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7,共7页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较发现,在3种不同条件下,采用垂向梯度法计算的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无论在浅海海区还是深海海区均较为理想。长江径流量偏小和正常的年份,在东海的浅海海区(水深<200m)运用S-T法计算的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具有高分辨率资料的情况下,垂向梯度法是4种方法中计算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的最佳方法。在缺乏高分辨率资料且长江径流量不大时,夏季东海浅海海区也可以运用S-T法计算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密度跃层
垂向梯度法
S-T
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温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10
2
作者
姜波
吴新荣
+1 位作者
丁杰
张榕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3,共10页
基于1986-2008年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再分析产品(CORA)气候平均海温资料,分别运用S-T法、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3种温跃层定义计算了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揭示了南海温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对3种不同定义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进行比较发...
基于1986-2008年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再分析产品(CORA)气候平均海温资料,分别运用S-T法、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3种温跃层定义计算了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揭示了南海温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对3种不同定义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不同定义计算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存在差异,S-T法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最浅,垂向梯度法其次,最大曲率点法最深;在深水区(水深>200 m)运用S-T法计算的温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温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浅水区(水深<200 m),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法可以准确判定无跃区,但对于温跃层深度计算,3种定义误差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S-T
法
垂向梯度法
最大曲率点
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
13
3
作者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24,共8页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两种方法结果比较一致,特别对某些垂直温度梯度较弱的曲线,拟阶梯函数法和实际水文廓线符合更好。陆架坡折海域,垂向梯度法对于温度梯度相对较弱的跃层刻画不好,而拟阶梯函数法可以对较弱温跃层进行判定,与实际垂直水文结构一致。深水开阔区域,垂向梯度法所得温跃层特征量与实际符合较好,而拟阶梯函数法获得的温跃层强度偏大。因此,对本研究海域来说,当水深≤200m时,采用拟阶梯函数法,当水深>200m时采用垂向梯度法,最小判定标准统一采用0.05℃/m,可以有效避免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不连续问题,与实际水文廓线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判定方
法
拟阶梯函数
法
垂向梯度法
水平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太平洋海域温跃层反演
4
作者
丁加豪
李倩倩
+1 位作者
毕德凯
刘胜君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77,共9页
温跃层是反映海洋温度场的重要指标。针对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况以及传统温跃层分析模式的局限性,该文基于BOA_Argo历史网格,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温度剖面的经验正交系数与海面遥感数据、少量深度处海水温度之间的非线性...
温跃层是反映海洋温度场的重要指标。针对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况以及传统温跃层分析模式的局限性,该文基于BOA_Argo历史网格,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温度剖面的经验正交系数与海面遥感数据、少量深度处海水温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海洋垂向温度剖面的实时反演,最后利用垂向梯度法获得海洋温跃层的相关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反演得到的跃层深度与测量值更加吻合,其中上层深度平均反演误差从10.3 m下降到5.7 m,下层深度平均反演误差从16.8 m下降到8.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BP神经网络
经验正交函数
垂向梯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5CB422302
2005CB422303)资助
文摘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较发现,在3种不同条件下,采用垂向梯度法计算的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无论在浅海海区还是深海海区均较为理想。长江径流量偏小和正常的年份,在东海的浅海海区(水深<200m)运用S-T法计算的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具有高分辨率资料的情况下,垂向梯度法是4种方法中计算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的最佳方法。在缺乏高分辨率资料且长江径流量不大时,夏季东海浅海海区也可以运用S-T法计算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深度。
关键词
温跃层
密度跃层
垂向梯度法
S-T
法
Keywords
thermocline
pycnocline
vertical grads method
S-T method
分类号
P412.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温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10
2
作者
姜波
吴新荣
丁杰
张榕
机构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3,共10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4-2015)
文摘
基于1986-2008年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再分析产品(CORA)气候平均海温资料,分别运用S-T法、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3种温跃层定义计算了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揭示了南海温跃层季节变化特征。对3种不同定义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不同定义计算南海温跃层上界深度存在差异,S-T法确定的温跃层上界深度最浅,垂向梯度法其次,最大曲率点法最深;在深水区(水深>200 m)运用S-T法计算的温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温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浅水区(水深<200 m),垂向梯度法和最大曲率点法可以准确判定无跃区,但对于温跃层深度计算,3种定义误差均较大。
关键词
温跃层
S-T
法
垂向梯度法
最大曲率点
法
Keywords
thermocline
S-T method
vertical grads method
high gradient method
分类号
P731.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
13
3
作者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24,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11802)
文摘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两种方法结果比较一致,特别对某些垂直温度梯度较弱的曲线,拟阶梯函数法和实际水文廓线符合更好。陆架坡折海域,垂向梯度法对于温度梯度相对较弱的跃层刻画不好,而拟阶梯函数法可以对较弱温跃层进行判定,与实际垂直水文结构一致。深水开阔区域,垂向梯度法所得温跃层特征量与实际符合较好,而拟阶梯函数法获得的温跃层强度偏大。因此,对本研究海域来说,当水深≤200m时,采用拟阶梯函数法,当水深>200m时采用垂向梯度法,最小判定标准统一采用0.05℃/m,可以有效避免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不连续问题,与实际水文廓线符合较好。
关键词
温跃层
判定方
法
拟阶梯函数
法
垂向梯度法
水平不连续
Keywords
thermocline
determining method
quasi-step function approximation method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horizontaldiscontinuity
分类号
P7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太平洋海域温跃层反演
4
作者
丁加豪
李倩倩
毕德凯
刘胜君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
出处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77,共9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2MA05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0891)
+1 种基金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2019TDJH103)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项目(卫星定位导航研究创新团队)。
文摘
温跃层是反映海洋温度场的重要指标。针对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况以及传统温跃层分析模式的局限性,该文基于BOA_Argo历史网格,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温度剖面的经验正交系数与海面遥感数据、少量深度处海水温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海洋垂向温度剖面的实时反演,最后利用垂向梯度法获得海洋温跃层的相关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反演得到的跃层深度与测量值更加吻合,其中上层深度平均反演误差从10.3 m下降到5.7 m,下层深度平均反演误差从16.8 m下降到8.8 m。
关键词
温跃层
BP神经网络
经验正交函数
垂向梯度法
Keywords
Thermoclin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Vertical gradient method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P7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温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姜波
吴新荣
丁杰
张榕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太平洋海域温跃层反演
丁加豪
李倩倩
毕德凯
刘胜君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