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秋维 史庆轩 +1 位作者 侯炜 田园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0,共7页
增量动力分析(IDA)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IDA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用其评估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变形和延性能力的具体步骤,并将结构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和IDA曲线的斜率联系起来,结合现有... 增量动力分析(IDA)是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IDA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提出用其评估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变形和延性能力的具体步骤,并将结构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和IDA曲线的斜率联系起来,结合现有试验确定各性能水准对应的曲线斜率下降幅值。在所提混凝土和钢材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IDA方法对一规则SRC框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构在各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和延性分布情况,单条和多条地震记录的IDA曲线表明,SRC框架在多条地震记录下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 增量动力分析 曲线斜率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模式的识别和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山锁 孙龙飞 +2 位作者 司楠 杨威 秦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通过识别和优化结构的失效模式,实现结构的破坏由理想的失效模式控制,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降低结构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工程... 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通过识别和优化结构的失效模式,实现结构的破坏由理想的失效模式控制,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及降低结构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工程模拟软件OpenSEES平台,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得到计算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提出了结构最弱失效模式的识别方法,并提出了最佳的优化方案,对相关工程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 失效模式 识别 优化设计 ID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熊学玉 高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共8页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结构是一种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型钢混凝土结构优点的组合结构。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规律,完成2榀接近足尺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静力试验,分析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裂缝...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结构是一种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型钢混凝土结构优点的组合结构。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规律,完成2榀接近足尺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静力试验,分析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以及内力重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属延性破坏,在达到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实验,提出了考虑次轴力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弯矩调幅值约为30%,调幅能力高于普通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 静力试验 塑性铰 内力重分布 弯矩调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薛建阳 赵鸿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7年第4期360-363,共4页
通过两榀型钢混凝土平面框架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过程及弹塑性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经理论计算,与试验值比较符合。
关键词 地震反应 型钢混凝土框架 抗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成祥 王辰飞 +1 位作者 马作涛 杨曌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6,130,共8页
为验证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现行规范,按1:2比例缩尺设计并制作了4个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试件。其中1个对试件,1个直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试件,2个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修复试件,对其进... 为验证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现行规范,按1:2比例缩尺设计并制作了4个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试件。其中1个对试件,1个直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试件,2个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修复试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布提高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极限位移和延性系数;与对比试件比较,直接采用碳纤维布加固试件分别提高了19. 4%、13. 5%、28. 1%;中度损伤试件提高了17. 0%、25. 8%、21. 8%;重度损伤试件提高了13. 9%、19. 6%、6. 3%。在一定损伤程度下,碳纤维布加固能恢复并超过节点受损前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 碳纤维布加固 地震损伤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包钢套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许成祥 台梦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17-224,共8页
为评估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经外包钢套加固后的抗震性能,基于试验研究,采用材料弹性模量变化考虑地震损伤,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外包钢套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通过对Pushover曲线、塑性铰、层间位移角等分析... 为评估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经外包钢套加固后的抗震性能,基于试验研究,采用材料弹性模量变化考虑地震损伤,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外包钢套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进行Pushover分析。通过对Pushover曲线、塑性铰、层间位移角等分析,结果表明:当试验轴压比在0. 2~0. 9范围时,试验轴压比增大使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增加;外包钢套强度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较小;地震损伤指数达到0. 6时,与未加固框架相比,加固修复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较大,说明未达到理想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包钢套加固 型钢混凝土框架 地震损伤 PUSHOVE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两阶段Pushover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朋 丁耀宗 +1 位作者 史庆轩 李龙堂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8-398,共11页
为了提高Pushover方法的计算精度,弥补双向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研究的不足,本文建立双向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的两阶段Pushover分析方法。首先对型钢混凝土框架进行振型Pushover,之后将各振型组合得到的结构位移... 为了提高Pushover方法的计算精度,弥补双向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研究的不足,本文建立双向地震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的两阶段Pushover分析方法。首先对型钢混凝土框架进行振型Pushover,之后将各振型组合得到的结构位移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推覆侧移向量对结构进行第二次Pushover分析,得到的地震作用效应即为结构最终的地震响应。算例结果表明,在多遇、罕遇地震作用下,两阶段Pushover方法的计算精度较传统Pushover方法和振型Pushover方法均有所提高,适用于型钢混凝土框架双向地震分析;与多遇地震相比,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侧移更加接近时程分析结果;并证明型钢混凝土框架也可实现“强柱弱梁”的结构模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地震 型钢混凝土框架 两阶段Pusho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8
作者 侯鸿杰 陈志华 王秀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9-1158,共10页
为推广村镇装配式钢结构,提升农居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的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轻钢框架结构。采用1∶2缩尺比例设计3榀单层单跨的轻钢框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研究了轴压比、轻质复合墙板及其连接件对轻钢... 为推广村镇装配式钢结构,提升农居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的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轻钢框架结构。采用1∶2缩尺比例设计3榀单层单跨的轻钢框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研究了轴压比、轻质复合墙板及其连接件对轻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该轻钢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由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和H型钢梁组成的轻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应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纯框架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节点焊缝开裂及裂缝不断发展的过程。内嵌轻质复合墙板的轻钢框架结构破坏主要表现为墙板及连接件的破坏。竖向荷载、轻质复合墙板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初始刚度等指标。本文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够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研究结果能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框架 抗震性能 轻质复合墙板 轴压比 恢复力模型 低周往复试验 连接件 低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静力性能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计静 陈晓坤 +3 位作者 张文福 张云峰 刘迎春 卢召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6,共8页
为研究基于套建增层的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PSRCF)静力受力性能,以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柱轴压比和长细比、框架梁跨高比、框架柱角钢含钢率以及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主要参数,设计了15组单层两跨PSRCF体系;基... 为研究基于套建增层的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PSRCF)静力受力性能,以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柱轴压比和长细比、框架梁跨高比、框架柱角钢含钢率以及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主要参数,设计了15组单层两跨PSRCF体系;基于简化力学模型和材料本构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PSRCF的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单跨非规则预应力和非预应力框架的滞回分析,对通过仿真分析获得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与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基于此开展15组单层两跨PSRCF在竖向轴力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得到框架的单调荷载-位移曲线,考察了荷载-位移曲线随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结构体系的塑性铰出现顺序和两跨PSRCF在套建增层工程中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柱的轴压比和长细比是影响框架静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塑性铰依然按照强柱弱梁的顺序出现,两跨非规则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是合理的,可为该类新型结构体系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 套建增层 静力性能 塑性铰 设计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抗震性态水平和容许变形值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建阳 戚亮杰 +1 位作者 罗峥 高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进行了2个1/2.5比例的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主要研究轴压系数对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破坏形态的影响和该结构在不同抗震性态水平的变形指标.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性能水平的标准... 进行了2个1/2.5比例的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主要研究轴压系数对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破坏形态的影响和该结构在不同抗震性态水平的变形指标.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性能水平的标准,将其划分为正常使用、暂时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四个阶段;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柱和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主要破坏形态、受力模式及特点,提出了上述四个性能水平划分的判别参数及标准;在总结国内外型钢再生混凝土柱和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试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型钢再生混凝土柱和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各性能水平极限状态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容许变形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 破坏形态 性能水平 容许变形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及弹塑性动力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薛建阳 赵鸿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0-34,共5页
本文根据两榀1/8比例的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加速度峰值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运用分段变刚度杆单元模型,并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编制了弹塑性... 本文根据两榀1/8比例的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加速度峰值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运用分段变刚度杆单元模型,并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编制了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可进行型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钢筋混凝土框架 振动台试验 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舒兴平 毛健宇 +1 位作者 黄伟 卢倍嵘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2,共6页
对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转换层设置高度及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变化时,其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此类结构的转换层设置高度可适当提高,适... 对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转换层设置高度及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变化时,其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此类结构的转换层设置高度可适当提高,适合高位转换;抗震设计时,对转换层附近外框架应予以加强,对于高位转换,应重点加强转换层上一层外框架;设计转换层上1~2层的外框架时,相对其它框架柱,应强化框支柱;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控制在0.86~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转换层 等效侧向刚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填充墙布置的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建阳 高亮 戚亮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0-795,共6页
进行了4榀单层单跨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对不同填充墙布置及墙体宽高比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层间位移角、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等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的存在提高了框... 进行了4榀单层单跨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对不同填充墙布置及墙体宽高比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层间位移角、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等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的存在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及抗侧刚度;墙体半高填砌的框架,其峰值荷载、初始抗侧刚度均介于空框架与全高填充墙框架之间,其极限层间位移角、延性及耗能能力与空框架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墙体全高填砌的框架,其极限层间位移角及位移延性与空框架相比有所减小,但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较大;随着墙体宽高比的增大,结构承载力有所提高,位移延性呈下降趋势,耗能能力变化不明显;填充墙框架的刚度退化率均高于空框架,墙体全高填砌框架的刚度退化率大于墙体半高填砌框架,且墙体宽高比越大,刚度退化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 空心砌块填充墙 墙体形式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rform-3D的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14
作者 薛建阳 席宇 高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基于3榀缩尺比为1:2.5的单层单跨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Perform-3D对该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出铰机制,轴压比、宽高比对其承载力... 基于3榀缩尺比为1:2.5的单层单跨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Perform-3D对该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出铰机制,轴压比、宽高比对其承载力、刚度及延性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较为符合.同时对试件承载力与顶点位移关系F-D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框架的水平承载力及初始刚度有所提高,延性降低;随着宽高比的增大,框架的水平承载力及初始刚度提高,但后期刚度退化加快,延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 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 水平荷载 有限元分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减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轶 何铭基 +2 位作者 周云 张春梅 郑俊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74,80,共8页
为了解决底部大空间结构上刚下柔,底部框支层变形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在柔性底层设置耗能腋撑以改善转换结构抗震性能。以带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型钢... 为了解决底部大空间结构上刚下柔,底部框支层变形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在柔性底层设置耗能腋撑以改善转换结构抗震性能。以带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及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耗能器类型与场地土类型对耗能腋撑工作性能和转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粘滞型耗能腋撑对本文算例的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的最大值减幅均可达到36%左右,结构顶层加速度与基底剪力的峰值最大减幅分别为29%和56%;而粘弹型耗能腋撑仅对转换层处有一定减震作用,控制效果不理想;软弱场地与坚硬场地上带耗能腋撑转换结构的减震位移比分别介于0.80~0.90和0.65~0.85之间,耗能腋撑对坚硬场地上转换结构的减震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能腋撑 转换结构 型钢混凝土框架 耗能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许成祥 卢梦潇 +1 位作者 杨炳 查昕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51-56,共6页
基于震后快速修复的需求,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方法。基于现行设计规范,按缩比1:3设计并制作了4根型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模型,其中1根为原型对比柱,1根为未损加固柱,2根为模拟不同震损程度后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柱,进... 基于震后快速修复的需求,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方法。基于现行设计规范,按缩比1:3设计并制作了4根型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模型,其中1根为原型对比柱,1根为未损加固柱,2根为模拟不同震损程度后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柱,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在压、弯、剪复合受力下均表现为弯剪破坏,满足"强剪弱弯"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原型对比柱相比,受中度震损柱经加固修复,其极限荷载平均提高了10.41%,极限位移平均提高了35.40%;受重度震损柱经加固修复,其极限荷载平均提高了13.71%,极限位移平均提高了32.68%。总体上,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是一种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 碳纤维布加固 地震损伤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梁柱节点黏结-滑移模型的混凝土框架滞回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昌辉 黄超淼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9-736,共8页
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已有的梁柱宏观柔性节点单元和梁柱纵筋黏结滑移模型,对国内研究者已经完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及型钢混凝土框架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位移延性、滞回面积以及耗能能力等滞回性能进行有限元模... 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已有的梁柱宏观柔性节点单元和梁柱纵筋黏结滑移模型,对国内研究者已经完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及型钢混凝土框架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位移延性、滞回面积以及耗能能力等滞回性能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基于OpenSEES软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型钢混凝土框架考虑梁柱宏观柔性节点的计算模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型钢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计算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 宏观柔性节点模型 OPENSEES 滞回曲线 黏结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柱震后加固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胜 许成祥 +1 位作者 万冲 卢梦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0期206-211,共6页
为了比较型钢混凝土柱震后加固的抗震效果,基于碳纤维布或外包钢套加固型钢混凝土柱试验研究,分析了地震损伤程度以及加固方法的差异;主要比较了不同加固方法对重度损伤柱抗震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外包钢套有利于抑制加固柱承载力与刚... 为了比较型钢混凝土柱震后加固的抗震效果,基于碳纤维布或外包钢套加固型钢混凝土柱试验研究,分析了地震损伤程度以及加固方法的差异;主要比较了不同加固方法对重度损伤柱抗震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外包钢套有利于抑制加固柱承载力与刚度退化;碳纤维布有利于提高加固柱延性性能。重度地震损伤加固柱抗震性能得到恢复且超过原型对比柱,具有再次抵抗地震的能力,表现出良好地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 外包钢套 碳纤维布 重度地震损伤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成祥 马作涛 +1 位作者 王辰飞 肖良丽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1-640,共10页
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 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对所有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破坏性试验。通过试验和测试参数分析可知:外包角钢加固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保证了"强柱弱梁"抗震设计目标,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弯曲破坏;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后的试件模型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53.7%、47.1%和25.5%。在一定的损伤程度下,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是一种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地震损伤 外包角钢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周悬挂的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
20
作者 何剡江 徐卫敏 +1 位作者 王晓翠 干学宏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0,32,共12页
某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筒作为主要承重及抗侧结构。为实现建筑外立面通透的效果,所有框架柱均内退至核心筒附近。在顶部设8.4m高的悬挑桁架及环桁架,并沿环桁架逐层下挂钢吊杆作为楼面梁外周支承,形成框架-核心筒与悬挂结构相结合的受力... 某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筒作为主要承重及抗侧结构。为实现建筑外立面通透的效果,所有框架柱均内退至核心筒附近。在顶部设8.4m高的悬挑桁架及环桁架,并沿环桁架逐层下挂钢吊杆作为楼面梁外周支承,形成框架-核心筒与悬挂结构相结合的受力体系。在参考国内类似悬挂结构的工程案例后,从结构合理性的角度出发,对关键部位的结构布置优化和加强,并采用多个成熟的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对比计算。除常规分析以外,针对项目特点,补充了性能化设计、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关键节点有限元分析、悬挂结构楼盖舒适度验算、不同安装方案的施工模拟分析等计算,较为全面地掌握结构整体及关键部位的受力特性。同时,采取控制竖向构件轴压比、控制悬挂相关的钢构件应力比、提高核心筒配筋率等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实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可以为类似悬挂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 悬挂结构 钢吊杆 特殊施工方案模拟 楼盖舒适度 动力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