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集GNSS的华北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1
作者 李奇 普运伟 +1 位作者 王岩 刘昱岑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81,共13页
华北地区作为内陆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在东部太平洋俯冲和西部印度大陆碰撞的双重构造作用和地下水过量开采的背景下,其垂直形变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今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对收集整理的1406个GNS... 华北地区作为内陆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在东部太平洋俯冲和西部印度大陆碰撞的双重构造作用和地下水过量开采的背景下,其垂直形变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今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对收集整理的1406个GNSS站点1999—2019年长达二十年的GPS观测资料进行统一的高精度处理,获取了该地区高空间分辨率的垂向形变速度场。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淮河平原和大别山以南区域以沉降为主,其中华北平原和淮河平原的最大沉降速率分别约为70 mm/a和50 mm/a;太行山、吕梁山、苏鲁造山带、燕山表现为隆升,隆升速率为0.1—4 mm/a;部分GNSS土层站点在山西裂谷和太行山地区的垂向形变表现为沉降,而GNSS基岩站表现为隆升,说明该地区的沉降现象可能是地下水过量开采所致,并非构造运动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GNSS 垂直形变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研究三峡地区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段虎荣 张成浩 +2 位作者 梁文康 王金驰 刘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4-629,共6页
构建三峡地区大气和陆地水质量变化模型,利用GNSS、GRACE-FO和环境质量变化模型计算三峡地区2019~2022年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探讨基于GRACE-FO数据的球谐函数法和结合质量变化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在计算环境负荷垂直形变上的差异... 构建三峡地区大气和陆地水质量变化模型,利用GNSS、GRACE-FO和环境质量变化模型计算三峡地区2019~2022年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探讨基于GRACE-FO数据的球谐函数法和结合质量变化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在计算环境负荷垂直形变上的差异。研究发现,2种方法计算的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后者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更高;基于质量变化模型计算的CQWZ站和HBZG站的环境总负荷垂直形变与GNSS实测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8和0.83;2019~2022年三峡库区和洞庭湖流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分别为0.5~0.7 mm/a和0.6~1.5 mm/a,原因是2022年该区域水位降低导致地壳回弹上升;三峡库区附近地壳夏季上升、冬季下沉,垂直形变幅度约为-5~18 mm,主要受水库蓄水和大气负荷驱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负荷垂直形变 GNSS GRACE-FO 质量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轨PSInSAR监测华北平原地表垂直形变场 被引量:20
3
作者 罗三明 单新建 +4 位作者 朱文武 杜凯夫 万文妮 梁洪宝 刘志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29-3139,共11页
针对PSInSAR技术监测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的不足,提出通过基准转换与数据拼接、融合不同轨道多个独立片区(Frame)获取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方法.由于不同轨道主影像选取的参考基准不一致、不同轨道垂直基线不同、不同片区相位... 针对PSInSAR技术监测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的不足,提出通过基准转换与数据拼接、融合不同轨道多个独立片区(Frame)获取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方法.由于不同轨道主影像选取的参考基准不一致、不同轨道垂直基线不同、不同片区相位解缠的参考PS不同等因素影响,使得PSInSAR获得的不同轨道地表垂直形变场的空间基准存在差异,提取的地表形变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利用两个相邻片区重叠区域的PS点集,根据迭代最近点算法提取两片区公共区域内同名点,并兼顾同名点距离的权,精确计算两片区的配准参数,实现两片区的"无缝"连接,最后使各独立片区拼接成一个连续的大空间尺度地表垂直形变场.本文推导了多轨PSInSAR技术获得的不同片区形变场基准转换与数据拼接的数学模型,并以华北平原(115.32°E—118.79°E,36.81°N—40.58°N)为实验区,解析了3个不同轨道共12个片区PS目标,获取了研究区2006—2010年地表垂直形变速度场.分析表明:(1)研究区大范围处于下沉状态,形成以北京、廊坊、天津、沧州、泊头—德州等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地表沉降发展态势,几个沉降中心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达到-34.7mm/a、-26.3mm/a、-64.2mm/a、-34.6mm/a和-37.7mm/a;(2)地表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抽取地下水是地表沉降的主要诱因,农业灌溉和油气开采是导致华北平原大范围地表沉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研究区最大沉降带沿北北东向展布,与区内断裂分布一致,表明沉降的空间分布受到断裂带控制;(4)利用地表同期一等水准测量成果检验了本研究结果,精度达到4.72mm,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处理策略能够满足大时空尺度地表形变监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轨PSInSAR 数据处理策略 基准联接 大空间尺度 地表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前InSAR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单新建 宋小刚 +3 位作者 韩宇飞 屈春燕 张桂芳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39-2745,共7页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起形变,而远离发震断层两盘均出现下沉,且随着远离断层距离的增加,沉降幅度逐步增加.在断层两侧附近的平武、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出现了大面积形变隆起,幅度为5~10 cm,且断层西侧抬升范围大于东侧.在映秀镇和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沿断层两侧呈现出小范围斑块状隆起,范围在10~15 cm.该隆起区域与汶川震中位置和破裂最强烈段落基本一致.在远离断层的两盘区域出现沉降,绵阳至成都一带沉降范围在0~-10 cm之间,松潘至文县一带沉降范围在-5~-10 cm之间.研究表明对于处于闭锁阶段的逆冲断层,震前的垂直变形可能是其主要变形特征.虽然获得的震前形变变化可能存在5 cm的DEM和对流层大气延迟造成的误差,但这种震前垂直形变场变化趋势仍然存在,可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震前垂直形变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四新 张希 +2 位作者 王双绪 薛富平 刘立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46,52,共5页
利用汶川8.0级地震周边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垂直形变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升降差异运动由剧烈向减弱变化,龙门山断裂活动也由活跃向闭锁转换;震后,地震影响主要沿龙门山... 利用汶川8.0级地震周边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垂直形变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升降差异运动由剧烈向减弱变化,龙门山断裂活动也由活跃向闭锁转换;震后,地震影响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向北东方向扩展,余震区附近同震形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跨断裂水准 垂直形变 龙门山断裂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地表垂直形变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亚轩 施行觉 +4 位作者 王庆良 张永志 赵慈平 施发奇 邵德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37-41,共5页
对腾冲火山区 1998~ 2 0 0 0年的 3期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 ,进而利用相关资料得出与计算有关的参数 ,再用多元Mogi模型反演了岩浆房的位置和大小 ,所得出的结果与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基本相似。分析反演结果 ,认为火山区可能存在多个... 对腾冲火山区 1998~ 2 0 0 0年的 3期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 ,进而利用相关资料得出与计算有关的参数 ,再用多元Mogi模型反演了岩浆房的位置和大小 ,所得出的结果与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基本相似。分析反演结果 ,认为火山区可能存在多个岩浆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地表垂直形变 Mogi模型 最小二乘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韩月萍 陈阜超 +1 位作者 杨国华 刘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 通过对华北北部地区多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认为:首都圈西部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大量值的下降趋势,等值线的走向以NE向为主,与NWW向的张渤带近垂直相交。垂直变形的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这种"南升北降"、"东升西降"的形变特征与"北高南低"地形显示的长期构造运动趋势不一致。研究区最西部地区出现了以阳高为中心的南北两侧相对上升,东西两侧相对下降,其最大差异值达26mm/a。这种形变形态与大同地震前的图像有某些相似,但其形变性质却完全不同(一升一降)。垂直形变的异常变化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地区 垂直形变 地震危险性 孕震背景 逆继承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与GPS观测的汶川同震垂直形变场的获取 被引量:10
8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7 位作者 郭利民 张国宏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汪池升 徐小波 刘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8-730,共13页
发震断层的形变是断层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认识断层性质、震源机理有重要作用。文中以逆冲性质为主的汶川地震为例,采用符合地表水平形变特征的Biharmonic样条插值对GPS水平形变矢量插值,然后再分解为EW和SN向分量。利用可靠的GPS观... 发震断层的形变是断层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认识断层性质、震源机理有重要作用。文中以逆冲性质为主的汶川地震为例,采用符合地表水平形变特征的Biharmonic样条插值对GPS水平形变矢量插值,然后再分解为EW和SN向分量。利用可靠的GPS观测值对InSAR参考点进行校正,统一两者的坐标系。通过对汶川地震视线向形变场剖面与GPS对比分析发现,断层上盘GPS与InSAR观测参考点相差9.93cm,而下盘则为-11.49cm。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GPS水平形变场与InSAR视线向形变场联合解算,获取了汶川地震垂直连续形变场。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垂直形变衰减较快,横跨断裂带形变量>30cm的宽度不超过50km;沿发震断层附近垂直形变高值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的汶川县城至都江堰段、茶坪—北川—南坝段和青川段。这3段各有特色,南段断层两侧垂直形变极不对称,主要以上盘剧烈抬升为主,最大抬升区域在映秀镇至连山坪一带,抬升量达到5.5m。中段表现为较强的反对称性,断层一侧抬升另一侧沉降。该段上盘最大抬升区域在茶坪东侧,抬升量为255cm,下盘最大沉降量在永庆,沉降量为-215cm。北端垂直形变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青川北侧,呈对称分布,在发震断层最北端,最大抬升量为12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Biharmonic样条插值 InSAR和GPS结合 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初步研究——三维有限元拟合结果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峡 黄立人 +3 位作者 杨国华 孙东平 张四新 韩月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根据已知的地震地质资料对北祁连 -河西走廊及相邻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单元剖分 ,在线弹性条件下 ,拟合了其 2 0a来垂直运动的总体趋势。计算表明 ,北祁连 -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的拟合结果 ,与背景应力场的约束形式和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 根据已知的地震地质资料对北祁连 -河西走廊及相邻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单元剖分 ,在线弹性条件下 ,拟合了其 2 0a来垂直运动的总体趋势。计算表明 ,北祁连 -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的拟合结果 ,与背景应力场的约束形式和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其中采用构造应力场增强作为加载条件以及稳定地块作为位移约束条件得出的拟合结果与该区域 2 0a来垂直运动的整体分布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得到其背景应力场增强的量值估算 ,其中SN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11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0 4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量是SN方向的 3倍左右。此外 ,根据计算得到的 10~ 15km深处剪应力增量Δγxy的分布情况 ,对比中强地震震源分布可以看出 ,剪应力增量与震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震源往往分布在剪应力增量变化较剧烈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区 垂直形变 构造应力场 三维有限单元 剪应力增量 地震地质资料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垂直形变资料反演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施行觉 胡亚轩 +6 位作者 毛竹 李生杰 赵慈平 施发奇 邵德晟 姜朝松 乔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6-261,共6页
根据腾冲火山区67个精密水准测点的4期实测垂直形变资料,和对该火山区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的分析,参考了由层析成像推测的腾冲火山岩浆系统动力模型,利用Mogi模型对岩浆房的大小和空间位置进行了最小二乘法反演的初步研究。对4期... 根据腾冲火山区67个精密水准测点的4期实测垂直形变资料,和对该火山区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的分析,参考了由层析成像推测的腾冲火山岩浆系统动力模型,利用Mogi模型对岩浆房的大小和空间位置进行了最小二乘法反演的初步研究。对4期资料分别进行了形变差的反演计算,所得初步结果表明岩浆活动源比较分散,可能存在3个表示岩浆流入引起地面上升的上升源,和2个表示岩浆流出到断层中引起地面下降的下降源。上升源位置大致沿北东走向的断层分布。而下降源位置则在测区东南一侧,等效岩浆源的深度在6~4km之间,与小震震源的深度大致相符。4年来岩浆活动量约为106m3,量级与国外已喷发的火山相比处于较低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Mogi模型 最小二乘反演 火山活动性 腾冲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垂直形变与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杰 韩海华 +1 位作者 闫德桥 刘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 :NNE向的沂沭断裂带与NW向断裂活动性质有所不同 ,沂沭断裂带主要为压性逆断活动 ,北西向断裂带为张性正断活动 ,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 。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垂直形变 断层活动 压性逆断活动 郯庐断裂带 张性正断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解算气候驱动的地表周年垂直形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廖海华 钟敏 周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1-1098,共8页
卫星重力和GPS测量技术可以监测地表流体(大气、海洋和陆地水)质量季节性迁移引起的地表周年形变;与陆地水等地表流体模型综合模拟的地表形变相比,卫星重力的形变监测结果避免了模型的精度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本文利用前60阶GRACE卫星... 卫星重力和GPS测量技术可以监测地表流体(大气、海洋和陆地水)质量季节性迁移引起的地表周年形变;与陆地水等地表流体模型综合模拟的地表形变相比,卫星重力的形变监测结果避免了模型的精度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本文利用前60阶GRACE卫星时变重力资料和"去相关"、组合滤波两类滤波方法分别解算了中国及邻区的地表季节性垂直形变,并与区内42个GPS台站上观测到的季节性信号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去相关"滤波方法处理后的结果优于采用组合滤波处理后的结果.文中采用"去相关"滤波方法,GRACE解算的周年垂直形变的振幅、相位和GPS结果总体上一致;少数站上GRACE和GPS得到的振幅或相位相差较大,主要因素可能与GPS解算策略、GPS观测资料的连续性或局部大气、水文过程等地球物理因素有关.在中国及邻区的陆地上GRACE解算的周年垂直形变的振幅最小值出现在TASH台站东南,约1×10^(-3)m;最大值出现在恒河澜沧江流域,可达10×10^(-3)m.文中的结果证实了在中国及邻区可以用GRACE卫星重力这种新手段监测大尺度的地表周年垂直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GPS 气候 周年变化 地表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准资料研究西秦岭地区的垂直形变 被引量:9
13
作者 秦姗兰 王庆良 +1 位作者 季灵运 李煜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9,共4页
基于1970年至2006年的水准观测资料,以高差变化速率为观测值、观测点速率为未知参数的最小二乘整体网平差方法获取了西秦岭地区长期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结果表明:相对宝鸡基岩点(陇褒17),六盘山周围地区表现为明显的隆升态势,隆升... 基于1970年至2006年的水准观测资料,以高差变化速率为观测值、观测点速率为未知参数的最小二乘整体网平差方法获取了西秦岭地区长期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结果表明:相对宝鸡基岩点(陇褒17),六盘山周围地区表现为明显的隆升态势,隆升速率达2~3 mm/a;兰州地区整体呈现下沉趋势,下沉速率为1.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水准资料 垂直形变 最小二乘 速度场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部分区域地表垂直形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杰 李瑞 +7 位作者 王晓强 石新朴 郑黎明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孙小旭 陈述江 方伟 程瑞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7-416,共10页
利用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开展的2013~2015年7期二等水准测量获得的高差数据,对受地表气井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地下储气库地表垂直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区的地表变形除了构造成因引起的盆地下沉以外,其他成因有2个... 利用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开展的2013~2015年7期二等水准测量获得的高差数据,对受地表气井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地下储气库地表垂直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区的地表变形除了构造成因引起的盆地下沉以外,其他成因有2个方面:一个是呼图壁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影响着该地区的地表垂直变化;另一个是储气库集采气期间受井口压力变化影响的地表沉降,根据计算,储气库每MPa气井压力变化影响到的地表变化为0.625~1.1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地表垂直形变 气井压力变化 水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后的垂直形变场 被引量:6
15
作者 杜瑞林 乔学军 +2 位作者 邢灿飞 游新兆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根据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模拟三峡二期工程蓄水位达到 135m后的水体负载 ,利用Far rell提出的质量负荷产生的地球形变理论 ,推算三峡水库水位达到 135m后整个库区的垂直形变 ,与三峡库区GPS形变监测网获得的蓄水前后的垂直... 根据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模拟三峡二期工程蓄水位达到 135m后的水体负载 ,利用Far rell提出的质量负荷产生的地球形变理论 ,推算三峡水库水位达到 135m后整个库区的垂直形变 ,与三峡库区GPS形变监测网获得的蓄水前后的垂直形变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在三斗坪 巴东库段 ,两者中都出现了 3个相同的、明显的垂直形变集中区。在三峡大坝附近 ,模拟结果比观测结果大 8~ 15mm ,说明坝址附近的花岗岩具有较强的刚性 ;而在香溪 ,模拟结果比观测结果要小 2 3mm ,且GPS观测到长江两岸的垂直变化差异达到 2 2mm ,说明该段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分析表明 ,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壳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蓄水 负荷 GPS 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江断裂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俞维贤 王彬 +2 位作者 刘玉权 谢英情 于昌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85-89,共5页
曲江断裂及其周边地区 195 5~ 1973年的水准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果显示 :1970年 1月 5日通海 7.7级大地震 (震中 :2 4°0 1′N ,10 2°4 3′E)前 ,沿曲江断裂形成半径达 4 5km的大面积下沉区 ,下沉中心的下降速率每年近 2 0m... 曲江断裂及其周边地区 195 5~ 1973年的水准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果显示 :1970年 1月 5日通海 7.7级大地震 (震中 :2 4°0 1′N ,10 2°4 3′E)前 ,沿曲江断裂形成半径达 4 5km的大面积下沉区 ,下沉中心的下降速率每年近 2 0mm。与檀原毅 196 6年提出震级与地壳形变半径的经验关系式M =1.96lgr+ 4 .4 5有较好的符合关系 ,表明这种大面积下沉是通海大地震的一种典型的垂直形变异常现象。 1986年以来昆明市的水准观测资料显示 :官渡 呈贡一带存在一个半径约 5km的下沉区 ,近几年来下沉中心下降有加速现象 (下降速率每年达 30mm) ,该下沉区也正好位于黑龙潭 官渡断裂与富民 呈贡断裂隐伏段的交汇部位 ,按震级与地壳形变半径经验关系式推算 ,该下沉区附近未来最大地震震级应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垂直形变 沉降 断层 地震 水准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垂直形变和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广利 田晓 +3 位作者 孙启凯 邓董建 畅柳 王世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6-691,共6页
利用1990~2016年水准观测资料,以GNSS点的垂向速率作为先验值约束平差,利用距水准路线上距离小于10km的GNSS连续站的垂向速率检验,获取川滇地区的垂直运动速率场,可靠性优于0.87mm/a,且误差分布相对均匀。研究表明,川西地区处于快速差... 利用1990~2016年水准观测资料,以GNSS点的垂向速率作为先验值约束平差,利用距水准路线上距离小于10km的GNSS连续站的垂向速率检验,获取川滇地区的垂直运动速率场,可靠性优于0.87mm/a,且误差分布相对均匀。研究表明,川西地区处于快速差异性隆升阶段,位于鲜水河南东段的贡嘎山地区隆升速率最快,约5~6mm/a;四川盆地垂向运动不明显,约0~1mm/a;滇西南地区以0~2mm/a的速率下沉。同时,通过水准速率剖面分析了川滇地区主要断层的张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水准 川滇地区 约束平差 断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分区特征及其对块体划分的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谢觉民 杨国华 郭良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 0 335mm/a ,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 ,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 ;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块体边界 华北地区 断层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的现今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构造活动的含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良迁 陈聚忠 塔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基于京津唐地区近十几年来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得到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速率,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壳块体垂直运动特征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垂直形变表明京津唐地区地壳近十年来北部上升、南部下降,这种垂直变化与地形地... 基于京津唐地区近十几年来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得到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速率,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壳块体垂直运动特征和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垂直形变表明京津唐地区地壳近十年来北部上升、南部下降,这种垂直变化与地形地貌的北高南低基本相符,反映出构造活动属于继承性运动,多数块体呈现掀斜活动;主要断裂带活动性质存在差别,有的表现为正断,有的为逆断,有的呈枢纽运动;断裂带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00~2.0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准资料 垂直形变 块体垂直运动 断裂带活动 京津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垂直形变对强远震的响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荆燕 张世中 +6 位作者 李宏 熊玉珍 刘凤秋 孙起伟 董建业 张鸿旭 陈葛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72,229,共8页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线性正相关,发生地震同震形变的响应速度约为5.5km/s,反映了在上层花岗岩地层中面波的传播速度;同震位移最大振幅和震中距的对数、震级之间具有明显线性关系,震级越大,同震位移的最大振幅越大;地震震级是断层体垂直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震级越大,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越长.根据断层仪观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对于地震同震形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强远震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