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地赤红壤退化与生态环境重建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晓舵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广东坡地赤红壤是广东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坡地赤红壤长期以来存在着利用不当和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生产潜力的发挥。文章总结了坡地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退化状况,探讨了其生态环境重建的途径。认为坡地赤红壤之退化主要是生... 广东坡地赤红壤是广东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坡地赤红壤长期以来存在着利用不当和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生产潜力的发挥。文章总结了坡地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退化状况,探讨了其生态环境重建的途径。认为坡地赤红壤之退化主要是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物理退化和养分退化。指出坡地赤红壤之生态环境重建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恢复与重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赤红壤 退化 生态环境 重建 农业生产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赤红壤—芒果—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田间试验研究
2
作者 郭庆荣 张秉刚 +1 位作者 钟继洪 黄湘兰 《生态科学》 CSCD 1998年第2期93-97,共5页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运用水流的电模拟原理,定量分析了坡地赤红壤—芒果—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过程中水分势能和水流阻力各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流在该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运用水流的电模拟原理,定量分析了坡地赤红壤—芒果—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过程中水分势能和水流阻力各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流在该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水分势能损失达15.4491~58.4036MPa,水分流经土壤到达叶部,水分热能降低0.2818~0.6979MPa;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占该连续体水流总阻力的95.68%~99.03%,植株体的水流阻力占该连续体水流总阻力的0.97%~4.32%,而土壤阻力相对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赤红壤 芒果 大气连续体 水分势能 水流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作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25
3
作者 段舜山 蔡昆争 +1 位作者 王晓明 徐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7,共6页
野外观测试验于 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市四季园农场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幼龄果园间作番薯 ( A) ;幼龄果园间作花生 ( B) ;幼龄龙眼树间野生牧草 ( C) ;梯田地表裸露( CK)为对照 4个处理 ,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 野外观测试验于 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市四季园农场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幼龄果园间作番薯 ( A) ;幼龄果园间作花生 ( B) ;幼龄龙眼树间野生牧草 ( C) ;梯田地表裸露( CK)为对照 4个处理 ,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理 4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CK的平均径流深度为 3.4 5mm/ 10 mm,降水流失率为 34 .5% ,平均每 10 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 2 94 .0 3kg/ hm2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0 .78t/ ( hm2 ·年 ) ;A、B、C 3个间作不同作物处理的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裸地对照降低4 3.82 %、36.4 5%和 4 7.4 7% ,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比对照减少 94 .4 1%、64.32 %和 73.4 6% ;幼龄果园间作番薯 ( A)处理的保土效果最佳 ,幼龄龙眼树间野生牧草 ( C)处理的保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坡地 牧草饲料作物 水土保持 幼龄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红壤坡地果园间种不同牧草的适应性及其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章家恩 段舜山 +1 位作者 骆世明 黎华寿 《中国草地》 CSCD 2001年第2期42-45,共4页
通过果园间作 6种不同牧草对比试验 ,筛选出 4种适宜于赤红壤坡地种植的牧草。同时开展了利用刈割后的牧草覆盖野生蔬菜地和覆盖、填埋果树周围 (树冠滴水线以外 )土壤的试验 ,结果表明 ,利用刈割牧草覆盖填埋处理来改良土壤 ,可明显增... 通过果园间作 6种不同牧草对比试验 ,筛选出 4种适宜于赤红壤坡地种植的牧草。同时开展了利用刈割后的牧草覆盖野生蔬菜地和覆盖、填埋果树周围 (树冠滴水线以外 )土壤的试验 ,结果表明 ,利用刈割牧草覆盖填埋处理来改良土壤 ,可明显增加土壤水分 ,提高土壤肥力 ,进而促进果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牧草 适应性 持续利用 间种 赤红坡地
原文传递
广东缓丘坡地牧草果树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20
5
作者 段舜山 林秋奇 +1 位作者 章家恩 刘宁宁 《中国草地》 CSCD 2000年第5期35-40,共6页
试验于 1997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农科园赤红壤坡地童期果园进行 ,试验设在果园间作花生 (A)、木薯 (B)、花生 +木薯 (C)、苏丹草 (D)、柱花草 (E)和果树间裸地 (CK) 6个处理 ,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各处理三场降雨的径流深度、... 试验于 1997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农科园赤红壤坡地童期果园进行 ,试验设在果园间作花生 (A)、木薯 (B)、花生 +木薯 (C)、苏丹草 (D)、柱花草 (E)和果树间裸地 (CK) 6个处理 ,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各处理三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结果表明 ,CK的平均径流深度为 8.33mm/ 10mm ,降水流失率为 83.33% ,平均每 10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 0 .2 93t/hm2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 52 .4 1t/hm2 ;5个间作处理的地表径流量比对照降低 32 .36 %~ 6 5.6 2 % ,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少 4 7.81%~ 82 .51% ;果园间作柱花草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间作模式 水土保持 中国南方 赤红坡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