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ST等离子体垂直不稳定位移主动反馈控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欣 汪凤凤 +1 位作者 黄海宏 吴义兵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2-347,共6页
在EAST装置上通过设置反馈控制系统来抑制等离子体的垂直位移。快控电源对主动反馈线圈励磁,产生磁场抑制等离子体偏移。为满足等离子体位移快控电源大电流快速响应要求,采用多组变流器并联运行。实验运行结果说明主动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在EAST装置上通过设置反馈控制系统来抑制等离子体的垂直位移。快控电源对主动反馈线圈励磁,产生磁场抑制等离子体偏移。为满足等离子体位移快控电源大电流快速响应要求,采用多组变流器并联运行。实验运行结果说明主动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合理,达到了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装置 等离子体 垂直不稳定位移 快控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卡马克垂直不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芳著 高庆弟 +1 位作者 张锦华 徐文斌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11,共6页
本文用拉普拉斯变换研究了具有被动和主动控制系统的托卡马克克DN等离子体的垂直不稳定性控制,求得了系统的稳定性参数和临界拉长度,找到了托卡马克反馈增益参数的第二阻尼稳定运行区。
关键词 稳定性参数 临界拉长度 托卡马克 垂直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亮 黄继锋 +3 位作者 赵卫东 蔡贤华 陈庄洪 韦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结果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结论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垂直不稳定 骶髂复合体 生物力学 垂直动态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建华 赵卫东 +2 位作者 郭晓山 万曲桥 王向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13,216,共3页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合前环钢板、后环钢板内固定。结果: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强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增加前环内固定可以显著增加前环的稳定性。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螺丝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前后环内固定要优于单纯后环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垂直不稳定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压基本气流对东亚夏季风区气旋扰动低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捷 许小峰 +1 位作者 金飞飞 任宏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2-1234,共13页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附近停滞增强、在东亚地区出现经向波列和在南海到海洋大陆地区形成西北—东南向波列等特征.改变斜压分量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压基流不能为西传的初始扰动供给足够的能量;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东亚地区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是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当基本气流中的斜压纬向偏差部分线性增大时,扰动的能量会呈e指数迅速增强,提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基本气流微小的改变可能带来天气或季节内扰动强度的剧烈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值扰动试验 线性斜压模式 北风垂直切变的斜压不稳定 经向波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