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沿岸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动力过程研究 I.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兴泉 侯一筠 尹宝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3-403,共11页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 ,近表层为向岸流 ...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 ,近表层为向岸流 ,沿岸为下降流 ,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 ;夏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顺时针流动 ,近表层以下为向岸流 ,沿岸为上升流 ,近表层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沿岸上升流自底层至表层逐渐由弱变强。就整个沿岸海区而论 ,冬季沿岸下降流和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都随着岸界地形坡度、风速及风向与岸线偏角的变化而变化。沿岸下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东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而沿岸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夏季西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沿岸海区 冬季 夏季 垂直环流 动力过程 上升流 下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侧地区干湿年夏季垂直环流差异的对比分析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58-568,共11页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高原北侧干湿状况的联系。其主要结论是:1)文中制定的以降水标准差为判据的干湿标准适合西北干旱区;2)高原北侧干湿年夏季间在高原北侧和高原上的垂直环流存在明显差异;3)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上列差异有关,也即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是西北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环流 干湿年 青藏高原 热力影响 环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梅雨盛期垂直环流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国杰 徐东明 汪钟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5-71,共7页
主要分析1991年7月梅雨盛期东亚大气垂直环流及其时空分布,着重从持续性强暴雨存在的垂直速度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出发,揭示暴雨带摆动的机理和依据,并总结出一个经向垂直环流发展的概念模型。进一步利用这些物理量在梅雨锋区的特... 主要分析1991年7月梅雨盛期东亚大气垂直环流及其时空分布,着重从持续性强暴雨存在的垂直速度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出发,揭示暴雨带摆动的机理和依据,并总结出一个经向垂直环流发展的概念模型。进一步利用这些物理量在梅雨锋区的特征,制作雨带摆动及其强度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环流 概念模型 梅雨 分布特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中部型La Nia事件形成机理及其垂直环流异常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锦年 汪洋 +1 位作者 王宏娜 左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的La Nia事件与传统事件不同,是一次明显的中部型La Nia事件(简称CPP La Nia),其爆发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不同机制的响应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冷海温通过赤道潜流的作用沿温跃层东传,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温度场出现异常降温:二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强的距平东风,通过上升流作用,导致冷海温上传影响中太平洋上层异常海温场。前者是导致La Nia事件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形成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的关键过程。由分析结果还表明,日界线以东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变化对中西太平洋上层海温场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此次中部型事件爆发的重要机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过程中热带垂直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向和纬向大气环流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实测资料 中部型LaNia 垂直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Ⅰ.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兴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32-639,共8页
为了揭示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具有岸界坡度变化、河流入海、海湾、岛屿和海槽的理想海区冬季的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沿... 为了揭示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具有岸界坡度变化、河流入海、海湾、岛屿和海槽的理想海区冬季的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普遍呈逆时针流动。在近表层为向岸流,沿岸为下降流,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近表层以下的离岸流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就整个海区而言,随着自南往北海区水深的逐渐变浅和岸界地形坡度的由大变小,其沿岸下降流则由强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海区 冬季 数值模拟 垂直环流 温度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效应对南海季风低压垂直环流的贡献 被引量:6
6
作者 梁必骐 刘四臣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4-370,共7页
人们对季风低压的研究大多是限于印度季风低压,而对南海季风低压研究甚少。近年来作者用合成法对南海季风低压的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同时根据FGGEⅢB资料用涡度方程和扰动动能方程做诊断分析,讨论了南海季风低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人们对季风低压的研究大多是限于印度季风低压,而对南海季风低压研究甚少。近年来作者用合成法对南海季风低压的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同时根据FGGEⅢB资料用涡度方程和扰动动能方程做诊断分析,讨论了南海季风低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对于南海季风低压的形成和维持,积云对流和环境场的作用有着重要贡献,而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的贡献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效应 南海 季风 低压垂直环流 积云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松 朱乾根 王建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55-60,共6页
用1984年6月1日至9月30日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资料(ECMWF)重点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指出了垂直经向环流和赤道纬向环流都存在明显的局地低频振荡,初步讨论了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起源于南... 用1984年6月1日至9月30日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资料(ECMWF)重点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指出了垂直经向环流和赤道纬向环流都存在明显的局地低频振荡,初步讨论了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起源于南半球30°S处对流层中高层垂直运动的低频振荡,通过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使南北半球的低频振荡相互联系起来。最后分析了热带季风低频振荡与梅雨活动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垂直环流 低频振荡 梅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黎 谭桂容 章毅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使用江西省82站1959-2016年6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的关系,并运用大尺度局地涡度倾向变化方程诊断了年际、年代际变化引起的局地涡度倾向异常对江西6月降水的贡献,解释了南印度... 使用江西省82站1959-2016年6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的关系,并运用大尺度局地涡度倾向变化方程诊断了年际、年代际变化引起的局地涡度倾向异常对江西6月降水的贡献,解释了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改变的原因。结果表明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有密切的关系,且两者的年际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二者关系在196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发生了两次转变,1969年前为显著正相关,1969-1989年相关性不明显,1990年后又转变为显著正相关。(2)江西6月降水偏多年,500 hPa上东亚地区从中高纬到低纬为"+-+"距平符号分布,江西区域异常正涡度,低层南北风距平在江西上空交汇;降水偏少年环流异常则相反。(3)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可引起东亚环流异常,使江西区域涡度正异常;但其影响与背景场的变化有关。动力诊断表明,1969-1989年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年际异常对江西局地涡度为正贡献,但年代际异常为负贡献,削弱了年际异常的作用;1990-2016年阶段年际异常为正贡献,同时年代际异常也为正贡献,加强了年际异常的作用,使得其与江西6月降水的正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垂直环流 江西6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动力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Walker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岳如画 徐海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3-226,共14页
利用1951~2010年20CR(20th Century Reanalysis 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的季节性差异、变化特征及其与Walker环流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四个季节赤道印度洋上空纬向—垂直环流的结构特... 利用1951~2010年20CR(20th Century Reanalysis 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的季节性差异、变化特征及其与Walker环流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四个季节赤道印度洋上空纬向—垂直环流的结构特征,发现春季和秋季存在严格东西方向上的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随后,针对春季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变化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纬向—垂直环流的强度及其变率在1951~2010年间持续增强,而该垂直环流的中心位置则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1年之前垂直环流的中心位置表现为向西移动,而在1981年后则转为向东移。春季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与Walker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样存在年代际转折,1981年之前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在1981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显著增强。不同年代际时段内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与海温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1~2010年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主要受到前期和同期太平洋上的ENSO型海温信号的影响,而在此之前该垂直环流主要受到前期和同期赤道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印度洋纬向—垂直环流 变化特征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鸣婧 谭桂容 卢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7-245,共9页
利用1958—2013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WIOVC)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两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两次转折,1950年代末期的不显著关系在197... 利用1958—2013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WIOVC)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两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两次转折,1950年代末期的不显著关系在1970年代末转为显著负相关,又在1990年代中后期变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是由WIOVC的年际异常和热带背景场的年代际变化共同作用造成的。在:1980年代以前热带东太平洋大气异常偏强的下沉运动背景下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WIOVC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不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热带东太平洋大气异常偏强的上升运动背景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弱,WIOVC与江淮夏季降水呈显著反相关。1990年代中期以后,热带东太平洋大气仍为异常上升运动,且热带中太平洋为异常下沉运动,对应东亚夏季风进一步减弱,WIOVC与江淮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 江淮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Nio夏季太平洋上空垂直环流特征及我国汛期降水
11
作者 赵绪孔 张玉俊 +1 位作者 徐启春 由保传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3期51-57,共7页
本文利用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6年太平洋各层风场资料,计算了0°—50°N,105°E—110°W范围内,7月850hPa,700hPa,500hPa,300hPa,250hPa和200hPa各层上的垂直运动,并与叶笃正等所作的太平洋上空夏季平均环流... 本文利用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6年太平洋各层风场资料,计算了0°—50°N,105°E—110°W范围内,7月850hPa,700hPa,500hPa,300hPa,250hPa和200hPa各层上的垂直运动,并与叶笃正等所作的太平洋上空夏季平均环流特征作比较得出:(1)常年Walker环流明显,而E1 Ni(?)o发生年热带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减弱,东太平洋空气下沉区变成了强上升区,Walker环流下沉区东移至110°W以东;(2)常年热带西太平洋Hadley环流不明显,沿160°E以东Hadley环流越来越清楚,呈向东递增的趋势,而E1 Ni(?)o年Hadley环流东西变化甚为复杂,Hadley环流的上升支并不在赤道附近,而移至10°N左右,明显较常年偏北,Hadley环流也变成自热带向副热带倾斜的环流圈;(3)E1 Ni(?)o发生年,夏季以淮河为中心的空气上升区变成下沉区,而37°N以北的华北地区仍是上升区,华北多雨,所以出现Ⅰ型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太平洋 垂直环流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弱南亚季风不同发展期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裴宇菲 宋敏红 张少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2-1415,共14页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个不同时段南亚季风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1)5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和范围均大于弱年,7月高原主体与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增大,强弱年差异不明显,10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垂直环流仍维持,但强度减弱,WYI弱年在高原南侧高空已转为下沉气流。(2)5月和10月,质量和能量均为从高原的南侧和北侧汇入高原,7月则转为高原向南北两侧散出质量和能量;WYI强年高原南侧高层辐散的强度大于弱年,低层辐合强度差异较小,强弱年在5月能量与质量的传输强度差异最大,7月最小。(3)WYI强年10月1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西,500 hPa西太副高维持,高原南侧的风场与温度场的减幅偏小,表明强南亚季风会改变高原地区高空水平环流形势,从而影响高原的垂直环流;WYI强年在5、7、10月高原主体的地表温度均大于弱年,表明在强南亚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下,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抬升至高原,高原的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原地表热量增加进而影响高原垂直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垂直环流 流函数 质量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月娟 简俊 +1 位作者 张弘 陈新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8,共10页
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61~ 1997各年 1月和 7月的大气垂直 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 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 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61~ 1997各年 1月和 7月的大气垂直 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 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圈环流之相似系数、差异系数和相对强度。文 中除讨论了它们的年际和10年际变化外,还讨论了东亚季风环流强弱变化与ENSO循环的 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经圈环流除有年变化外,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 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1966~1974年较弱,1976~1987年较强;7月的全球垂直经圈环流 则是1963~1974年较强,1986~1995年则相对较弱。(2)110~140°E的平均经圈环流主要 特点是: 1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Ferrel环流圈,7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 半球的Hadley环流圈,而且其10年际变化也比较明显。(3)东亚季风环流强弱的变化与 ENSO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经圈环流 季风环流 ENSO 厄尔尼诺 相似系数 差异系数 年际变化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II.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兴泉 尹宝树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20,共9页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和秋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和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东海沿岸流与长江径流顺岸南下,随着自北往南岸界地形坡度的增大,其流幅变窄,流速增强;台湾暖流沿陡坡及其外缘蜿蜒北上,随着自南往北水深的变浅,其流幅由宽变窄继而又由窄变宽,流速却一直由强变弱。冬季和秋季海区纬度断面垂直环流的总趋势由近岸向外海流动,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离岸流产生波动,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离岸流产生剧烈振荡而生成强升降流。春季和夏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与东海沿岸流汇合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舟山群岛附近及长江径流和东海沿岸流汇合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平行北上并在长江口以北产生顺时针偏转。由海区水平环流特征和变化趋势证实,春季长江冲淡水已开始向东北偏转,夏季冲淡水的偏转程度、伸展距离和扩展范围都更甚于春季;春季在长江口近岸存在弱上升流,夏季长江口外的陡坡区出现下降流,而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陡坡区出现上升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水平环流 垂直环流 升降流 气旋涡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7月副热带高压短期结构演变特征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淑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方法,计算出7月副热带地区Hadley环流、Walker环流以及总体垂直运动的速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揭示了Walker环流、Had...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方法,计算出7月副热带地区Hadley环流、Walker环流以及总体垂直运动的速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揭示了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与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的关系,指出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模型将有助于发展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与大尺度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之间的定性、定量化的动力学关系,对气候预测效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短期演变特征 三维环流分解 大尺度大气运动 垂直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热带太平洋东西向Walker环流的气候学特征
16
作者 周丽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240-11241,共2页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OLR月平均资料与NCEP再分析的500hPaω月平均资料,定义了表征赤道纬向环流特征的指标,根据热带赤道地区纬向环流的强度、范围和分布特征,针对表征赤道太平洋纬向环流的强度、位置和范围指数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OLR月平均资料与NCEP再分析的500hPaω月平均资料,定义了表征赤道纬向环流特征的指标,根据热带赤道地区纬向环流的强度、范围和分布特征,针对表征赤道太平洋纬向环流的强度、位置和范围指数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东西向的Walker环流其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为:强度和范围存在5年、15~16年振荡周期,位置存在4年、12年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纬向垂直环流 OLR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赵声蓉 宋正山 纪立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81-893,共13页
利用 1 980~ 1 99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以及我国 336个测站 1 95 6~ 1 994年月降水量资料 ,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 ,研究了夏季高原上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汛期干旱年 ,青藏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 利用 1 980~ 1 99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以及我国 336个测站 1 95 6~ 1 994年月降水量资料 ,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 ,研究了夏季高原上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汛期干旱年 ,青藏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 ,华北汛期降水偏多年则相反 ;华北汛期旱年时 ,高原上升、高原东侧邻近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明显加强 ,而降水偏多年时 ,垂直环流减弱 ,华北地区为上升气流控制 ;夏季高原为热源和水汽汇区 ,它们的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有很大影响 ,当热源和水汽汇增强 (减弱 )时 ,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偏多 )。数值试验表明 ,高原上潜热加热异常引起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以及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异常 华北汛期 降水关系 垂直环流 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特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廖移山 张兵 +2 位作者 李俊 李武阶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9,i0001,共11页
采用宇如聪等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β中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到加热,中高层大气的等压... 采用宇如聪等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β中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到加热,中高层大气的等压面抬高并形成β中尺度高压,中低层大气的等压面降低并形成β中尺度低压,上下层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垂直运动的迅速发展。当上升运动强烈发展时,在其四周有明显的补偿下沉气流出现:在强上升运动南侧,对流层高层辐散气流向南回流导致对流层高层出现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它的下沉支融入上升运动区南侧的补偿下沉气流中,并将高空的水平动量带到对流层低层形成一支新的β中尺度急流;在强上升运动北侧,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了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其下沉支向南的辐散气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β中尺度辐合线,加强了暴雨区上空低层的辐合;在强上升运动东侧,对流层低层也有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发展,其下沉支中向西的辐散气流使该区域原来较为一致的西南气流出现向东的偏转,从而在西南气流中形成气旋性弯曲,更进一步加强了β中尺度辐合线上的辐合。对流层低层非地转涡度的强烈发展是β中尺度气旋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三维空间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暴雨 Β中尺度 三维空间结构 垂直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秋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5
19
作者 顾薇 李维京 +1 位作者 陈丽娟 贾小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7-480,共14页
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 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年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年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沿海冷流暴雪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42
20
作者 杨成芳 李泽椿 +2 位作者 周兵 陈优宽 朱君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7-865,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V4.4)对2005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西北气流、较大海气温差和半岛的丘陵地形特殊条件下;冷...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V4.4)对2005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西北气流、较大海气温差和半岛的丘陵地形特殊条件下;冷流暴雪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长生命史的逆风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式对沿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降雪的落区和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证实了暴雪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存在;强降雪集中出现在上升运动增强和逆风区维持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暴雪 逆风区 中尺度垂直环流 海气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