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表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金宁德 宁英男 +2 位作者 王微微 刘兴斌 田树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07-915,共9页
在含水率 5 1%~ 91%、油水两相流总流量 10~ 6 0m3·d-1范围内 ,对垂直上升油水两相流流动工况的电导波动信号进行了分形及混沌时间序列分析 .当含水率为 6 0 .5 %~ 91%时 ,所提取的分形维数及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 1.0 0 6~ 1.6... 在含水率 5 1%~ 91%、油水两相流总流量 10~ 6 0m3·d-1范围内 ,对垂直上升油水两相流流动工况的电导波动信号进行了分形及混沌时间序列分析 .当含水率为 6 0 .5 %~ 91%时 ,所提取的分形维数及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 1.0 0 6~ 1.6 31及 4.30~ 6 .77之间 ;当含水率为 5 1%或 5 1.5 %时 ,所提取的分形维数及吸引子相关维分别在 1.17~ 1.75 8及 5 .46~ 7.0 5之间 ,且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数随总流量呈不规则突变 ,并与复杂功率谱特征及流型图上的过渡流型相对应 ,表明了分形维数及混沌吸引子相关维数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分形 混沌 流型 垂直上升管 石油开发 流体力学 流型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管中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截面含气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胜 罗毓珊 +1 位作者 陈听宽 陈凤云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5-878,共4页
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和光纤探针法对垂直上升管中截面含气率的测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对不同管径和不同流量下的垂直上升管中的油气两相流,建立了平均截面含气率α和管道中心局部含气率c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参考Bankoff变密... 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和光纤探针法对垂直上升管中截面含气率的测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对不同管径和不同流量下的垂直上升管中的油气两相流,建立了平均截面含气率α和管道中心局部含气率c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参考Bankoff变密度模型建立了指数分布模型;最后对局部含气率rα沿管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工况下,rα沿径向逐步减小,局部含气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管道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垂直上升管 油气两相流 平均截面含气率 指数模型 光纤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管内气水两相流动截面含气率的测量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继勇 陈听宽 叶强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5,51,共6页
采用水平-上升管组合法测量垂直上升管内气水两相流动在泡状流和弹状流情况下的截面含气率,同时应用理论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预测值与测量结果吻合良好,从而证实此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是一种简单、准确、可行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 气水两相流动 截面含气率 垂直上升管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波理论辨识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宁德 吴伟 +1 位作者 田树祥 王微微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45,共5页
基于运动波理论建立了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运动波传播特性方程 ,在计算油水两相流运动波传播速度特性曲线的基础上 ,分析了运动波传播速度不稳定性与流型转化的对应关系 ,确定了油水两相流过渡流型存在于持水率大于 0 .2 0并小于 0 ... 基于运动波理论建立了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运动波传播特性方程 ,在计算油水两相流运动波传播速度特性曲线的基础上 ,分析了运动波传播速度不稳定性与流型转化的对应关系 ,确定了油水两相流过渡流型存在于持水率大于 0 .2 0并小于 0 .60的区间 ,由此建立了油水两相流流型向水包油及油包水流型转化的边界方程 ,并提出了辨识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的新准则 .应用该准则辨识了Govier等人观察到的油水两相流流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波 油水两相流 流型辨识 垂直上升管 油水开发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管内油-气-水三相弹状流压力降的研究
5
作者 王跃社 李卫东 +1 位作者 周芳德 魏小进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18,共6页
给出一种垂直上升油-气-水三相弹状流压力降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弹状流中Taylor气泡周围下降液膜的变化历程。通过油-气-水弹状流的实验研究发现,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低压工况下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本模型是计算垂直... 给出一种垂直上升油-气-水三相弹状流压力降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弹状流中Taylor气泡周围下降液膜的变化历程。通过油-气-水弹状流的实验研究发现,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低压工况下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本模型是计算垂直油-气-水三相弹状流中液相的连续相为水相时的压力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状流 压力降 下降液膜 油-气-水三相流 垂直上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度对垂直上升管段塞流流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建新 于会永 +3 位作者 鲁文婷 廖锐全 罗威 刘自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1-557,共7页
为研究在不同黏度的条件下的垂直管段塞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黏度下的截面压力、含液率、压差波动信号及压降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气塞长度减小,并缩短至7.5~9倍的管径,段塞周期缩短,管道截面... 为研究在不同黏度的条件下的垂直管段塞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黏度下的截面压力、含液率、压差波动信号及压降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气塞长度减小,并缩短至7.5~9倍的管径,段塞周期缩短,管道截面压力和压差波动会随之加快,平均持液率也逐渐增大,Mukherjee-Brill模型无法准确预测高黏油气流动的持液率,VOF(volume of fluent model)模型的持液率计算精度较高。液相黏度的变化对段塞流压降有一定影响,实验和模拟计算中都出现了负摩阻压降现象,总压降随着黏度增大而增大;Beggs-Brill模型的压降计算精度随着黏度的增加而降低,Hagedorn-Brown模型和VOF模型对压降的预测效果较好,误差低于15%,可见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垂直上升管 段塞流 数值模拟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湍流Prandtl数模型在垂直上升管内超临界水传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熙宏 朱超 +2 位作者 吴鹏举 董乐 杨冬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105,共8页
为了准确地预测超临界压力水的传热恶化(HTD),本文分析了湍流Prandtl数(Prt)对超临界压力水传热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物理性质相关的可变Prt模型。利用所提出的Prt模型以及其他2个先前的Prt模型和2个常数Prt模型对... 为了准确地预测超临界压力水的传热恶化(HTD),本文分析了湍流Prandtl数(Prt)对超临界压力水传热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物理性质相关的可变Prt模型。利用所提出的Prt模型以及其他2个先前的Prt模型和2个常数Prt模型对垂直上升加热管内超临界水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文献中的2组传热恶化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发现本文所提出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壁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垂直上升管 传热恶化 湍流Prt模型 传热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垂直上升管圈水动力特性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宝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共4页
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水冷壁有螺旋管圈和一次上升垂直管圈两种型式。后者具有结构简单、支吊方便和阻力小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第一代300 MW直流锅炉的垂直管圈在调峰运行时频繁爆管,所以人们担心这种管圈在热负荷有变化时能否安全运行。... 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水冷壁有螺旋管圈和一次上升垂直管圈两种型式。后者具有结构简单、支吊方便和阻力小的优点。但由于我国第一代300 MW直流锅炉的垂直管圈在调峰运行时频繁爆管,所以人们担心这种管圈在热负荷有变化时能否安全运行。泰州电厂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采用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的技术,水冷壁是带中间混合集箱进口设节流圈的一次上升内螺纹管管圈。为了消化引进技术,通过计算分析,发现这种管圈在BMCR时的静态水动力特性属于强制循环特性。但当偏差管的吸热量增加15%时,出口温度只升高7.7℃。不会影响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垂直上升水冷壁管罔 水动力特性 自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套环空垂直上升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9
作者 刘自龙 钱萧 +2 位作者 何佳 廖锐全 成晨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垂直向上的环状流,随着气液表观流速增大,总压降增大,且总压降增长幅度随着气相速度增大而一直增大;气液表观流速相同时,管道的截面积越小,摩阻压降越大。考虑环空环状流内外管两层液膜流速的差异,基于文献[1]建立了环空环状流压降计算方法,计算了液膜与管壁及液膜与气芯之间的摩阻系数;结合液膜和气芯之间的动量平衡条件,利用文献[4]给出的内外管液膜厚度比相关式,建立了新的环空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用试验数据对新模型和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误差小于10%,结果较为可靠,可为油套环空压力预测、气举管柱设计及油井生产工况分析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套环空 气液两相流 环状流 环空压力 垂直上升管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加热管道内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一帆 李红智 +2 位作者 杨玉 白文刚 姚明宇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5-72,共8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发电技术之一。在S-CO2发电系统启动/停机或者较低负荷的条件下,主压缩机送出的S-CO2在不能够充分回热的条件下直接进入S-CO2锅炉,会使S-CO2锅炉气冷壁内的大量S-CO2工作在...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发电技术之一。在S-CO2发电系统启动/停机或者较低负荷的条件下,主压缩机送出的S-CO2在不能够充分回热的条件下直接进入S-CO2锅炉,会使S-CO2锅炉气冷壁内的大量S-CO2工作在拟临界温度点附近,致使S-CO2流动不稳定性成为S-CO2锅炉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S-CO2锅炉气冷壁最为常见的布置结构(即垂直上升加热管)为研究背景,首先构建了S-CO2流动不稳定性的计算模型,随后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研究了典型工况下的S-CO2流动不稳定性特点,获取了主要边界参数对界限热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入口压力或者质量流量的增大,界限热流密度显著提升,管内流动稳定性有明显提高;随着入口温度的提高,界限热流密度先降低再升高;对于不同的工况,存在1个临界入口温度,在该入口温度下,界限热流密度最低,管内流动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流动不稳定性 垂直上升加热管 气冷壁 界限热流密度 脉动周期 临界入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中高压汽-水两相流截面含汽率的测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晓静 毕勤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5,共6页
利用四头内螺纹管构建了水平绝热管和垂直绝热管组合元件,在压力为11.3、14.2、2l_5MPa,质量流速为250~1200kg/(m^2·s),热负荷为50~300kw/m。的范围内,采用压差替代法对内螺纹管内垂直上升流动的高温、高压汽一水两相... 利用四头内螺纹管构建了水平绝热管和垂直绝热管组合元件,在压力为11.3、14.2、2l_5MPa,质量流速为250~1200kg/(m^2·s),热负荷为50~300kw/m。的范围内,采用压差替代法对内螺纹管内垂直上升流动的高温、高压汽一水两相流进行了截面含汽率的测量,并分析了系统参数对截面含汽率的影响。与经典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Zivi模型和我国电站锅炉水动力计算标准与试验数据相差较小,其中Zivi模型与文中试验数据误差小于15%。基于试验数据,分压力拟合了体积含汽率经验公式,与试验值相比绝大部分点的相对误差小于15%,在高千度区相对误差小于1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压差替代法,采用所提模型可以对垂直内螺纹管内高温、高压汽一水两相流体参数进行有效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螺纹管 压差替代法 垂直上升 汽-水两相流 截面含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如意 宋雨佳 +2 位作者 赵传湖 黄菲 王国复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569,共13页
近几十年来长江下游地区夏季(6—8月)降水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利用1961—2020年夏季台站降水资料,通过降水项分解法,定量分析了该降水趋势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日降水量显著增加... 近几十年来长江下游地区夏季(6—8月)降水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利用1961—2020年夏季台站降水资料,通过降水项分解法,定量分析了该降水趋势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日降水量显著增加造成,而日降水量显著增加主要与整层水汽垂直梯度增大和垂直上升速度增强所导致的降水增加有关;2)长江下游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温度因地面升温的加热作用而显著上升,高层大气温度受亚太振荡相位正转负的影响而下降,使得高、低层大气的温差变大,低层大气比湿升高、高层大气比湿降低,导致整层水汽垂直梯度增加,为局地降水的增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大气异常辐合加之显著增长的不稳定能量为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从而造成了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夏季降水 降水项分解 比湿垂直梯度 垂直上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普朗特数对竖直圆管高热流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施伟杰 王艳娟 +2 位作者 于滨汇 舒磊 徐进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684-7692,I0016,共10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因其腐蚀性小、临界参数低、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燃煤火力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核反应堆等领域。其中,S-CO_(2)通常处于高温高压高热通量的加热湍流状态。现阶段湍流模型主...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因其腐蚀性小、临界参数低、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燃煤火力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核反应堆等领域。其中,S-CO_(2)通常处于高温高压高热通量的加热湍流状态。现阶段湍流模型主要针对亚临界、拟临界流动问题,对超临界流体流动适用性较差,因此,该文开展超临界工况下管内S-CO_(2)湍流流动传热研究。针对剪应力输运模型(SST湍流模型),建立均匀加热垂直上升管内S-CO_(2)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正确性。研究湍流普朗特数(Pr_(t))对湍流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关键运行参数对管内壁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r_(t)对高温高压高热流S-CO_(2)湍流流动传热有重要影响。当Pr_(t)从1降低到0.65~0.70时,内壁温的平均相对误差可降低约3.16%,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加25.21%。通过对Pr_(t)的修正可以有效提高SST湍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可为高热流密度下S-CO_(2)循环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垂直上升圆管 湍流普朗特数 超临界传热 多物理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动态差压信号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建 徐立军 +1 位作者 董峰 张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2期509-510,共2页
对垂直上升管道气液两相流动态差压信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道差压信号均方差与气液两相流其他参数(总质量流量,干度,气液密度等)之间的函数关系。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动态差压信号 湿气计量 垂直上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FB锅炉深度调峰跨临界过程中水冷壁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卿浩 周妍君 +3 位作者 宋园园 杨冬 黄中 吕俊复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38,共10页
为了保证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具有良好的宽负荷运行特性及深度调峰的能力,对跨临界压力变化时工质与水冷壁间的动态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Φ25.0 mm×3.5 mm的垂直上升光管,在压力20.0~23.0 MPa,质量流速400~800 kg/(m^(2)&#... 为了保证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具有良好的宽负荷运行特性及深度调峰的能力,对跨临界压力变化时工质与水冷壁间的动态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Φ25.0 mm×3.5 mm的垂直上升光管,在压力20.0~23.0 MPa,质量流速400~800 kg/(m^(2)·s)试验工况范围内开展了近临界稳态传热试验和跨临界压力阶跃动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近临界压力下,增大质量流速、减小内壁热负荷、降低压力都能使传热恶化发生时的干度减小,对应的流体焓值增大,使传热恶化推迟发生;跨临界压力阶跃变化时,受热管内流体可能发生传热恶化导致壁温飞升,但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温度又回落到正常值;壁温飞升点与内壁面的传热随时间依次经历传热恶化阶段,过冷沸腾传热强化阶段和单液相换热阶段;各参数对跨临界压力阶跃变化时传热恶化的影响与对近临界稳态试验的传热恶化的影响相同,质量流速减小和内壁热负荷增大会使传热恶化发生的位置提前,同时壁温飞升的数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锅炉 深度调峰 跨临界动态特性 垂直上升管 传热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丝网传感器的气水两相流流型转换测量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圆圆 李坤 +2 位作者 李凯 牛泽 韩焱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69,共6页
两相流流型有助于两相流体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开展气水两相流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各种流型之间转换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现象,利用丝网传感器(Wire Mesh Sensor,WMS)通过对50 mm内径的垂直管道不同流动条件下各种流动形态的空隙率... 两相流流型有助于两相流体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开展气水两相流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各种流型之间转换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现象,利用丝网传感器(Wire Mesh Sensor,WMS)通过对50 mm内径的垂直管道不同流动条件下各种流动形态的空隙率、气泡分布及其变化过程成像测量表明在水相表观流速不变,气相表观流速增加的条件下,从泡状流到弹状流过渡过程中,均匀分布的离散小气泡密度逐渐增加,管道中心气泡浓度逐渐高于管壁,管道中心小气泡开始碰撞聚合形成大气泡;随着水相表观流速减小,进一步增加气相表观流速,弹状大气泡破裂成若干不规则气泡,向下一个流型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上升管 气水两相流 流型转换 丝网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中气泡速度的电磁互相关测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倩 尹武良 陈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81-2186,共6页
气液两相流作为一种工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流态,在测量时需考虑气相和液相间的速度差。相较于流动规律平稳的气相而言,研究不稳定的气泡流动状态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本文针对空气-水为工质的两相流中一项重要参数——气泡速度进行测量,... 气液两相流作为一种工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流态,在测量时需考虑气相和液相间的速度差。相较于流动规律平稳的气相而言,研究不稳定的气泡流动状态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本文针对空气-水为工质的两相流中一项重要参数——气泡速度进行测量,引入基于互相关运算的电磁检测方法,通过提高系统激励频率得到较大的检测信号。实验设计了高频(>1 MHz)电磁检测系统,选用垂直上升管道,并在管道的2个平行截面分别安装电磁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包含一个激励线圈及一个接收线圈,对2组接收线圈上的相位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从而求得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对3种不同速度气泡采集到的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提供了一种完全非接触非侵入的测量气泡速度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进行后续补充完善,用于其他工业场合,如金属液中气泡参数的测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检测 气液两相流 气泡速度 互相关 垂直上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之大气因子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岳彩军 曹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左右两侧低层大气湿度条件相当,而高层大气的湿度则是右侧明显比左侧大。(2)台风路径右侧的高、低层大气中的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均比左侧广、强。(3)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相当,而台风路径右侧低层大气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明显比左侧广、强。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特点。进一步Q矢量分解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比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大。(4)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低层大气中均一直存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且在范围及强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分布特点。高层大气的湿度条件、低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尤其是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及高、低层大气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均呈现出与“海棠”台风(2005)降水场相似的非对称分布特征,表明上述大气因子均有助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非对称分布特征 水汽条件 垂直上升运动 Q矢量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悬浮微粒采样器的研制
19
作者 季学李 袁辉 +1 位作者 黄均沿 袁省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2-55,共4页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的规定和当前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研制了ZC—1000型大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和ZC—150型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 一、理论分析 (一)采样气速:根据总悬浮微粒的定义... 根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的规定和当前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研制了ZC—1000型大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和ZC—150型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 一、理论分析 (一)采样气速:根据总悬浮微粒的定义,采样器采集的样品必须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0μm以下的微粒。为了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必须保持样品气体垂直上升速度(即采样气速)等于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00μm的微粒的沉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微粒 采样器 动力学直径 采样流量 监测技术规范 垂直上升 沉降速度 当量直径 层流状态 气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FB锅炉灵活运行方式下的流动传热及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晓成 王奥宇 +1 位作者 项昱轩 杨冬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86,共11页
为了给超临界350 MW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灵活运行提供指导,对亚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光管内低质量流速汽水工质的流动传热及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流动传热试验的压力为12.0~15.0 MPa,质量流速为350~440 kg/(m^(2)·s),内壁热负荷... 为了给超临界350 MW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灵活运行提供指导,对亚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光管内低质量流速汽水工质的流动传热及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流动传热试验的压力为12.0~15.0 MPa,质量流速为350~440 kg/(m^(2)·s),内壁热负荷为135~220 kW/m^(2)。在26 MPa稳态试验基础上,通过压力阶跃减小和热负荷阶跃增加研究了垂直上升光管的动态特性。流动传热试验的结果表明:改变压力会影响饱和沸腾区的传热性能和饱和沸腾区的焓值区间;质量流速对传热性能影响仅体现在过冷区,质量流速增大过冷区的传热性能增强;增加热负荷会使饱和沸腾区的传热性能下降。根据流动传热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亚临界条件下垂直上升光管内汽水工质的传热和摩擦阻力关联式。动态特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压力阶跃变化量越大,试验段内的质量流速增量越大,出口比焓和出口壁温变化程度越大;热负荷阶跃仅会影响出口比焓,热负荷阶跃变化量越大,出口比焓和出口壁温变化程度越大。本研究可以为超临界CFB锅炉低负荷、灵活运行过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锅炉 灵活运行 流动传热特性 动态特性 关联式 垂直上升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