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看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强祖基 姚清林 +2 位作者 魏乐军 曾佐勋 郭坚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3-884,共12页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既有水平应力热场,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可使对现今应力场的了解更加全面。以99°~104°E为界的过渡带包含中国大陆西部重庆荣昌双环、四川汶川椭圆。这种左右涡旋运动方式不同存在一个带内,与深部构造差异和物质下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和西北利亚板块SN向夹击,来自西北利亚板块的作用力最南可到天山北麓。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中国西部热旋扭椭圆为左旋扭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伸展构造。NE、NNE向破裂发生右旋运动,可称之新新华夏构造体系。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东部热旋扭椭圆为右涡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图像 构造体系 地壳上地幔涡旋运动 过渡带 垂平转换 新新华夏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