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坚固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的强度特征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彬 许昭永 +2 位作者 赵晋明 杨润海 梅世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1-416,共6页
用类似于天然地震中尾波持续时间确定震级的方法,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了含坚固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在加压初期,声发射强度相对平稳,当应力达78 % 的破裂应力时,声发射强度显著增加,当应力达92% 的破裂应力... 用类似于天然地震中尾波持续时间确定震级的方法,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了含坚固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在加压初期,声发射强度相对平稳,当应力达78 % 的破裂应力时,声发射强度显著增加,当应力达92% 的破裂应力时,声发射活动强度达到极大值,比加压初期大20 % 以上;随着应力的进一步增加,声发射强度减小,达极小值,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应力再增加,声发射活动强度回升,紧接着,主破裂发生。从声发射强度的空间分布上看,从加压初期的平稳到极大值的出现,声发射都发生在坚固体的外围,随着活动强度减弱,并出现低值之后,强度回升,这个过程基本上发生于坚固体及其上方,随后主破裂发生,坚固体也局部破裂。这和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地震时间进程具有现象上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固体模式 声发射 尾波 强度特征 地震学 孕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证据与完善——以2016年杂多6.2级、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勇 吴迎燕 +6 位作者 冯志生 姚丽 姜楚峰 孙君嵩 章鑫 冯丽丽 李军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74-1596,共23页
文中研究了2016年杂多6.2级、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前1~3a内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线状集中分布和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线状感应电流的重叠段有围空现象,并依据重叠段异常产生的机理丰富和完善了坚固... 文中研究了2016年杂多6.2级、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前1~3a内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线状集中分布和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线状感应电流的重叠段有围空现象,并依据重叠段异常产生的机理丰富和完善了坚固体孕震模式,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重叠段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分布范围的反映,这与地震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上地壳分布范围的反映相类似,重叠段空区是发生在震前1~3a、坚固体孕震模式第3阶段的异常;(2)重叠段异常是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阻体之间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相互拆离滑动事件导致的高阻体之间高导层出现的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其中上述拆离滑动事件是由深部热流体上涌引起的,它是坚固体孕震模式中发生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能量向坚固体运移的事件;(3)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各个密封高压流体不会同时破裂,早期破裂的密封高压流体与深部上涌进入断层内的高压热流体及断层内原有的自由水可能使得断层内遍布自由水,并在震源体孕震断层内形成有临震意义的高导电流通道,发现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高导电流通道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现实意义;(4)重叠段异常探测发现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拆离滑动事件可能是大陆下方有热流体上涌运移参与的慢地震,但这一推测还需要基于测震学原理的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感应电流 热流 上涌 拆离滑动 孕震模式 坚固体 慢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固体模型近地表形变场、应力场时空分布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宇坤 聂永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基于坚固体孕震模式 ,参考板内地震孕育特征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建立了 4层地壳结构模型 ,对近地表形变场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 ,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 ,出现... 基于坚固体孕震模式 ,参考板内地震孕育特征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建立了 4层地壳结构模型 ,对近地表形变场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 ,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 ,出现形变空区 .在孕震的中短期阶段 ,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平均应力明显增强 ,这是各种前兆异常出现有规律的迁移变化 ,即从外围地区逐渐向强震震源区迁移、集中的内在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固体模式 形变场 应力场 数值模拟 三维模型 孕震模式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裂隙砂岩声发射特性与能量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关联性分析
4
作者 李学龙 陈德友 +5 位作者 刘淑敏 陈绍杰 冯帆 李忠辉 王恩元 翟明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86,共17页
为探究不同孔洞、裂隙下砂岩受载断裂失稳的力学特性、能量演化及声发射特征,对临沂山区红砂岩试样开展了不同孔洞直径、裂隙倾角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基于最小能量理论和坚固体假说,分析不同试件应力-应变曲线、能量演化规律及声发射... 为探究不同孔洞、裂隙下砂岩受载断裂失稳的力学特性、能量演化及声发射特征,对临沂山区红砂岩试样开展了不同孔洞直径、裂隙倾角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基于最小能量理论和坚固体假说,分析不同试件应力-应变曲线、能量演化规律及声发射特征。研究表明:裂隙扩展贯通会导致砂岩失稳破坏,不同孔洞直径、裂隙倾角下砂岩体力学性质不同。砂岩的应力随裂隙倾角先降后升,孔洞直径增大使应力降低,但降幅小;应变随裂隙倾角呈现“M”型变化。砂岩应变能随加载过程呈现慢增、快增、峰后稳定规律,裂隙增大时应变能先降后升。砂岩加载时声发射能量断续增长,达到应力峰值前有“平静期”现象,破坏后声发射能量最大,声发射能量与应变能呈幂函数关系。提出了裂隙岩体扰动失稳破坏的假说,坚固体断裂后,扰动导致自组织临界状态的砂岩失稳破坏,并通过声发射定位和实际裂隙扩展规律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对于裂隙砂岩的稳定性监测预警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应变能 声发射能量 坚固体 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弹性模量包体复合模型中的应力及其变化
5
作者 宋锦良 张和水 +2 位作者 聂永安 陈宇坤 崔晓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用光弹性法分别研究了一组含软包体、等模量包体, 及硬包体的复合模型中的应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 在硬包体中的应力更高, 硬包体的存在乃是复合模型中形成和积累高应力区的结构构成条件, 从而为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力学机制研究提供... 用光弹性法分别研究了一组含软包体、等模量包体, 及硬包体的复合模型中的应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 在硬包体中的应力更高, 硬包体的存在乃是复合模型中形成和积累高应力区的结构构成条件, 从而为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包 复合模型 应力 坚固体孕震模式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孕震物理模式的地下流体前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周慧玲 苏鹤军 +1 位作者 张慧 李晨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7-18,共2页
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 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坚固体 台网布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被引量:15
7
作者 蔡静观 梅世蓉 +1 位作者 张喜玲 许昭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2-129,共8页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波速比 坚固体 孕震模式 丽江地震 震级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及其力学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宋治平 梅世蓉 尹祥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1-277,共7页
通过对85次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的深入研究表明:①强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②增强区的规模和形成时间都随震级而增大;③增强区尺度与震源区尺度之比随震级增大而减小;④增强区形成的时间因地区... 通过对85次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的深入研究表明:①强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②增强区的规模和形成时间都随震级而增大;③增强区尺度与震源区尺度之比随震级增大而减小;④增强区形成的时间因地区各异,中国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长.运用坚固体孕震模式和硬包体理论,对以上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的初步解释,从而应用地震活动增强区进行了2次地震的长期预测尝试.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增强区 坚固体模式 力学研究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薛艳 刘杰 +1 位作者 宋治平 黎明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91-1906,共16页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增强区 背景空区 孕震空区 坚固体孕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层非均匀地壳中应变能密度场时空分布的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宇坤 聂永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5-605,共11页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 ,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果表明 :孕震过程初期 ,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 ,但在孕震过程后期 ,其应变能密度增量...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 ,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果表明 :孕震过程初期 ,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 ,但在孕震过程后期 ,其应变能密度增量水平变小 ,坚固体及其与直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变能密度增量迅速变大 ,成为应变能密度增量最大的地方 ,从而使弹性模量比较大的坚固体与直立断层交汇处成为最先破裂发震的部位 .破裂在直立断层端部的坚固体内沿着与断层成近于直交的方向传播 ,这样 ,理论上确定的破裂方向与实际计算的破裂方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固体孕震模式 能量释放率 破裂方向 应变能密度场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级地震前高b值演化过程和孕震模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兴凯 蔡静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0-342,共13页
通过1965 年以来云南省第Ⅲ、Ⅳ次强震活跃期间6-7 级以上强震前一年云南地区b 值全地域扫描图象的对比, 展示了丽江7 级地震前高b 值的动态演化过程, 并对照坚固体孕震模式和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m 值与杨... 通过1965 年以来云南省第Ⅲ、Ⅳ次强震活跃期间6-7 级以上强震前一年云南地区b 值全地域扫描图象的对比, 展示了丽江7 级地震前高b 值的动态演化过程, 并对照坚固体孕震模式和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m 值与杨氏模量E 的关系等实验结果, 以及高b 值区和高波速区、余震区的关系, 均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高杨氏模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地震 高b值 坚固体 孕震模式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