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龄与新鲜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1
作者 李哲 马怡 +3 位作者 蔡尚迎 王琼 李鹏浩 郭笑盈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微塑料作为垃圾渗滤液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可随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与土壤环境,进而危害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将垃圾渗滤液分为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和垃圾焚烧厂新鲜渗滤液2类,分别对其进行了密度分离提取以及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表征... 微塑料作为垃圾渗滤液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可随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与土壤环境,进而危害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将垃圾渗滤液分为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和垃圾焚烧厂新鲜渗滤液2类,分别对其进行了密度分离提取以及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表征,并采用SEM-EDS法分析了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老龄与新鲜渗滤液中微塑料粒径在50~<2 000μm范围内,其丰度分别为(56.63±30.13) items/L和(64.80±37.80) items/L,其中粒径在50~<1 000μm范围内的微塑料占比分别为86.7%和91.6%,表明新鲜渗滤液中微塑料的丰度更高,平均粒径更小;老龄渗滤液中纤维状微塑料含量最高(54.15%),其次分别为碎片状(21.13%)、絮团状(18.68%)、颗粒状(6.04%)微塑料;新鲜渗滤液中絮团状(37.25%)与纤维状(36.79%)微塑料含量接近,其次为碎片状(22.45%)、颗粒状(3.51%)微塑料;FTIR结果显示2种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主要类别均为聚乙烯(PE),SEM-EDS结果显示老龄渗滤液中微塑料吸附了Hg(44.87%)和Pb(33.50%)等重金属并产生了复合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类新污染物及复合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及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垃圾滤液 污染特征 垃圾填埋场 垃圾焚烧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活化过硫酸盐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研究
2
作者 张洛红 胡议心 +1 位作者 刘云姣 兰一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2-1687,共6页
北方大型封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腐殖酸浓度高、可生化性极差,氮含量超高、生物脱氮碳源严重不足,膜处理工艺产水率低、浓液量大且不易处理。采用热活化过硫酸盐(PS)处理膜浓缩液,提升膜处理产水率,实现膜浓缩液的减量,提高膜浓缩液可生化... 北方大型封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腐殖酸浓度高、可生化性极差,氮含量超高、生物脱氮碳源严重不足,膜处理工艺产水率低、浓液量大且不易处理。采用热活化过硫酸盐(PS)处理膜浓缩液,提升膜处理产水率,实现膜浓缩液的减量,提高膜浓缩液可生化性,用于充当SBR脱氮碳源。研究探讨了初始pH、PS剂量、温度对膜通量、COD_(cr)和BOD_(5)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S=3 mol/L膜通量最高提升96.97%,产水率大幅提升;在PS=1 mol/L,pH=3,80℃下,B/C比从0.03提升至0.33,COD_(Cr)降解了35.32%;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对PS氧化前后的浓缩液进行了初步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垃圾滤液 膜浓缩液 可生化性 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复合材料用作电芬顿阴极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一恺 杨俊 +3 位作者 武梦杰 周欣然 游自强 王趁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58,共8页
针对目前电芬顿复合电极原料昂贵及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活性炭和Fe_(3)O_(4)为基础原料,以钛网、不锈钢网、铁网为导电基底制备3种碳基复合阴极材料(CEM),分别记为TBT、SSBT、IBT。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CEM的最佳制备条件,选取性能最优... 针对目前电芬顿复合电极原料昂贵及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活性炭和Fe_(3)O_(4)为基础原料,以钛网、不锈钢网、铁网为导电基底制备3种碳基复合阴极材料(CEM),分别记为TBT、SSBT、IBT。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CEM的最佳制备条件,选取性能最优的CEM用于电芬顿处理垃圾渗滤液,用响应面法得到电芬顿处理的初始pH、外接电压、Fe^(2+)投加量与COD去除率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优化电芬顿的运行条件。结果表明:3种CEM材料中SSBT的性能最优,其最佳制备条件为黏结剂(Na_(2)SiO_(3)·9H_(2)O)∶基础原料的质量比为4∶10,基础原料中Fe_(3)O_(4)的掺杂量为2%(质量分数),煅烧温度为600℃;SSBT用于电芬顿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运行条件为初始pH 2.6,外接电压10.08 V,Fe^(2+)投加量0.47 mmol/L,在此条件下COD的去除率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分别为86.10%和86.41%,平均绝对误差为0.36%,说明模型模拟结果符合实际;SSBT表面三维结构丰富,Fe_(3)O_(4)在材料中稳定负载,经15次重复性测试,SSBT的COD去除率仅下降7.81百分点,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电芬顿CEM材料的设计和运行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碳基复合阴极 制备与表征 垃圾滤液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发电厂渗滤液UASB系统管路结垢特征及生成机制
4
作者 戴蓝兰 刘晓吉 +7 位作者 黄智 谢巧勤 陈天虎 周跃飞 孙岩松 张莹莹 周阳 张德家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72,共10页
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微生物矿化产物会在循环管路、沼液排出管路沉积造成管路堵塞。频繁更换管路来清除堵塞的方法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系统稳定运行。本文利用矿物学表征方法研究UASB系统管路结垢的矿物学... 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微生物矿化产物会在循环管路、沼液排出管路沉积造成管路堵塞。频繁更换管路来清除堵塞的方法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系统稳定运行。本文利用矿物学表征方法研究UASB系统管路结垢的矿物学和微观结构特征,探讨管路结垢形成机制,为UASB反应器管路阻垢、抑垢以及管路结垢清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管路结垢为微生物矿化产物夹杂有机物的复合体,基本为酸可溶物,主要结晶物相为单水方解石和鸟粪石,夹杂少量方解石;鸟粪石主要呈直径0.2~0.5 mm的柱状晶体,束状、放射状排列,单水方解石呈50~350 nm球形颗粒。垃圾渗滤液在厌氧产甲烷过程中同步消耗H^(+)、生成大量的CO_(2),提高了沼液的碳酸根浓度,同时完成有机氮氨化、有机磷磷酸盐化过程。沼液中磷、镁、铵结合结晶出鸟粪石,钙离子和碳酸根结合结晶出碳酸盐矿物。虽然沼液中离子浓度对磷灰石过饱和,但沼液中镁离子和高浓度有机物可能抑制了它的成核和结晶生长。UASB系统中鸟粪石首先在管路表面异相成核并生长成粗大柱状晶体,单水方解石与少量有机物填充鸟粪石间空隙,从而胶结形成了具有一定强度、耐流体冲刷的管壁结垢。考虑采用5%醋酸原位酸溶方法清除管路结垢,使酸洗管路的残液酸度尽可能低,不改变大型UASB反应器内液体的pH值,还可以作为产甲烷菌底物利用提高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路结垢 鸟粪石 单水方解石 垃圾滤液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含量对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渗滤液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5
作者 唐航 秦勇 吴伟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36,共13页
针对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渗滤液油脂含量高、波动大的特点,设置1.0、2.5、5.0、10.0、15.0 g/L 5个不同易腐垃圾渗滤液油脂含量梯度,评估油脂含量对渗滤液厌氧消化过程产甲烷效能、物质降解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 针对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渗滤液油脂含量高、波动大的特点,设置1.0、2.5、5.0、10.0、15.0 g/L 5个不同易腐垃圾渗滤液油脂含量梯度,评估油脂含量对渗滤液厌氧消化过程产甲烷效能、物质降解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油脂含量对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渗滤液厌氧产甲烷无直接抑制作用,随着油脂从1.0 g/L提升至15.0 g/L,单位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累计产甲烷量从81.36 mL/g提升至91.29 mL/g。但油脂降解周期长,在发酵前6 d主要水解成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LCFAs),随后才进一步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并转化为甲烷,导致短停留时间(6 d)内高含油渗滤液产气不佳并存在长链脂肪酸抑制风险。油脂含量主要对厌氧产甲烷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在厌氧发酵第6天时随油脂含量提升(由1.0 g/L提升至15.0 g/L)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细菌相对丰度由1.20%显著提升至17.92%(P<0.05),在渗滤液油脂降解产甲烷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含油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腐垃圾滤液 油脂含量 厌氧消化 长链脂肪酸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与垃圾渗滤液厌氧发酵产乳酸的影响
6
作者 张文娟 石佳欣 +1 位作者 徐先宝 李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1-4250,共10页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手性乳酸不仅实现了餐厨垃圾的高值资源化,同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然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存在pH不稳定和营养元素缺失等问题。垃圾渗滤液中包含大量氨氮可作为缓冲体系维持稳定的pH,同时存在大量微量元...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手性乳酸不仅实现了餐厨垃圾的高值资源化,同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然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存在pH不稳定和营养元素缺失等问题。垃圾渗滤液中包含大量氨氮可作为缓冲体系维持稳定的pH,同时存在大量微量元素可有效促进发酵菌群生长。本文以餐厨垃圾和垃圾渗滤液为底物,利用热预处理解除发酵底物溶出水解效率的限制,同时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活性,深入探讨了联合发酵产乳酸的效能及机制。结果表明,与35℃热预处理组相比[(36.37±2.66)g COD/L,55.85%,COD为化学需氧量],45℃热预处理组中L-乳酸产量和光学活性可达(40.16±0.75)g COD/L和93.17%,分别提高了10%和67%。高温条件下(65℃和75℃)L-乳酸产量较低与较强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非依赖型乳酸脱氢酶(i-LDH)活性相关(乳酸消耗)。此外,热预处理温度的增加会抑制D-乳酸生成。机理研究表明,热预处理能够加快底物溶出和水解进程,加速碳水化合物利用及其代谢进程,同时富集产乳酸微生物,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巴伐利亚球菌属(Bavariicoccus)等产乳酸微生物45℃和55℃热预处理组总相对丰度分别达到86.35%和80.19%。功能分析发现,热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与乳酸生成相关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丰度,与35℃热预处理组相比(15.9%),45℃和55℃热预处理组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提高到16.87%和17.74%。本文为餐厨垃圾与垃圾渗滤液资源化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预处理 餐厨垃圾 垃圾滤液 厌氧 发酵 乳酸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飘 樊银明 +4 位作者 钟溢健 李金城 牛新志 立青次木 王茗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1338,共8页
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氮负荷及低C/N比的特性,对全量化处理构成重大挑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硝化-反硝化技术因依赖碳源而成本高昂,探索低碳或零碳添加的脱氮技术,有助于提高渗滤液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系统地探讨... 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氮负荷及低C/N比的特性,对全量化处理构成重大挑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硝化-反硝化技术因依赖碳源而成本高昂,探索低碳或零碳添加的脱氮技术,有助于提高渗滤液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系统地探讨了三类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其中,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通过条件控制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传统生物脱氮,而厌氧氨氧化工艺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则因其低能耗和高脱氮效率在处理渗滤液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硫驱动的自养反硝化组合工艺,有潜力成为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理想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生物脱氮 自养反硝化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方案评价模型研究
8
作者 李金 仇璐 +6 位作者 刘锐 李军 李瀚屹 颜兵 何江 梁贤金 易彪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以杭州市某垃圾渗滤液处理设计的两种方案比选为例,全面分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特点,从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3个目标层上综合考虑,建立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目标层、属性层的评价因素,通... 以杭州市某垃圾渗滤液处理设计的两种方案比选为例,全面分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特点,从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3个目标层上综合考虑,建立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目标层、属性层的评价因素,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获得模糊判断矩阵,计算目标层、属性层、方案层的权重,实现定量评价两种系统方案的目标。模型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氧化沟的设计方案A1比采用UNITANK的设计方案A2更好,并通过已建工程应用案例验证了方案A1确实优于方案A2。对于其他类似定性且难以定量的方案比选,均可以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目标层和属性层考虑的因素越多,计算结果越准确,但计算难度也越大。该研究所采用的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方法,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废水处理 方案比选 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全量化处理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水平转化特征
9
作者 钟全发 钟琳 +4 位作者 徐国徽 金青海 余瑾 徐飞 何頔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为探究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在全量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去除和转化规律,以深圳某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膜浓缩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全面表征了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该中转站采用“生化+高级氧化+生... 为探究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在全量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去除和转化规律,以深圳某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膜浓缩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全面表征了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该中转站采用“生化+高级氧化+生化”的全量化处理工艺,处理后膜浓缩液色度明显降低,COD和DOC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紫外可见光谱表明,DOM的芳香性经生化处理后略有提高,而经紫外光/Fenton处理后又显著降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表明,膜浓缩液中荧光物质以腐殖质和黄腐酸为主,所识别出的4种荧光组分在经全量化工艺处理后可被完全去除。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分析表明,膜浓缩液DOM以CHO物质以及木质素/富羧基脂环类物质为主,其质量分数分别可达61%~66%和67%~72%。一生化工艺对DOM的去除及转化作用有限,处理过程中仅观察到少量有机物的去除和生成。紫外光/Fenton工艺作为全量化处理中的核心技术可大量去除有机污染物,且所去除的物质主要集中在更低氧化度区域[n(O)/n(C)<0.6],生成的物质则主要集中于高氧化度区域[n(O)/n(C)>0.6]。二生化工艺处理能继续去除有机物,并且仅观察到少量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膜浓缩液 全量化处理 生化处理 高级氧化 溶解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蒸馏技术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10
作者 黎耀文 李潜 +4 位作者 朱静 张国伟 丁丹妮 李杰 梅丹娅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5,71,共5页
综述了膜蒸馏(MD)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水处理及渗滤液原液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从无机、有机、生物污染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MD技术用于工业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所面临的膜污染问题,并进一步从污水预处理、抗污染膜材料组件开发和膜... 综述了膜蒸馏(MD)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水处理及渗滤液原液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从无机、有机、生物污染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MD技术用于工业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所面临的膜污染问题,并进一步从污水预处理、抗污染膜材料组件开发和膜污垢清洗方面对MD技术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膜污染控制进行了探讨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原液 反渗透浓水 膜蒸馏技术 废水处理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钙改良黄土对垃圾渗滤液的过滤和防渗机理研究
11
作者 孙阳军 胡文乐 张世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0,198,共9页
垃圾渗滤液长期侵扰会导致垃圾填埋场衬垫层的防渗性能劣化,引发渗滤液泄漏,从而污染附近土体及水环境。为了改善黄土作为衬垫层材料的防渗性能,采用人工制备的垃圾渗滤液,通过渗透试验研究垃圾渗滤液对黄土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 垃圾渗滤液长期侵扰会导致垃圾填埋场衬垫层的防渗性能劣化,引发渗滤液泄漏,从而污染附近土体及水环境。为了改善黄土作为衬垫层材料的防渗性能,采用人工制备的垃圾渗滤液,通过渗透试验研究垃圾渗滤液对黄土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掺量的木质素磺酸钙对黄土渗透性能的改良效果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阻滞能力;通过Zeta电位、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微观试验,阐明了木质素磺酸钙改良黄土对垃圾渗滤液的防渗机理及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压实度越高,黄土的渗透系数越小;渗滤液浓度越高,黄土的渗透系数越大;随着木质素磺酸钙掺量的增加,改良黄土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随着垃圾渗滤液渗流历时的延长,Pb2+的去除效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改良后的黄土对Pb2+的去除效率提高了约40%;木质素磺酸钙改良黄土通过多重作用缩小了流体渗流通道,增强了对Pb2+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木质素磺酸钙 垃圾滤液 渗透系数 去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总磷
12
作者 韩瑞 王朝明 +6 位作者 胡家祯 来克冰 刘春霞 邵悦馨 李小辉 朱好杰 陈磊磊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04-1311,共8页
准确、高效地测定渗滤液中总磷有助于垃圾填埋场处理工艺的选择与运行调控。基于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总磷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渗滤液的污染类型,选择合适消除干扰的前处理方法;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 准确、高效地测定渗滤液中总磷有助于垃圾填埋场处理工艺的选择与运行调控。基于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总磷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渗滤液的污染类型,选择合适消除干扰的前处理方法;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未酸化样品可替代酸化样品进行总磷检测;同时对试剂浓度和仪器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总磷的测定。在酒石酸锑钾浓度0.04%、抗坏血酸浓度8%、进样时间40 s、洗针时间60 s、泵速35 r/min的分析条件下,总磷质量浓度在0~10.0 mg/L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7,方法检出限为0.0006 mg/L,测定下限为0.003 mg/L。采用4种水质标准样品验证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平均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RE)为-1.51%~1.33%,6次平行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2%~1.2%,表明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同时对不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总磷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标准方法GB 1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对比传统方法,建立的新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试剂消耗量少、分析效率高等优势,适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大批量总磷快速筛查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分析仪 垃圾滤液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FL—臭氧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中试试验研究
13
作者 范雪曼 王坤 +1 位作者 刘春鑫 李琪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0,共6页
采用VFL—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VFL生化系统COD/TN在2.3~3.0的条件下,COD出水为934 mg/L,NH_(4)^(+)-N、T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0.3、51.6 mg/L,COD、NH_(3)^(-)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7%、99.6%、97.9%... 采用VFL—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VFL生化系统COD/TN在2.3~3.0的条件下,COD出水为934 mg/L,NH_(4)^(+)-N、T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0.3、51.6 mg/L,COD、NH_(3)^(-)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7%、99.6%、97.9%。实现了对有机物和氮的高效去除;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在O_(3)/COD=2的条件下,COD平均出水80.4 mg/L,去除率91.1%。通过该联合工艺处理后,渗滤液出水可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标准,吨水运行成本为44.26元。实现了垃圾渗滤液非膜法处理,且稳定达标。VFL生化系统在7个月的运行过程中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NAR大于90%)。对VFL生化系统内的活性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系统内硝化和反硝化优势菌属分别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丰度2.09%)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4.50%),成为该系统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根本原因。同时,量化分析了氮相关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为理解VFL生化系统氮代谢途径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非膜法 短程硝化反硝化 高通量测序 VFL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沼气资源量和减排潜力分析及在“双碳”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前景
14
作者 袁玲莉 胥东 +1 位作者 朱春申 周新安 《中国沼气》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垃圾焚烧已是当前我国市政生活垃圾的主流处理方式,且处理量依然呈上升趋势,相应的垃圾渗滤液数量也逐年增加。生物处理法是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式,其中的厌氧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沼气,文章通过现有资料分析,估算我国生活垃圾焚烧... 垃圾焚烧已是当前我国市政生活垃圾的主流处理方式,且处理量依然呈上升趋势,相应的垃圾渗滤液数量也逐年增加。生物处理法是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式,其中的厌氧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沼气,文章通过现有资料分析,估算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每年的沼气潜力在4亿m^(3)以上,折合生物天然气2.8亿m^(3)以上。目前垃圾渗滤液沼气的处理或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且低效,主要为火炬直燃、入焚烧炉掺烧,造成了巨大的生物能源的浪费。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将垃圾渗滤液沼气从原有的入炉焚烧改为提纯生物天然气后,实现1 m^(3)沼气经济价值提升了88.7%~185.7%,生物天然气减排量2.34 kgCO_(2)e·m^(-3)。若将目前尚未重视利用的渗滤液沼气进行净化提纯高值化利用,年碳减排潜力超过86万t,同时得到清洁能源生物天然气,促进地方可再生能源体系发展,为能源安全提供助力。该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厂 垃圾滤液 沼气 生物天然气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臭氧氧化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优化及中试验证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培 杨立臣 +3 位作者 胡晓娜 祝金星 张亮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针对实际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开展中试实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工艺,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工艺过程中的MBR出水、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深度处理工艺... 针对实际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优化开展中试实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工艺,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工艺过程中的MBR出水、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深度处理工艺经过参数优化调整后,处理MBR出水时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7.3%、71.76%和42.26%,处理纳滤浓缩液时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74.41%和22.53%。其中,臭氧氧化对有机物处理能力最强,深度处理后COD浓度可直接满足排放限值,但是氨氮在后续的臭氧氧化环节和生物活性碳吸附环节存在较大波动。长期成本核算分析表明:处理MBR出水的运行成本为约92.10元/吨;处理纳滤浓缩液的运行成本为约166.00元/吨。最后根据中试研究成果实现了以臭氧氧化为基础的纳滤浓缩液处理工艺的工程转化,为该工艺市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深度处理 高级氧化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发电厂渗滤液厌氧反应器启动污泥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立坤 郝建新 +5 位作者 岳金葳 许贺铭 曹冬辉 李奕潮 彭赵旭 张建云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4,共10页
适合的厌氧污泥可有效缩短厌氧反应器启动时间。为揭示不同来源厌氧污泥对垃圾发电厂渗滤液的适应性,通过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5种厌氧污泥对两种不同来源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性能,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从污泥群落组成角度揭示不同厌氧... 适合的厌氧污泥可有效缩短厌氧反应器启动时间。为揭示不同来源厌氧污泥对垃圾发电厂渗滤液的适应性,通过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5种厌氧污泥对两种不同来源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性能,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从污泥群落组成角度揭示不同厌氧污泥主要功能差异性。结果表明:对于COD高达30000 mg/L的渗滤液,接种造纸厂厌氧污泥(ZZC污泥),COD去除率在36 h达到72.3%,污泥负荷(单位质量MLVSS的COD负荷)达到10.2 kg/(kg·d);对于COD为25000 mg/L的渗滤液,接种ZZC污泥COD去除率36 h达到75.8%,污泥负荷达到10.1 kg/(kg·d)。当进水COD为30000 mg/L时,ZZC污泥对东部(DB)和南部(NB)厂区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农加工污泥(NJG污泥)对DB厂区渗滤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养殖厂污泥(YZC污泥)对NB厂区渗滤液的处理效果最好。使用ZZC污泥进行两厂区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可以有效提高厌氧反应器的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种污泥 厌氧污泥 垃圾滤液 微生物群落特性 产甲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DOM在砂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丽 张薏旸 +4 位作者 金毅 张庆 刘靖宇 卫杰 和世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针对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年限长(10 a以上)、防渗层趋于老化、渗滤液渗漏到地下水风险大的问题,方法以稀释5倍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注入淋滤液,以填埋场粉砂土为岩土介质,在水力停留时间32 h下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 目的针对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年限长(10 a以上)、防渗层趋于老化、渗滤液渗漏到地下水风险大的问题,方法以稀释5倍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注入淋滤液,以填埋场粉砂土为岩土介质,在水力停留时间32 h下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老龄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0~2618 h内,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波长254 nm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光度(UV254)在地下水中变化规律相似,且三者线性相关性显著,说明DOM组分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CXTFIT 2.1软件拟合得到DOC和COD的阻滞系数(3.01和1.96)及衰减系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砂土对有机质吸附作用有限;试验前期,淋出液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一直高于淋滤原液的,说明试验前期微生物生长快速;所有样品的FI均大于1.9,说明淋出液中DOM主要为生物源;垃圾渗滤液DOM含有较多富里酸(峰A、峰C)和腐殖酸类物质(峰E)及少量类蛋白物质(峰T2);淋出液S1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峰B)来源于试验所用砂土,S1中峰B和S2中峰T2随时间变化消失,剩下难降解的峰A、峰C和峰E,淋出液有机组分变化明显,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逐渐消失,复杂难降解的腐殖类物质逐渐累积,试验过程中淋出液单位有机碳的总荧光峰强均高于淋滤液的,说明淋滤液在迁移转化过程中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均有所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处置与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溶解性有机质 地下水 三维荧光 生物降解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Fenton-两级BAF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福坤 邓海涛 +2 位作者 陆冬云 吴琴琴 李琴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1,97,共6页
垃圾渗滤液经过“UASB-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后,出水COD=1942~2062 mg/L、BOD_(5)=268~380 mg/L和ρ(TN)=100~140 mg/L,BOD_(5)/COD=0.13~0.18,污染物浓度仍很高,可生化性差。采用“SBR-Fenton-两级BAF”组合工艺对渗滤液厌氧... 垃圾渗滤液经过“UASB-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后,出水COD=1942~2062 mg/L、BOD_(5)=268~380 mg/L和ρ(TN)=100~140 mg/L,BOD_(5)/COD=0.13~0.18,污染物浓度仍很高,可生化性差。采用“SBR-Fenton-两级BAF”组合工艺对渗滤液厌氧氨氧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SBR采用间歇曝气方式运行,ρ(DO)=3~6 mg/L、ρ(MLSS)=3500 mg/L、BOD_(5)污泥负荷为0.3 kg/(kg·d)、HRT=5 h,Fenton反应的条件为:pH=4.0、n(Fe^(2+))/n(H_(2)O_(2))=1∶3、m(H_(2)O_(2))/m(COD)=2∶1;两级BAF系统中,一级BAF为缺氧运行,二级BAF分上下两个分区,下分区的运行状态可根据TN浓度灵活切换为缺氧或好氧状态。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BOD_(5)、NH_(4)^(+)-N和TN分别为65~83、4~9、0.04~0.21、22~31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1%、98.0%、99.4%和77.7%,运行成本约12.9元/t,系统运行稳定,抗TN冲击负荷强,没有浓缩液产生,出水指标均优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2排放标准,可实现渗滤液的全量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两级BAF 全量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影响研究
19
作者 晁雷 曾如清 +1 位作者 李天顺 李亚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84,共5页
研究低曝气量条件下,采用进水C/N(5、7.5、10)对AGS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器以A/O模式运行一完整处理周期内各阶段污染物去除情况。在3 L/min的曝气量条件下,PAC-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AGS)已经过60 d曝气培养成熟,反应... 研究低曝气量条件下,采用进水C/N(5、7.5、10)对AGS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器以A/O模式运行一完整处理周期内各阶段污染物去除情况。在3 L/min的曝气量条件下,PAC-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AGS)已经过60 d曝气培养成熟,反应器以A/O模式运行,包括厌氧时间110 min和好氧时间180 min,将预处理过的垃圾渗滤液稀释后作为进水。改变进水C/N对COD和TP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小,对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大。碳源较为充足的条件下,AGS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TP去除率达到66%左右。考虑到节约碳源,C/N=7.5较为合适,该条件下,AGS系统运行一完整周期,对COD、氨氮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98%、91.58%和6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AGS) 碳氮比 垃圾滤液 低曝气量 序批式反应器(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侵入黄土的冻结温度演变特征试验研究
20
作者 刘华 张雨轩 +1 位作者 王松鹤 王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0,237,共10页
土体的冻结温度是土壤冻结过程和结果分析中的关键物理指标之一,对冻结缘的形成和冻结深度的判定影响意义重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垃圾渗滤液浓度、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黄土试样冻结温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垃圾渗滤液污染黄土... 土体的冻结温度是土壤冻结过程和结果分析中的关键物理指标之一,对冻结缘的形成和冻结深度的判定影响意义重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垃圾渗滤液浓度、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黄土试样冻结温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垃圾渗滤液污染黄土在不同条件下冻结温度的演变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污染黄土冻结温度低于0℃,冻结温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升高并逐渐趋近于0℃,降温平台持续时长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垃圾渗滤液浓度的增大,土体冻结温度与降温平台持续时长呈现出下降趋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冻结温度与降温平台持续时长出现下降并在循环次数为10次时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基于上述试验结果,拟合了考虑含水率、垃圾渗滤液浓度、冻融循环次数的土体冻结温度变化经验公式;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冻深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冻结温度 含水率 冻融循环 降温平台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