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研究
1
作者 马辉 张如一 +2 位作者 赵艳丽 王博 谢钟辉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3-791,共9页
为研究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对该类转换梁进行了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转换梁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和钢材的应变发展规律,研究了剪跨比和配钢率对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换梁试... 为研究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对该类转换梁进行了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转换梁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和钢材的应变发展规律,研究了剪跨比和配钢率对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换梁试件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主要呈现剪切破环形态,其受剪承载力主要由型钢腹板、箍筋及混凝土承担;增大型钢配钢率对增强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是有利的。结合该类转换梁的受剪破坏特征,分别提出基于拉-压杆模型和叠加原理的转换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表明2种方法均可以有效预测转换梁的抗剪承载能力,其结果可为该转换梁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双槽钢 型钢混凝土 转换 抗剪承载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型钢混凝土底部大空间转换层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戴国亮 蒋永生 +1 位作者 傅传国 梁书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32,共9页
提出在底部中大开间 (或小跨重载 )的多高层建筑中 ,优先采用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底部大开间的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 ,对底部开间较大的高层、超高层建筑 ,可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结构体系。为此 ,进行了型... 提出在底部中大开间 (或小跨重载 )的多高层建筑中 ,优先采用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底部大开间的型钢混凝土结构体系 ,对底部开间较大的高层、超高层建筑 ,可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空腹桁架转换结构体系。为此 ,进行了型钢混凝土底部大开间梁式托柱转换层结构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应结构模型的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对比试验 ,以及部分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的预应力型钢叠层空腹桁架转换结构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应结构模型的竖向荷载和拟动力对比试验 ,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底部大开间及转换层结构体系的部分设计建议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本文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三个实际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 型钢混凝土 转换结构 抗震性能 空腹桁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轶 杨春 +2 位作者 郑俊光 张春梅 周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82,共9页
为解决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提出带耗能腋撑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新型转换结构形式。对一榀1∶4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转换结构和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框架转换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从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塑性铰发展... 为解决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提出带耗能腋撑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新型转换结构形式。对一榀1∶4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转换结构和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框架转换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从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塑性铰发展、应变发展和耗能能力等方面研究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耗能腋撑有效控制了节点区梁、柱端塑性铰的发展,使塑性铰向转换梁加腋处转移;腋撑附加轴力对转换梁下部纵筋应变影响较大,对钢管柱应变影响较小;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较普通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的梁端开裂荷载提高了60%、承载力提高了6.2%、延性系数提高了57.24%、等效黏滞系数提高了10.7%,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结构 耗能腋撑 钢管混凝土 型钢混凝土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减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轶 何铭基 +2 位作者 周云 张春梅 郑俊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74,80,共8页
为了解决底部大空间结构上刚下柔,底部框支层变形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在柔性底层设置耗能腋撑以改善转换结构抗震性能。以带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型钢... 为了解决底部大空间结构上刚下柔,底部框支层变形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在柔性底层设置耗能腋撑以改善转换结构抗震性能。以带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及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耗能器类型与场地土类型对耗能腋撑工作性能和转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粘滞型耗能腋撑对本文算例的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的最大值减幅均可达到36%左右,结构顶层加速度与基底剪力的峰值最大减幅分别为29%和56%;而粘弹型耗能腋撑仅对转换层处有一定减震作用,控制效果不理想;软弱场地与坚硬场地上带耗能腋撑转换结构的减震位移比分别介于0.80~0.90和0.65~0.85之间,耗能腋撑对坚硬场地上转换结构的减震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能腋撑 转换结构 型钢混凝土框架 耗能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春 吴轶 +2 位作者 郑俊光 何铭基 张春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83,共10页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是新型的转换结构,通过试验研究验证该新型结构与普通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相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框架柱轴压比、转换梁托柱轴压比、腋撑设置位置、腋梁刚度比等...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是新型的转换结构,通过试验研究验证该新型结构与普通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相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框架柱轴压比、转换梁托柱轴压比、腋撑设置位置、腋梁刚度比等设计参数对该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柱和托柱轴压比较大的结构中设置耗能腋撑,可以更加明显的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结构响应分析和腋撑变形耗能分析的结果,得出腋撑角度θ的最佳取值为30°~45°,腋撑端部距梁端距离a的最佳取值为Lb/6~Lb/5,腋梁刚度比Kh'的最佳取值为0.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能腋撑 型钢混凝土 转换结构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变刚度分析法 被引量:5
6
作者 简斌 黄音 王正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7,共7页
变刚度分析法是一种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问题的简便易行且精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也已为系列大型试验所验证。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超静定结构 刚度 次弯矩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舒兴平 毛健宇 +1 位作者 黄伟 卢倍嵘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2,共6页
对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转换层设置高度及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变化时,其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此类结构的转换层设置高度可适当提高,适... 对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转换层设置高度及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变化时,其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此类结构的转换层设置高度可适当提高,适合高位转换;抗震设计时,对转换层附近外框架应予以加强,对于高位转换,应重点加强转换层上一层外框架;设计转换层上1~2层的外框架时,相对其它框架柱,应强化框支柱;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控制在0.86~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框支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转换 等效侧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高架车站型钢混凝土转换短梁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康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9-142,147,共5页
高架车站"桥-建组合式"中的转换梁与建筑结构中的转换梁受力特点有所不同,设计理论尚待完善。结合重庆某高架车站工程项目,对型钢混凝土和型钢高延性混凝土转换短梁进行试验研究,为其合理设计提供建议。采用缩尺静力试验对比... 高架车站"桥-建组合式"中的转换梁与建筑结构中的转换梁受力特点有所不同,设计理论尚待完善。结合重庆某高架车站工程项目,对型钢混凝土和型钢高延性混凝土转换短梁进行试验研究,为其合理设计提供建议。采用缩尺静力试验对比二者在破坏形态、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并总结单跨两侧带悬臂型钢(高延性)转换短梁的承载力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现行规范设计的型钢混凝土转换短梁可以满足承载力和延性要求;其他条件相同时,型钢高延性混凝土转换短梁比型钢混凝土转换短梁的抗剪承载力略高,但可显著提高抗剪耗能能力、有效降低破坏时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高架车站 “桥-建组合式”结构 转换短梁 型钢混凝土 型钢高延性混凝土 抗剪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型钢保护层厚度分析
9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0-615,共6页
对16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转换柱试件的剪切作用明显,因此增加箍筋数量能够明显提升转换柱屈服后的变形能力,改善抗震耗能能力;影响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试件的构造措施、轴压力大小以及钢与混... 对16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转换柱试件的剪切作用明显,因此增加箍筋数量能够明显提升转换柱屈服后的变形能力,改善抗震耗能能力;影响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试件的构造措施、轴压力大小以及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当构造措施无法避免临界剪切斜裂缝的出现时,型钢翼缘保护层承担了较大的轴压力,存在负荷过大而压溃的可能,这种破坏方式将导致箍筋约束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转换柱的抗震性能无法得到保证.为了保证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效果,防止转换柱破坏前型钢翼缘保护层压溃,型钢翼缘保护层不应小于0.2倍的截面高度,且不小于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保护层 粘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高度变刚度复合墙板结构弹塑性分析
10
作者 姜南 王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70,共6页
本文研究沿高度变刚度混凝土灌芯纤维石膏墙板结构(以下简称复合墙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建立简化计算模型,推导出了复合墙板结构的受力破坏路径,并建立了各阶段内力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得到沿高度均匀结构... 本文研究沿高度变刚度混凝土灌芯纤维石膏墙板结构(以下简称复合墙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建立简化计算模型,推导出了复合墙板结构的受力破坏路径,并建立了各阶段内力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得到沿高度均匀结构以及非均匀结构在水平荷载情况作用下位移的曲线与非均匀结构的受力破坏路径。结果表明,沿高度适当改变灌芯方式,侧移曲线更趋合理;各区段结构破坏路径均是石膏板先开裂且先达到极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墙板结构 混凝土芯柱 纤维石膏板 刚度 破坏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梁等效抗弯刚度研究
11
作者 胡习兵 周莹 +1 位作者 范周军 孙槐璟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1-786,共6页
型钢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梁截面抗弯刚度因构造做法差异而相差较大。基于小变形叠加原理,提出了该类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方法,根据等挠度原则,推导了构件的等效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 型钢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梁截面抗弯刚度因构造做法差异而相差较大。基于小变形叠加原理,提出了该类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方法,根据等挠度原则,推导了构件的等效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型钢混凝土梁参数变化对变刚度构件整体抗弯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型钢连接方式增大了装配式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减小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变形,对构件和结构受力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 型钢连接 刚度 等效抗弯刚度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梁式圆钢管约束H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抗震性能 被引量:5
12
作者 戴岩 聂少锋 周天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122,共13页
设计了一种环梁式圆钢管约束H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并建立了该试件的全尺寸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了此类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破坏模式,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试件进行有限元变参数分析,... 设计了一种环梁式圆钢管约束H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并建立了该试件的全尺寸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了此类节点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破坏模式,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试件进行有限元变参数分析,考察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梁柱线刚度等对试件抗震受力性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梁端削弱翼缘的节点形式.结果表明:随轴压比增大,试件的耗能及延性性能明显下降;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对试件滞回性能影响不大;当保持柱截面不变,仅变换钢梁尺寸时,节点的承载力、延性及抗震耗能性能均随梁-柱线刚度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而当保持钢梁截面不变,仅改变柱内型钢含钢率时,节点抗震受力性能随梁-柱线刚度比的变化并不明显;改进的梁端翼缘削弱形式的试件可在不明显降低其承载力及耗能性能的情况下,将塑性铰外移至距节点区较远的地方,从而更好地保护节点区.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此类新型节点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梁 抗震性能 圆钢管约束H型钢混凝土 轴压比 线刚度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被引量:4
13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83,共9页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SRC-RC)竖向混合结构是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SRC)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特殊结构形式.SRC-RC转换柱是该结构中用于连接下部SRC柱与上部RC柱的转换构件.SRC-RC转换柱由于具有型钢局部存在于柱中下部...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SRC-RC)竖向混合结构是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SRC)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特殊结构形式.SRC-RC转换柱是该结构中用于连接下部SRC柱与上部RC柱的转换构件.SRC-RC转换柱由于具有型钢局部存在于柱中下部的特点,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转换柱产生了特殊的破坏方式.通过对16个SRC-RC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给出了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给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的说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并可用于分析转换柱试件的破坏机理;配钢率增大,型钢承担更多的剪力,整个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损伤更为严重;采用型钢截断位置的局部加密和沿柱全高加密两种方式对部分试件采用箍筋加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箍筋的数量可以有效缓解型钢局部存在的不利影响;减小配钢率有利于改善转换柱的滞回性能和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 破坏机理 剪力 共同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转换柱箍筋设置方式与破坏区域变迁 被引量:3
14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65,共6页
通过16根SRC-RC转换柱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3种箍筋配置方式SRC-RC转换柱试件的屈服后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箍筋数量较多时,试件不但表现出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并且变形能力的稳定性较好;... 通过16根SRC-RC转换柱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3种箍筋配置方式SRC-RC转换柱试件的屈服后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箍筋数量较多时,试件不但表现出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并且变形能力的稳定性较好;箍筋数量较少时,试件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受其他构造因素影响较大。箍筋的配置对SRC-RC转换柱的破坏方式乃至破坏区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通常方式配箍的SRC-RC转换柱均产生了剪切破坏,临界剪切缝贯通SRC-RC转换柱的钢筋混凝土部分。箍筋加密试件的剪切破坏区域转移到柱顶部的局部范围内。根据SRC-RC转换柱的破坏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箍筋配置方式:对于型钢延伸高度较小的试件,可对SRC-RC转换柱上部钢筋混凝土部分进行箍筋加密,而下部型钢混凝土部分则进行常规的箍筋配置。当型钢延伸高度超过3/5倍柱高时,箍筋的设置方式应能够有效控制黏结裂缝的发展,SRC-RC转换柱宜进行全高的箍筋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 滞回性能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16根转换柱试件及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型钢延伸高度、箍筋配置和型钢配钢率对转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科研基础与参考.指出:(a)由于型钢的局部存在,转换柱容易产生类似于R... 通过16根转换柱试件及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型钢延伸高度、箍筋配置和型钢配钢率对转换柱受力性能的影响,为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科研基础与参考.指出:(a)由于型钢的局部存在,转换柱容易产生类似于RC短柱的剪切破坏,破坏主要集中在RC部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会导致此类破坏发生;(b)为了保证转换柱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应采取构造措施控制剪切裂缝的发展,避免剪切破坏,提高构件的变形能力.建议构件全高箍筋加密或在RC部分设置X形交叉钢筋.在对转换柱特殊破坏方式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新的构造措施与配钢方式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转换柱构造措施与受力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3-468,共6页
通过7个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构造加强措施转换柱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7个转换柱试件均产生了剪切破坏,破坏发生在转换柱上部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转换柱试件表现出较RC柱试件更好的承载... 通过7个转换柱试件和1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构造加强措施转换柱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7个转换柱试件均产生了剪切破坏,破坏发生在转换柱上部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转换柱试件表现出较RC柱试件更好的承载能力;具有不同构造特征转换柱的延性性能与变形能力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位移延性系数为1.97~5.99,极限侧移角为1/54~1/21,说明不同构造的加强效果差异较大.当转换柱的侧移角达到1/50时,设置构造加强措施5个转换柱试件的强度退化率均高于0.9,说明转换柱具有较强的抵抗反复荷载的能力,承载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转换柱试件骨架曲线上各特征点对应的割线刚度高于钢筋混凝土柱,介于钢筋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转换 受力性能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当代MOMA工程转换结构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勇 肖从真 刘志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78,共4页
针对在北京当代MOMA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带斜撑整体转换桁架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计算研究,从结构受力分析及变形等方面总结转换桁架与普通转换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带斜撑与不带斜撑整体转换桁架的计算比较,分析设置斜撑对改善整体转换桁... 针对在北京当代MOMA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带斜撑整体转换桁架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计算研究,从结构受力分析及变形等方面总结转换桁架与普通转换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带斜撑与不带斜撑整体转换桁架的计算比较,分析设置斜撑对改善整体转换桁架受力性能的作用;结合工程实际给出避免地震作用下斜撑失效后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补充设计方法;并指出型钢混凝土材料在此类结构中应用的优势。通过工程设计实践探讨此类结构的实用设计方法,总结了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及应采取的主要结构构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结构 转换桁架 转换 斜撑 型钢混凝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逆作法结构型式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卫东 翁其平 胡玉银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1546-1551,共6页
本文基于上海由由国际广场基坑工程的成功实践,在常规逆作法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型逆作法的结构型式,即结构梁板替代水平支撑、结构竖向构件框架柱与临时立柱相结合,但围护结构采用临时围护体的结构型式。创新性地在由由国际广场工程中提... 本文基于上海由由国际广场基坑工程的成功实践,在常规逆作法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型逆作法的结构型式,即结构梁板替代水平支撑、结构竖向构件框架柱与临时立柱相结合,但围护结构采用临时围护体的结构型式。创新性地在由由国际广场工程中提出并应用了围护桩与内部结构之间设置型钢混凝土变刚度转换结构、采用变标高首层结构梁板作为水平支撑、在复杂边界条件下设置多个大直径圆环、以及裙楼逆作主楼顺作的成套新型逆作法技术。实施结果表明:新型逆作法在本基坑工程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并希望该新型逆作法结构型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面积深基坑 新型逆作法 型钢混凝土变刚度转换结构 大直径圆环 一柱一桩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 结构梁板替代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RC竖向混合结构损伤破坏与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伍凯 张贺 +2 位作者 岳健广 陈峰 南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7-55,65,共10页
为研究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区域的抗震性能,设计2榀试验模型,其中一榀模型的上下两层砌筑有填充墙。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模型的损伤破坏与性能指标,分析填充墙对转换区域抗震性能的影响,获得滞回曲线,承载力,侧移角,延性系... 为研究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区域的抗震性能,设计2榀试验模型,其中一榀模型的上下两层砌筑有填充墙。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模型的损伤破坏与性能指标,分析填充墙对转换区域抗震性能的影响,获得滞回曲线,承载力,侧移角,延性系数等关键性能指标。无墙框架的滞回曲线饱满,"捏缩"效应不显著,而填充墙框架的滞回环则表现出明显的"捏缩"效应,曲线中部出现了明显的滑移段,该段内荷载基本保持不变而位移持续变化,填充墙开裂后模型的承载力丧失迅速。虽然两个模型的屈服位移差别不大,无墙框架的塑性发展能力明显好于填充墙框架,在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填充墙极大的限制了侧移的发生,导致塑性发展阶段明显缩短。下层柱脚和上层柱顶都形成塑性铰后框架失效,表现出"强剪弱弯"形态的破坏。填充墙使更多的箍筋达到屈服,框架表现出更显著的剪切受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转换 损伤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过渡形式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明 伍凯 +2 位作者 岳健广 葛鸿鹏 张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9-775,共7页
目的为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方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共进行了13个工况的静力弹塑性计算,对转换柱所处楼层不在同一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 目的为解决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突变问题,避免形成薄弱层.方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共进行了13个工况的静力弹塑性计算,对转换柱所处楼层不在同一层的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给出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延性系数、塑性铰分布及层间位移角.结果当两侧转换柱所处楼层最高、中部转换柱次之时,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当转换柱所处楼层由3~5层均匀地增加到4~6层时,其水平承载能力降低4.02%,延性系数却提高3.01%;在结构成为机动体系前,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模型能出现较多的塑性铰来耗散罕遇地震作用释放出的能量;模型的延性系数均大于3.75,结构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同时降低了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转换柱脆性破坏的可能性.结论 SRC-RC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能够经受罕遇地震作用而不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型钢混凝土 抗震性能 转换 塑性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