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度与级配对强降雨下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1
作者 陶明均 彭清娥 +1 位作者 徐嘉宁 潘舒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9,共6页
西南山区在较大雨强作用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前期总是伴随泥沙输移和水力侵蚀,水土侵蚀问题在地质与灾害研究领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采用人工模拟天然降雨的方法,针对强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与下垫面条件进行降雨侵蚀试验... 西南山区在较大雨强作用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前期总是伴随泥沙输移和水力侵蚀,水土侵蚀问题在地质与灾害研究领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采用人工模拟天然降雨的方法,针对强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与下垫面条件进行降雨侵蚀试验,对降雨侵蚀过程实测输沙量变化分析,将输沙结果同相机捕捉地表形态得到的产沙量进行对比,分析降雨侵蚀过程中侵蚀方式的变化以及下垫面条件对降雨侵蚀特性的影响,探究坡面泥沙侵蚀机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防治水土流失和预防地质灾害提供参考。取得的主要结论有:①坡面侵蚀方式的发展受下垫面级配和坡度的共同影响。随着下垫面细沙占比降低、坡度增加,坡面产流所需时间减少,坡度相较于级配对产流时间缩短的影响更大。②在输沙强度上,坡度相较于下垫面级配影响较小,相同坡度条件下,级配影响输沙量峰值差为60 g/min;相同级配条件下,坡度影响输沙量峰值差为40 g/min。坡面输沙强度在整体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目前实验条件下15°以上坡面输沙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受坡度影响较小。③试验条件下坡面泥沙输移能力较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泥沙输移比SDR均在86.6%至94.32%之间,坡面对于泥沙拦截沉积的能力较弱。泥沙输移比的大小与坡面是否产生了坡面流具有较大关系,坡面产生明显坡面流时,泥沙输移比更大,且泥沙输移比会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级配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体现为:在细沙组分所占比例增大的情况下,泥沙输移比会呈现相应的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 级配 坡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2023年“4·11”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坡面侵蚀及火后泥石流动储量预测
2
作者 曹希超 胡卸文 +4 位作者 金涛 周瑞宸 周永豪 何坤 胡亚运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8,共11页
森林火灾会加剧坡面土壤侵蚀,并诱发火后泥石流。使用常规方法预测火烧迹地坡面侵蚀规模,会造成火后应急处理和永久治理工程的有效性不足,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二次伤害。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2023年“4·11”森林火灾火烧迹地为研究区... 森林火灾会加剧坡面土壤侵蚀,并诱发火后泥石流。使用常规方法预测火烧迹地坡面侵蚀规模,会造成火后应急处理和永久治理工程的有效性不足,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二次伤害。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2023年“4·11”森林火灾火烧迹地为研究区,考虑到研究区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基岩、覆盖层、植被类型与西昌2020年“3·30”森林火灾火烧迹地较为相似,采用基于西昌火烧迹地实测数据建立的经验模型,预测研究区坡面侵蚀规模及火后泥石流坡面侵蚀物源动储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在火后1年内平均坡面侵蚀深度为5.95 mm,其中未火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及重度火烧区平均坡面侵蚀深度分别为3.67 mm、6.08 mm、7.92 mm、9.76 mm,预计共有18.85×10^(4)m^(3)坡面物源可能冲出至沟口。此外,研究区坡面侵蚀速率在火灾后的第1次暴雨达到峰值,然后随累计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成果可为火烧迹地可能暴发火后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坡面侵蚀 火后泥石流 动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粤北典型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特征
3
作者 明俊男 王泉泉 +7 位作者 袁再健 张宇婷 于波 黄斌 廖义善 郑明国 姜世晗 欧海东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6,共9页
[目的]探讨粤北典型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规律对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粤北南雄盆地坡耕地牛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方法,设置3种坡度(5°、10°和15°)和5种雨强(80、90、... [目的]探讨粤北典型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规律对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粤北南雄盆地坡耕地牛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方法,设置3种坡度(5°、10°和15°)和5种雨强(80、90、100、110、120 mm/h),探讨次降雨事件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分析坡面侵蚀量与降雨、产流、坡度的关系。[结果]1)牛肝土较缓坡面(5°)的初始产流时间比较陡坡面(10°、15°)长2~10 s,且雨强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2)较陡坡面比较缓坡面的产流量大,3种坡度与5种雨强的坡面径流量为22.86~34.78 L,相同坡度不同雨强及相同雨强不同坡度下坡面产生的径流差异不大,且雨强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大于坡度;3)牛肝土坡面在产流初期产沙率较高,之后趋于波动稳定,且在相同坡度情况下,雨强越大,坡面侵蚀产沙量越大;在相同雨强情况下,坡度越大,坡面侵蚀产沙量越大;在实际雨强119.5 mm/h与15°坡度的侵蚀泥沙量最大;4)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受到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和坡度等因素的影响,且坡面产沙量与径流量、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R大于0.56。[结论]牛肝土坡耕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和坡度均有关,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变大而变短,随坡度变大而变短;坡面产流量与产沙量均随坡度、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可以用线性方程或二次函数方程拟合坡面产沙量与径流量、降雨量及雨强的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南雄盆地 牛肝土 坡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面侵蚀的调控效应研究
4
作者 黄钰淇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该文旨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面侵蚀的调控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设置坡面观测小区,分别选取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及裸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以监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降雨径流量和泥沙产出量。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 该文旨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面侵蚀的调控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设置坡面观测小区,分别选取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及裸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以监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降雨径流量和泥沙产出量。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p H、机械组成等。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侵蚀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地与草地的径流和泥沙损失最小,表现出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而裸地与耕地的侵蚀强度最高,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流失。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质地结构等因素与侵蚀指标呈显著相关。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减少红壤区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该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红壤丘陵区的生态保护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面侵蚀 土地利用方式 调控效应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表土团聚体粒径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郭伟 史志华 +3 位作者 陈利顶 李朝霞 闫峰陵 蔡崇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16-2522,共7页
以湖北省咸宁市的3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土槽,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经对坡面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以及泥沙特性。结果表明,在前期含水量、坡度一致的条件下,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其稳定性减小,坡面初始产流... 以湖北省咸宁市的3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土槽,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经对坡面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以及泥沙特性。结果表明,在前期含水量、坡度一致的条件下,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其稳定性减小,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缩短;侵蚀量也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供试3种土壤中<2mm团聚体侵蚀量最大,依次为3.40、2.55、3.33gm-2min-1。侵蚀泥沙平均重量直径随着坡面表土团聚体初始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坡面侵蚀机理,为泥沙输移模型开发提供必要的土壤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团聚体粒径 坡面侵蚀 径流 人工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75
6
作者 闫峰陵 史志华 +1 位作者 蔡崇法 李朝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7-583,共7页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第四纪红粘土、泥质页岩和花岗岩三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坡面侵蚀和侵蚀泥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土壤侵蚀量和径流强度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不同团聚体稳定性...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第四纪红粘土、泥质页岩和花岗岩三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土壤坡面侵蚀和侵蚀泥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土壤侵蚀量和径流强度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不同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二者相关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湿筛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0.25)与侵蚀量和径流强度相关程度最高,快速湿润中1~0.5 mm团聚体和湿润振荡中2~1 mm团聚体标准化平均重量直径(NMWD)与二者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显著;泥沙粒径与湿筛MWD和WSA0.25之间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8283^*,r=0.8209^*);快速湿润中1~0.5 mm团聚体和湿润振荡中2~1 mm团聚体的NMWD与泥沙粒径也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r=0.7458,r=0.6859).泥沙粒径和水流功率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较好相关性(r=-0.1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团聚体 坡面侵蚀 泥沙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湿润速率对三种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郭伟 史志华 +3 位作者 陈利顶 闫峰陵 李朝霞 蔡崇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1,共6页
以三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湿润速率对坡面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以及泥沙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坡度为15°、降雨强度为60mmh-1条件下,湿润速率越大,产流时间越慢,稳定径流强度越大。供试三种红壤QP1、... 以三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湿润速率对坡面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以及泥沙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坡度为15°、降雨强度为60mmh-1条件下,湿润速率越大,产流时间越慢,稳定径流强度越大。供试三种红壤QP1、QP2和QP3快速湿润时稳定径流强度较慢速湿润分别增加60%、37%和21%。同样,坡面侵蚀量也随着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供试三种典型红壤在快速湿润条件下侵蚀量较中速湿润分别增加23%、28%和61%,较慢速湿润分别增加112%、85%和159%。侵蚀泥沙的平均质量直径随着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团聚体破碎机制以及坡面侵蚀机理,为侵蚀模型提供必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湿润速率 人工模拟降雨 坡面侵蚀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几种红壤坡面侵蚀泥沙的物质组成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新亮 魏玉杰 +2 位作者 李朝霞 蔡崇法 杨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3-1233,共11页
以三种母质发育的5个红壤为研究对象,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不同降雨动能坡面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状况。结果表明: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受土壤母质和降雨侵蚀力影响差异较大,相同母质红壤产生泥沙的颗粒组成特征相似,... 以三种母质发育的5个红壤为研究对象,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不同降雨动能坡面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状况。结果表明: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受土壤母质和降雨侵蚀力影响差异较大,相同母质红壤产生泥沙的颗粒组成特征相似,纱网覆盖条件下泥沙中细颗粒(〈0.02mm)相对含量普遍高于裸地,泥质页岩发育红壤(HS)和花岗岩发育红壤(TG1和TG2)泥沙(分散后)表现为黏粒和粉粒的富集,富集率为1.15~3.14,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红壤(HQ1和HQ2)泥沙中(分散后)砂粒富集比较明显,富集率最高为3.84;对于HS、TG1和TG2土壤而言,泥沙中有机质(OM)、游离氧化铁铝(Fed和Ald)主要分布在〈0.05mm粒径中,而对于HQ1和HQ2土壤而言,则主要分布在〉0.25mm和〈0.05mm两个粒级的泥沙颗粒中,其中有机质(OM)富集最明显;泥沙中OM、Fed和Ald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r≥0.82),而且它们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EC)、Fed、Ald、非晶形氧化硅(Sio)、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r≥0.81),说明泥沙中这些物质间相互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试土壤的自身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面侵蚀 泥沙 物质组成 富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顺坡垄作和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对比 被引量:25
9
作者 边锋 郑粉莉 +3 位作者 徐锡蒙 卢嘉 覃超 吴红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以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为对照,研究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3个降雨强度(50,75和100mm/h)以及1个坡度(即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的临界坡度... [目的]以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为对照,研究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3个降雨强度(50,75和100mm/h)以及1个坡度(即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的临界坡度5°),进行顺坡垄作和无垄作坡面侵蚀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顺坡垄作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较无垄作坡面增加了1.2~1.7和1.3~2.1倍,径流和侵蚀过程也发生了变化。与无垄作坡面相比,顺坡垄沟的集中汇流作用使坡面水流流速增加了1.0~2.3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7~1.2倍,其坡面侵蚀方式也由片蚀为主转变为以细沟侵蚀为主,细沟侵蚀量可占总侵蚀量的55.3%~65.6%。[结论]坡面水流流速增加和细沟侵蚀发生是导致顺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坡面侵蚀 东北黑土区 人工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PP模型在紫色土坡面侵蚀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晓燕 何丙辉 +1 位作者 缪驰远 吴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44,77,共4页
WEPP模型是一种基于侵蚀过程的计算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本文通过对遂宁市紫色土产流、产沙侵蚀的观测,运用WEPP模型进行单次降雨侵蚀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认为WEPP模型对紫色土侵蚀过程预测合理,为进一步研究WEP... WEPP模型是一种基于侵蚀过程的计算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本文通过对遂宁市紫色土产流、产沙侵蚀的观测,运用WEPP模型进行单次降雨侵蚀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认为WEPP模型对紫色土侵蚀过程预测合理,为进一步研究WEPP模型对紫色土多年侵蚀预测提供参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P模型 紫色土 坡面侵蚀 预测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土工布控制红壤坡面侵蚀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树文 胡立勇 +2 位作者 彭定祥 李京 蔡崇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6-349,共4页
采用长期室外径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 ,在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上进行黄麻土工布保持水土的研究 ,结果表明 :黄麻土工布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能推迟初始产流时间 ,减少径流 ,防止沟蚀产生 ,与裸地相比 ,保水效益高达 ... 采用长期室外径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 ,在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上进行黄麻土工布保持水土的研究 ,结果表明 :黄麻土工布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能推迟初始产流时间 ,减少径流 ,防止沟蚀产生 ,与裸地相比 ,保水效益高达 75 % ,保土效益达 99%。黄麻土工布覆盖并结合营造植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土工布 水土保持 红壤 坡面侵蚀 保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71
12
作者 耿晓东 郑粉莉 刘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产沙过程和侵蚀形态的演变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大使径流量很快达到细沟发生的临界流量并加剧细沟形态...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产沙过程和侵蚀形态的演变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大使径流量很快达到细沟发生的临界流量并加剧细沟形态的演变过程,产沙率由于细沟的产生和发展而急剧增加,并呈现跳跃性的波动。各降雨强度下,在5°~25°范围内,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0°时开始减小,在25°附近存在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降雨强度和坡度两个因子对侵蚀量的贡献率存在对比消长关系。降雨强度和坡度都较小时,坡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当降雨强度较大或者达到临界坡度以后,则降雨强度对侵蚀过程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临界 双因子 紫色土 坡面侵蚀 侵蚀产沙过程 purple SOIL SOIL erosion process 主导作用 侵蚀过程 侵蚀 演变过程 侵蚀形态 消长关系 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 模拟降雨 临界流量 跳跃性 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普特 刘普灵 +1 位作者 武春龙 周佩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41-46,共6页
采用稀土元素(REE)示踪法对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在次降雨过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尽管在产流过程中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比值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坡面径流... 采用稀土元素(REE)示踪法对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在次降雨过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尽管在产流过程中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比值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坡面径流的强度。此外、次降雨侵蚀产沙的垂直分布特征与侵蚀过程中产沙的分布特征差异亦很大,建议应加强侵蚀产沙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过程 REE示踪法 坡面侵蚀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的REE示踪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本试验条件下,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坡面侵蚀 时空演变过程 REE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耕地坡面侵蚀过程的^7Be示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0,104,共4页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量研究了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7Be可以更敏感地反映侵蚀过程中所发生的坡面片蚀状况,并将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定量区分开来。另外,利用7Be示踪法计算了细沟侵蚀量,并与传统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耕地 坡面侵蚀 侵蚀过程 同位素示踪试验 次降雨 细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的开发研制及在坡面侵蚀研究应用初步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军 雷廷武 +1 位作者 张晴雯 韩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利用光线的反射与聚焦成象原理 ,将地表高程转换成不同物象点位置的电信号 ,再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高程模型 ,即形成用于获取地表糙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激光微地貌扫描仪。实验测量得到 :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不同坡度土槽放水和降雨实验后地... 利用光线的反射与聚焦成象原理 ,将地表高程转换成不同物象点位置的电信号 ,再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高程模型 ,即形成用于获取地表糙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激光微地貌扫描仪。实验测量得到 :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不同坡度土槽放水和降雨实验后地表形态的数字地形模型。通过对侵蚀地表形态的分析 ,得出坡度对坡面侵蚀及沟蚀影响的某些初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 凸透镜成像 数字高程模型 侵蚀体积 侵蚀 侵蚀分布 坡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侵蚀过程与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振剑 权鑫 +3 位作者 史红伟 和继军 蔡强国 孙莉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5,共8页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不同坡度和雨强作用下坡面土壤侵蚀-沉积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并结合传统的水沙观测分析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黄土坡面初始产流的主要因素,坡度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入...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不同坡度和雨强作用下坡面土壤侵蚀-沉积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并结合传统的水沙观测分析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黄土坡面初始产流的主要因素,坡度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入渗率、径流动能以及承雨量对产流产生影响。总径流量随雨强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1.0 mm/min雨强时,总侵蚀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在1.5 mm/min雨强时,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与径流量趋势一致。各坡度下,坡面产流率表现为降雨初期增速较快、后期增速较缓的变化趋势;侵蚀率随着产流率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坡度增加会显著缩短侵蚀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其中1.5 mm/min雨强时表现尤为明显,大雨强和大坡度更容易使径流对泥沙的剥离-搬运-沉积过程达到平衡状态。不同雨强和坡度下黄土侵蚀-沉积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大部分坡度下坡面侵蚀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减弱,且侵蚀-沉积的强弱分区较为明显,其中陡坡度时土壤侵蚀更明显,特别是在坡面的中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坡面侵蚀 三维激光扫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侵蚀动力学及其相关参数的探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夏卫生 雷廷武 赵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16-19,共4页
从分析坡面水流形态动力学特性着手,对比土壤侵蚀临界坡度的研究;概述土壤侵蚀的机制,以及坡面水 流中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和下垫面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及时、准确和动态地测量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是分 析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它使... 从分析坡面水流形态动力学特性着手,对比土壤侵蚀临界坡度的研究;概述土壤侵蚀的机制,以及坡面水 流中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和下垫面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及时、准确和动态地测量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是分 析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它使定量研究坡面土壤侵蚀的机理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土壤侵蚀 水流速度 泥沙含量 量水 临界 动态 水流形态 下垫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立体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良勇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宋炜 刘普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1,共4页
采用REE-INAA方法,采取沿坡面分层分段的新型试验布设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立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形态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面蚀、细沟发育和细沟稳定3个阶段。细沟侵蚀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试验中的细沟... 采用REE-INAA方法,采取沿坡面分层分段的新型试验布设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立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形态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面蚀、细沟发育和细沟稳定3个阶段。细沟侵蚀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试验中的细沟侵蚀产沙量约为面蚀产沙量的9.9倍。可以利用侵蚀产沙贡献率来表征不同试验区域产沙量对总产沙量贡献作用的大小。处于坡面底部的Eu区和Yb区是面蚀量最大区域,其侵蚀产沙贡献率分别为3.1%和3.3%。处于坡面底部的Nd区和Ce区是细沟侵蚀量最大区域,其侵蚀产沙贡献率分别为42.8%和37.5%。坡面中下部是坡面侵蚀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INAA法 坡面侵蚀 泥沙来源 立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红壤表土特征及对坡面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蔡崇法 丁树文 张光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111-115,共5页
以鄂南花岗岩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降雨试验与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表土(0~2cm)的形态和颗粒组成,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坡面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岗岩红壤稳定的表土是一上部多砾石,下部较紧密的紧... 以鄂南花岗岩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降雨试验与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表土(0~2cm)的形态和颗粒组成,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坡面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岗岩红壤稳定的表土是一上部多砾石,下部较紧密的紧实层。2)紧实层是耕作层表面在降雨过程中经历结皮、压实、粗化几个过程后形成的。3)紧实层的存在影响地表入渗和坡面产流产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特性 紧实层 坡面侵蚀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