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室内试验及节水机理 被引量:30
1
作者 胡笑涛 康绍忠 +3 位作者 张建华 张富仓 李志军 周良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共5页
开展了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番茄试验研究,设中等水分处理和低水分处理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中等水分处理的表面滴灌3个处理。结果表明: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可以在作物上下根区层形成干湿交替的区域,在适宜水分条件下能够大... 开展了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番茄试验研究,设中等水分处理和低水分处理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中等水分处理的表面滴灌3个处理。结果表明: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可以在作物上下根区层形成干湿交替的区域,在适宜水分条件下能够大大降低耗水强度,使耗水过程趋于平缓,有利于控制植株长势、壮大径杆直径,以及增加下层根系的比重与根冠比,番茄产量在无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可实现节水46.5%。在较高的土壤水分下限条件下适时进行番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能够有效降低设施农业的运行管理费用、增加番茄商品率及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番茄 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 控制根区交替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机理及效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史文娟 康绍忠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15,共5页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增产效应 ,以盆栽玉米为试验材料 ,选用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 (表面灌、下部灌、交替灌 )和不同的灌水周期 (3 d、5 d、7d)以及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相同灌水量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研...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增产效应 ,以盆栽玉米为试验材料 ,选用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 (表面灌、下部灌、交替灌 )和不同的灌水周期 (3 d、5 d、7d)以及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相同灌水量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垂向交替供水是可行的。在相同的水势条件下 ,交替灌可提高作物的渗透调节能力 ,降低气孔关闭的临界水势 ,使光合同化产物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增加 ,整株作物的长势呈现出苗壮、根旺的特点。此外 ,5 d的交替灌与 3 d的表面灌相比 ,不仅作物的长势明显改善 ,且节水 2 6 %以上 ;7d的交替灌与 5 d的表面灌相比 ,作物长势无明显差异 ,但节水 2 0 %以上。试验的最终结果认为 :5 d的灌水周期是试验范围内交替灌应用时较为成功的方式。当以土壤含水率控制时 ,拔节期下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5 4%的田持 ,上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根区交替灌溉 补偿效应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下玉米蒸腾速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德林 刘贤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2944-2946,共3页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研究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供水方式下,不同处理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晴好天气下,玉米单叶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M”型曲线。其中AI2在上午9:00~12:00变化较平稳,下午13:00达到峰值,为单峰曲线,FI2为...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研究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供水方式下,不同处理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晴好天气下,玉米单叶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M”型曲线。其中AI2在上午9:00~12:00变化较平稳,下午13:00达到峰值,为单峰曲线,FI2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10:00和下午13:00,AI2和FI2处理的峰值出现时间比其他3种处理提前1h左右,AI2除16:00外的蒸腾速率均低于FI2,其平均差值高达0.301mmol/(m^2·s);AI1、FI2和CK3种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成不对称的“M”型,最高点和最低点均出现在同一时间且上午变化幅度大于下午,AI1除8:00、18:00外蒸腾速率均小于CK、除8:00、11:00外均小于FI1。1d的平均蒸腾速率AI1明显低于CK和FI1,分别为CK、FI1的84.78%、82.98%,可见AI1处理可有效地降低作物的蒸腾速率,比CK下降0.28mmol/(m^2·s)。初步表明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是一种高效可行的节水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交替滴灌 蒸腾速率 日变化 微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滴灌施肥频率对土壤水氮运移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宇航 冯许钰 +4 位作者 董光华 刘霞 王丹 申丽霞 刘荣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3-990,共8页
针对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实际生产过程中水肥调控不合理及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分根区交替滴灌施肥(ADF)条件下,不同施肥频率对土壤水分养分运移及番茄产量的影响,为番茄高效水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ADF下设3... 针对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实际生产过程中水肥调控不合理及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分根区交替滴灌施肥(ADF)条件下,不同施肥频率对土壤水分养分运移及番茄产量的影响,为番茄高效水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ADF下设3个滴灌施肥频率处理F3(3 d)、F6(6 d)、F12(12 d)和1个常规滴灌施肥处理作为对照(CK,频率为6 d)。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高频滴灌施肥处理(F3)相比于低频处理(F12)生育期内两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增加了7.9%和28.3%;在40~60 cm土层,F3和F6相比于F12处理,两年平均无机氮累积量分别降低了37.8%和23.0%。与F12处理相比,F6处理两年平均番茄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6.9%、15.2%和22.6%,而F3和F6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相同施肥量和滴灌施肥频率条件下,F6处理在减少40%灌水量的同时能够保持与CK相当产量。因此,适当提高滴灌施肥频率能够促进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形成,ADF较常规滴灌施肥具有较大的节水稳产效果。本研究推荐ADF条件下6 d一次的滴灌施肥频率可作为温室番茄生产中较为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区交替灌溉 滴灌施肥频率 土壤水 土壤无机氮 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对玉米蒸腾日变化和WUE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德林 刘贤赵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2,共4页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对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供水方式下,夏玉米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水平上的WUE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探索夏玉米在这种新型供水方式下的节水机理和节水效应。结果表明,晴好天...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对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供水方式下,夏玉米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水平上的WUE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探索夏玉米在这种新型供水方式下的节水机理和节水效应。结果表明,晴好天气下,AI1和CK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呈不对称的浅“M”型,且上午变化幅度大于下午,AI2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以12:00时为轴的“M”型对称曲线。就1天的平均蒸腾速率而言,AI1和CK相差不大,绝对差值仅为0.01 mmol/(m2.s),表明AI1可在减少作物灌水量的同时而不降低作物的蒸腾速率,AI2和CK相比,差异显著,仅为CK的89.5%。产量水平上的WUE,AI2虽明显高于CK,但其生物量下降明显(仅为CK的52.5%),AI1不但WUE明显高于CK,且生物量差异不大,生物量仅下降9%而耗水量减少25%。初步表明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是一种高效可行的节水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交替滴灌 WUE蒸腾速率 日变化 节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对玉米的节水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贤赵 刘德林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59,共3页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模拟田间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ControlledRoot-dividedalternativeDripIrrigation,简称CRDADI)供水方式对夏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1/2根区交替滴灌(ADI1)... 以盆栽玉米为试材,模拟田间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ControlledRoot-dividedalternativeDripIrrigation,简称CRDADI)供水方式对夏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1/2根区交替滴灌(ADI1)比常规滴灌(CK)节水25%而生物量仅下降9%,水分利用效率和根冠比均明显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明显而净光合速率变化很小,蒸腾效率明显提高;控制1/2根区固定滴灌(FDI2)水分利用效率虽然是CK的1.2倍,但生物量仅为CK的60.1%,ADI1的66.0%,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控制1/2根区交替滴灌(ADI)比控制1/2根区固定滴灌(FDI)的根冠比、根干质量和根条数增加且根系分布均匀,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表明控制性分根交替滴灌(ADI)能在不牺牲作物光合产物积累的前提下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交替滴灌 气孔导度 蒸腾效率 利用效率 节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平 齐学斌 +6 位作者 樊向阳 吴海卿 乔冬梅 樊涛 赵志娟 黄仲冬 朱东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5,共4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保持作物产量,但有关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充分灌溉及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保持作物产量,但有关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充分灌溉及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各处理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水量、植株体氮素残留、土壤氮素残留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获后,APRI处理(E、I、K)与充分灌水处理产量(F、J、L)差异不大,但APRI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p=0.05);充分灌水处理不同土层(0~30cm和30~60cm)土壤中残留硝态氮、矿物质氮较APRI处理高;APRI处理(I、K)作物氮利用效率及农田氮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J、L)(p=0.05)。因此,APRI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土壤矿质氮的活性,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吸收 氮素残留 根区交替灌溉 地下滴灌 沟灌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北疆加工番茄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娣 王振华 +2 位作者 张金珠 李文昊 王风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185,共11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滴灌加工番茄生长特性、生理特性、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求适宜新疆干旱地区加工番茄种植的灌水组合模式,优化干旱地区滴灌加工番茄种植管理。采用桶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分根区交替灌溉(AP...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滴灌加工番茄生长特性、生理特性、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求适宜新疆干旱地区加工番茄种植的灌水组合模式,优化干旱地区滴灌加工番茄种植管理。采用桶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固定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I)分别与滴灌覆膜结合,在3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1 060mm、中度亏水810mm和重度亏水560mm,APRI和FPRI的灌水量为CI的2/3)下对加工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灌水组合模式。结果表明:9个处理间加工番茄各生育期株高变化规律均为CW1>A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茎粗变化规律均为AW1> AW2>CW1>CW2> AW3>FW1>CW3>FW2>FW3(平均值);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为AW1>C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的最大生长速率均表现为AW1>CW1>CW2>AW2>FW1>FW2>CW3>AW3>FW3;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对各生育期Pn和Tr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同一灌溉方式下,Pn和Tr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AW1处达到最大值。W1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APRI>CI>FPRI(平均值)。W2和W3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CI>APRI>FPRI(平均值);灌溉方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显著(P<0.01),对qp的影响显著(P<0.05);灌水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花果期及膨大期qp及NPQ的影响极显著(P<0.01);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均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荧光参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产量(Y)最大值出现在AW1处理,为3.41kg/盆;最小值出现在FW3处理,为1.31kg/盆,相对增加1.60倍。研究认为分根区交替灌溉充分灌水条件可作为适宜本地区的灌水组合模式,本研究可为新疆干旱区滴灌加工番茄高效节水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加工番茄 根区交替灌溉 光合作用 荧光作用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