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裸露砒砂岩区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振奇 郭建英 +2 位作者 秦富仓 田秀民 刘艳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118,共8页
裸露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之一,研究裸露砒砂岩区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聚类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划分裸露砒砂岩... 裸露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之一,研究裸露砒砂岩区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聚类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划分裸露砒砂岩区降雨类型,研究降雨类型对裸露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分析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裸露砒砂岩的自然降雨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1类降雨为长历时暴雨,第2类降雨为长历时的中到大雨,第3类降雨为短历时暴雨,第4类降雨为短历时的小到中雨。(2)第2类降雨的P与土壤流失量间呈良好的抛物线函数关系,I_(30)与径流深间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第3类降雨的P与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间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第4类降雨的I_(30)与水流含沙量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3)在1个雨季内,裸露基岩坡面微地形坡度的平均值由22.76°增长至23.09°,坡面细沟的细沟密度由0增加至33.73 m/m^(2),随着坡面微地形持续向利于侵蚀发生的方向发展,坡面产流产沙量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砒砂岩区 降雨特征 土壤侵蚀 坡面微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任正龑 朱清科 +2 位作者 张恰咛 马欢 黄正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目的]传统造林树木种植点设计忽略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微地形与现有林分乔木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可为近自然造林及乔灌混交水土保持林结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三道川流域内原状坡... [目的]传统造林树木种植点设计忽略了黄土坡面微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微地形与现有林分乔木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可为近自然造林及乔灌混交水土保持林结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三道川流域内原状坡面及微地形的植被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9.3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格局强度指标研究坡面微地形对乔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坡面微地形面积占样地面积的21.03%,微地形上乔木株数占样地总数的51.77%,乔木主要分布在坡面微地形上。乔木在切沟和缓台主要呈聚集分布,在塌陷和陡坎主要呈随机分布。乔木在不同坡面微地形分布差异极显著,榆树、小叶杨、山杏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河北杨主要聚集分布在切沟和缓台,刺槐主要聚集分布在缓台。[结论]坡面各类微地形因其土壤水分等微生境差异而对乔木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近自然植被重建中需根据坡面各类微地形生境及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保持配置树木种植点,切沟以河北杨、小叶杨、榆树等树种为主,缓台以河北杨、刺槐搭配为宜,塌陷以河北杨、小叶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微地形 空间分布 乔木 陕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与群落数量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石若莹 朱清科 +1 位作者 李依璇 苟清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 为探究陕北黄土区坡面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微地形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半干旱黄土区稳定高效的林草植被模式,在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流域,对流域内切沟、塌陷、缓台、浅沟和陡坎这5种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发现:1)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各类微地形以草本群落为主,其中半阴坡微地形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数、盖度、生物量、多样性等特征值大多优于半阳坡,自然演替速率较快。3)各类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的各项特征值多优于原状坡面,其中陡坎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最差,切沟最优。陕北黄土区各类坡面微地形与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针对不同微地形,考虑其植物群落结构与特征的差异,以恢复与保护草本群落为主,使陕北黄土区自然植被更稳定地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微地形 植物群落 分异特征 物种组成 植被盖度 草本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度及植被盖度对潮土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晓芳 刘佳悦 +6 位作者 尹钊 张艳 史常青 吴海龙 杨建英 张广英 王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5,共9页
为探究暴雨(90 mm·h^(-1))时不同坡度(20°、25°、30°、45°)及植被盖度(0、10%、20%、30%)与潮土坡面侵蚀特征变化的关系。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依据水文连通性模型,即汇流路径长度指数,分析坡度及植被盖度... 为探究暴雨(90 mm·h^(-1))时不同坡度(20°、25°、30°、45°)及植被盖度(0、10%、20%、30%)与潮土坡面侵蚀特征变化的关系。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依据水文连通性模型,即汇流路径长度指数,分析坡度及植被盖度在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汇流路径长度与侵蚀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平均流速、产沙量均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小。径流深则随坡度及植被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暴雨导致坡面高程变异系数、地表粗糙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度4个微地形因子随坡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坡度小于30°时,增幅较小;当坡度大于30°后,增幅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坡度及植被盖度下,4个微地形因子均受产流产沙量的显著影响(P<0.05)。坡度越大而植被盖度越小时,汇流路径长度越大。坡面产流产沙量、4个微地形因子均与汇流路径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且随汇流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产流产沙 坡面微地形 汇流路径长度 水文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