转变勘探思路,在久攻不克的莱北低凸起成功发现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的储量基础。促进了今后渤海浅层油气勘探工作思路和方法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显性构造目标勘探,转向以新认识为指导的隐性目标勘探,为渤海浅层油气勘探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大型汇聚脊发育的凸起区、隐伏型汇聚脊发育的斜坡区和洼陷带都是今后重点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近系 汇聚脊 垦利6-1 岩性油田 勘探发现 勘探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潜山油藏裂缝形成机理及展布规律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常国栋 宁士华 +3 位作者 刘娟 张勇 陈涛 汪弦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1X期179-182,共4页
垦利潜山油藏为中奥陶系统八陡组(O2b)的裂缝性油藏,裂缝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1978年投产,初期产量较高,多数油井初期产量在100t以上但水淹较快,由于对储层裂缝展布情况缺乏相关的理论技术支持,裂缝发育和展布情况认识不清严... 垦利潜山油藏为中奥陶系统八陡组(O2b)的裂缝性油藏,裂缝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1978年投产,初期产量较高,多数油井初期产量在100t以上但水淹较快,由于对储层裂缝展布情况缺乏相关的理论技术支持,裂缝发育和展布情况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对油藏的挖潜,1995年后该油藏一直处于低效开发状态。对垦利潜山油藏裂缝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结合裂缝定量预测技术对垦利潜山油藏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采取水平井的方式进行了挖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利潜山油藏 奥陶系 裂缝 潜山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深洼带垦利10-2新近系大型油田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薛永安 杨海风 +3 位作者 王航 徐春强 孙希家 安俊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6,共10页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新近系 岩性油田 深洼带成藏 垦利10-2 勘探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垦利10-1亿吨级油田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波 牛成民 +2 位作者 孙和风 王亮 王改卫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3,共6页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凹陷,拓展了渤南地区浅层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扩大了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范围,再次证实了凹陷中继承性陡坡带具有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藏的优势条件,对于推动莱州湾凹陷及我国海上其他类似低勘探程度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垦利10-1油田 油藏特征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垦利16-A构造火山岩岩性特征与测井识别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冲 王清斌 +2 位作者 王立红 刘晓健 郭龙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6-321,共6页
莱州湾凹陷垦利16-A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岩性复杂多样,岩性识别困难。在对岩心、壁心及薄片分析基础上,应用元素测井、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2个大类6种类型的火山岩:中性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安山... 莱州湾凹陷垦利16-A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岩性复杂多样,岩性识别困难。在对岩心、壁心及薄片分析基础上,应用元素测井、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2个大类6种类型的火山岩:中性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和安山质凝灰岩,酸性火山岩主要包括流纹斑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和流纹质凝灰岩。应用岩性扫描测井可识别出安山质火成岩和流纹质火成岩,应用成像测井可识别出熔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二者结合可再识别出6种火成岩。在特殊测井识别岩性以及岩(壁)心标定的基础上,将特殊测井识别结果推广到常规测井曲线,分析各类火山岩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复杂火山岩识别流程,实现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划分火山岩岩性,对研究区后期勘探评价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性识别 中生界 垦利16-A构造 莱州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干扰定量表征新方法在渤南垦利区域的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蔡晖 阳晓燕 +2 位作者 张占华 黄琴 程大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4,共4页
针对渤海南部垦利区域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干扰大,油田层间干扰定量表征困难,油田单井实际产能与ODP产能差异较大的问题,利用油田测井数据,建立比采油指数与电阻率相关数学模型,求取理想比采油指数。考虑不同含水引入无因次采油指数,从而... 针对渤海南部垦利区域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干扰大,油田层间干扰定量表征困难,油田单井实际产能与ODP产能差异较大的问题,利用油田测井数据,建立比采油指数与电阻率相关数学模型,求取理想比采油指数。考虑不同含水引入无因次采油指数,从而求得全生命周期理论比采油指数,进一步建立层间干扰校正系数的数学模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渤南垦利区域调整井,产能预测与实际数据误差仅为2%。指导油田细分层系开发,重新部署井网,日增油240 m^3/d。研究成果对渤南垦利区域产能评价、调整井研究、产液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干扰校正系数 电阻率 比采油指数 产液结构调整 渤南垦利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汉卿 陈存良 +2 位作者 陈晓明 张博 刘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439,共5页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钻测井资料及埋藏史、沉积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油气成藏期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属于高孔、中高...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钻测井资料及埋藏史、沉积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油气成藏期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垦利10-4油田沙三上段属于高孔、中高渗储层,储集空间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可见次生粒间孔、铸模孔,储层成岩作用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表现为"中压实、强溶蚀、弱胶结"的特征;沙三上段有机质成熟度处于半成熟—低成熟阶段,是有机酸大量排出阶段,长石及方解石的酸性溶蚀增孔恰好为凹陷内油气的充注提供了空间。研究成果对莱州湾凹陷南斜坡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成岩作用 油气充注 垦利10—4油田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