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pH和Olsen-P的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玉革 姜勇 +1 位作者 梁文举 孟凡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92,共4页
对潮棕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pH和Olsen-P在0~150cm土体10个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Olsen-P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pH和Olsen-P有较大影响。林地和撂荒地0~... 对潮棕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pH和Olsen-P在0~150cm土体10个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Olsen-P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pH和Olsen-P有较大影响。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pH分别为>7.0和6.5~7.0,玉米地0~20cm各土层土壤pH基本为6.0以下;20cm以下各土层中的pH,水稻田土壤呈微碱性,玉米地和撂荒地接近中性,林地呈微酸性。土体中Olsen-P平均含量为撂荒地>林地>水稻田>玉米地。水稻田和玉米地0~20cm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明显高于20~80cm的4个土层,表明耕地土壤由于施P肥而导致的P素表聚性;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的Olsen-P含量大大高于5~80cm的6个土层,这可能与林地和撂荒地的P素生物归还及基本不受人为扰动有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层次Olsen-P含量垂直分布的散点折线图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80cm以下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接近或超过表层土壤,主要是受母质层相对较高的全P含量影响所致,也可能与地下水作用有关,不过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利用方式 PH OLSEN-P 垂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降水状况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博 穆彪 谷晓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49,共4页
利用贵州省12个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小时土壤水分及降雨数据,对持续干旱、连续阴雨天气背景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一次降雨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仁怀、镇远、罗甸、荔波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水分变... 利用贵州省12个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小时土壤水分及降雨数据,对持续干旱、连续阴雨天气背景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一次降雨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仁怀、镇远、罗甸、荔波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水分变化图,对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分 土壤体积含水量 垂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江流域水稻热量垂直特征分析
4
作者 姜蓉 张利平 +1 位作者 彭云 龙俊天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利用1981—2018年渠江流域及周边20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基于水稻生理界限温度指标,建立界限温度、积温和初终日期等热量因子的数理模型,计算分析各热量因子的垂直变化特征,各海拔高度的旬气温,水稻潜在生育期、播种、齐穗等界限温度的季... 利用1981—2018年渠江流域及周边20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基于水稻生理界限温度指标,建立界限温度、积温和初终日期等热量因子的数理模型,计算分析各热量因子的垂直变化特征,各海拔高度的旬气温,水稻潜在生育期、播种、齐穗等界限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高温和低温情况。结果表明:渠江流域水稻生长期各旬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有较大差异,在0.45~0.81℃/100 m之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下旬,最小值出现在6月中旬。随着海拔由低到高变化,通过各界限气温的时间依次后延,终期提前,潜在安全生育期缩短。海拔1100 m左右山区的12~23℃潜在安全生育期不足100 d,只适合种植耐寒性较强的早熟粳稻。海拔1200 m以上山区热量条件明显不足,不适合种植水稻。渠江流域日最高气温≥35℃平均日数的垂直递减率约为4 d/100 m,海拔800 m以上无高温影响;日最高气温30~35℃之间的日数,海拔800 m以下为58~59 d。高温强度较适宜的水稻种植海拔高度范围为500~700 m,生产上海拔400 m以下平坝浅丘区的水稻安全齐穗期应安排在7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热量 垂直变化特征 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临沧花岗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民 何显川 +2 位作者 谭伟 马灵涯 赵甫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1-214,共14页
【研究目的】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广布,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潜力巨大。加强对临沧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相态特征、浸出率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找矿工作。【研究方法】本文选... 【研究目的】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广布,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潜力巨大。加强对临沧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相态特征、浸出率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找矿工作。【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临沧花岗岩中段地区,通过系统实施钻探工程,详细了解稀土成矿地质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临沧花岗岩风化壳全风化层稀土全相及浸出相稀土元素分异强烈,配分曲线呈右倾平滑的“W”型,稀土矿石类型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混合型稀土矿;稀土矿体赋存在花岗岩风化壳的全风化层,品位变化由上至下呈现出“上低—下高”和“上高—下低”两种类型。【结论】下渗的酸性溶液携带从花岗岩副矿物中解离出来的稀土离子向下运移,在风化壳的全风化层富集成矿,由于半风化层和弱风化层黏土矿物和酸性溶液的急剧减少,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浸出特征 垂直变化特征 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型 矿产勘查工程 临沧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佰礼 李元臻 +4 位作者 张晓华 李文海 李琳 范之军 杨雄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4期176-180,共5页
为了解生态恢复后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在土壤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分为活跃层、规律变化层和稳定... 为了解生态恢复后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分在土壤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分为活跃层、规律变化层和稳定层,且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阴坡土壤含水量大于阳坡;土壤含水量乔木<灌木<草地<农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小流域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有减小的趋势,从东到西也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在6.22%~13.8%之间变化。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是气候、植被以及土壤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水平分布格局整体比较稳定,而且这种稳定的分布格局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小流域在各层土壤水分分布基本一致。整体上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中间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很相似,说明在此范围内存在土壤含水量的稳定变化层。深层土壤水分受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和退耕年限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后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空间分布 水平变化特征 垂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