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处理对N掺杂Zr基块体非晶合金摩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黄圣楷 熊祖胜 +2 位作者 杨元政 林焜锐 黄正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5,共5页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厚度为1 mm的(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和Zr_(55)Cu_(30)Ni_(5)Al_(10)片状合金样品,并在300℃进行5、20 min保温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硬度仪和摩擦磨损仪研...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厚度为1 mm的(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和Zr_(55)Cu_(30)Ni_(5)Al_(10)片状合金样品,并在300℃进行5、20 min保温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显微硬度仪和摩擦磨损仪研究了铸态和热处理合金试样结构、热稳定性、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试样热处理前后均为非晶结构,且热处理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随着保温时间延长,Zr_(55)Cu_(30)Ni_(5)Al_(10)和(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的显微硬度分别从铸态时的464.9和480.9 HV先降低至454.7和471.2 HV,再升高至478.4和490 HV;摩擦系数分别由铸态时的0.77和0.73先升至0.94和0.78,后降至0.76和0.72。(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保温20 min后表现出最高的硬度和最小摩擦系数,对应的磨损率也最低,为0.6×10^(-3)mm^(3)·N^(-1)·m^(-1)。热处理使Zr_(55)Cu_(30)Ni_(5)Al_(10)试样的磨损类型由腐蚀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而热处理未改变(Zr_(55)Cu_(30)Ni_(5)Al_(10))_(98.5)N_(1.5)试样的磨损类型,但其磨损表面会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得光滑,耐磨性也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N掺杂 热处理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程杨洋 钟勇 +4 位作者 张星 陈辰 余龙 王鹏飞 张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3,183,共9页
目的针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受到原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制备环境中氧元素的影响,其本征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研究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在... 目的针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受到原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制备环境中氧元素的影响,其本征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问题,研究激光表面处理对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在压缩和拉伸条件下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低纯原料制备工业级母合金锭子,利用铜模铸造法在低真空环境下制备工业级非晶合金试样,采用激光法对试样进行表面处理,利用万能试验机对激光处理试样的压缩和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对试样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对力学测试失效后试样的形貌进行微尺度观察。结果经激光表面处理后影响区的深度约为150μm,在影响区内铜元素的含量有所降低,但依然为非晶结构。在压缩条件下,未经激光表面处理的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为0,断裂强度为1534 MPa。经过激光表面处理后,试样具有1%的塑性应变,屈服强度为1337 MPa,断裂强度为1562 MPa。在拉伸条件下,激光表面处理前后工业级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应变均为0,断裂强度也无明显变化,其平均值为1379 MPa。结论通过激光表面处理在工业级Zr_(49.7)Ti_(2)Cu_(37.8)Al_(10)Er_(0.5)块体非晶合金试样表面引起的成分变化和引入的残余应力状态,能够有效促使压缩载荷作用下剪切带的萌生,提高其压缩塑性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级块体非晶合金 激光表面处理 塑性变形 断裂强度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玉琴 李富柱 +1 位作者 杨欣 韩娟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6-810,共5页
综述了现有的各种块体非晶合金(BMGs)体系及其主要性能特点、应用情况,分析了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认为当前的有关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非晶合金体系的开发、不同变形方式下的变形行为及断裂机理、焊/连接工艺、复合强韧化、... 综述了现有的各种块体非晶合金(BMGs)体系及其主要性能特点、应用情况,分析了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认为当前的有关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非晶合金体系的开发、不同变形方式下的变形行为及断裂机理、焊/连接工艺、复合强韧化、塑性成形及断裂过程的仿真模拟、微成形性能等几个方面;相关的应用研究,一是通过超塑性成型及各种连接技术实现常规尺寸非晶合金制件的加工;二是通过微塑性成型技术实现对微型器件的制造。最后,指出了实现非晶合金微型制件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所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bmgs) 研究现状 微塑性成形 非晶合金制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微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春燕 寇生中 +2 位作者 赵燕春 袁小鹏 袁子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133-2137,共5页
介绍了微成形技术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研究领域,指出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成形材料。综述了块体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到微成形领域的优点以及块体非晶微成形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块体非晶合金微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新... 介绍了微成形技术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研究领域,指出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成形材料。综述了块体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到微成形领域的优点以及块体非晶微成形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块体非晶合金微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bmgs) 微成形技术 非晶合金微型零件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微塑性成形性能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晓琳 王春举 +2 位作者 周健 单德彬 郭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90-1195,共6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成形系统进行热压缩实验,分别研究成形温度、成形时间和冲头速度等对尺寸为d1 mm×1.5 mm的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块体非晶合金(Vit.1)在过冷液相区微塑性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坯料尺寸对Vi... 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成形系统进行热压缩实验,分别研究成形温度、成形时间和冲头速度等对尺寸为d1 mm×1.5 mm的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块体非晶合金(Vit.1)在过冷液相区微塑性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坯料尺寸对Vit.1块体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超塑性成形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流动应力随坯料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在此基础上,利用闭式模锻方法成形了分度圆直径为d1 mm的微型齿轮,采用SEM观察成形件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采用微成形方法可以获得尺寸精度较高的Vit.1块体非晶合金微型齿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基非晶合金 块体非晶合金 过冷液相区 微成形性能 微型齿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Cu_(58)Zr_(20)Ti_(20)Mo_2的形成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元政 董振江 +3 位作者 仇在宏 陈小祝 谢致薇 白晓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90-1095,共6页
用铜模吸铸法获得直径3 mm的Cu58Zr20Ti20Mo2块体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压缩实验及扫描电镜等研究其结构、热稳定性、压缩性能及断口形貌。Mo的引入有利于非晶的形成,该非晶合金表现为两级晶化行为,玻璃转变温度为... 用铜模吸铸法获得直径3 mm的Cu58Zr20Ti20Mo2块体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压缩实验及扫描电镜等研究其结构、热稳定性、压缩性能及断口形貌。Mo的引入有利于非晶的形成,该非晶合金表现为两级晶化行为,玻璃转变温度为422.6℃,晶化起始温度为453.4℃;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呈近似线性关系,不存在塑性变形阶段,为脆性断裂,断裂强度为1 720 MPa,变形量为3.4%,断口形貌为清晰的脉状河流花纹;含少量晶态相的Cu57Zr20Ti20Mo3非晶合金仍为脆性断裂,断裂强度为1 546 MPa,变形量为3.3%,断口形貌呈混乱的脉状河流花纹,且有类似液滴的小球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TiMo块体非晶合金 热稳定性 应力-应变曲线 断口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r-Ti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涛 门华 遆云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在Cu Zr Ti的三元合金系中发现了具有高非晶合金形成能力的Cu60 Zr40 xTix(x =5 %~ 2 7.5 % ,x为原子数分数 )合金 ,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了块体非晶合金 ,其过冷液体温度区间为 38~ 65K .在该合金系中具有最高非晶形成能力的成分范围... 在Cu Zr Ti的三元合金系中发现了具有高非晶合金形成能力的Cu60 Zr40 xTix(x =5 %~ 2 7.5 % ,x为原子数分数 )合金 ,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了块体非晶合金 ,其过冷液体温度区间为 38~ 65K .在该合金系中具有最高非晶形成能力的成分范围为Cu60 Zr40 xTix(x =7.5 %~ 1 2 .5 % ) ,其非晶形成临界直径为 5mm ,是Cu Zr Ti三元非晶合金中迄今为止非晶形成能力最高的合金 .Cu60 Zr40 xTix(x =7.5 %~1 2 .5 % )块体非晶合金的杨氏模量、压缩断裂强度、压缩塑性应变和硬度分别为 80~1 1 4GPa ,1 730~ 1 865MPa ,0 .3%~ 1 .5 %和Hv 693~Hv 82 4 ,并随Ti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同时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合金 力学性能 块体非晶合金 非晶形成能力 过冷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47Ti34Zr11Ni8块体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8
8
作者 孔见 陈光 +1 位作者 王志华 孙强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85-1589,共5页
采用差压铸造法成功制备了Cu47Ti34Zr11Ni8块体非晶合金,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735K,过冷液相区ΔTx=63K,约化玻璃温度Trg=0.该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672K,晶化温度Tx1575,弯曲断裂强度高达2350MPa,断裂前弹... 采用差压铸造法成功制备了Cu47Ti34Zr11Ni8块体非晶合金,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735K,过冷液相区ΔTx=63K,约化玻璃温度Trg=0.该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672K,晶化温度Tx1575,弯曲断裂强度高达2350MPa,断裂前弹性变形量为2.1%,弯曲模量为102GPa;淬态微米级结晶相的出现使合金的三点弯曲断裂强度下降至110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入微量镉后Mg_(61)Cu_(28)Gd_(11)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纳米压痕蠕变行为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颖迪 梁诸明 +3 位作者 李子全 刘劲松 周佳丽 潘琦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2,共4页
采用纳米压痕法研究了Mg61Cu28Gd11和加入微量镉后(Mg61Cu28Gd11)99.5Cd0.5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压痕蠕变行为,并通过获得的蠕变位移、蠕变速率敏感指数和蠕变柔量分析了合金的蠕变机制。结果表明:两种非晶合金都具有较低的室温蠕变敏感指... 采用纳米压痕法研究了Mg61Cu28Gd11和加入微量镉后(Mg61Cu28Gd11)99.5Cd0.5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压痕蠕变行为,并通过获得的蠕变位移、蠕变速率敏感指数和蠕变柔量分析了合金的蠕变机制。结果表明:两种非晶合金都具有较低的室温蠕变敏感指数,其室温蠕变机制主要为局部剪切流变,特别是加入微量镉后非晶合金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更低的蠕变速率敏感指数和更小的蠕变柔量,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和更低的应力松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镁基块体非晶合金 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对块体Mg-Cu-Y-Nd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树森 刘伟 +1 位作者 毛有武 安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2-857,共6页
在非真空熔炼条件下采用工业纯原材料和负压铜模吸铸法制备Mg65Cu25Y10-xNdx(x=0,2,4,6,8,10)棒状试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Nd对Mg-Cu-Y-Nd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d的含量(x)为0,4,6成分... 在非真空熔炼条件下采用工业纯原材料和负压铜模吸铸法制备Mg65Cu25Y10-xNdx(x=0,2,4,6,8,10)棒状试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Nd对Mg-Cu-Y-Nd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d的含量(x)为0,4,6成分的合金试样具有完全非晶态组织,且x=4时具有最大的玻璃形成能力,其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为0.592,过冷液相区宽度(ΔTx)高达66 K;当x为2,8,10时,由于合金成分明显偏离共晶成分,玻璃形成能力降低,试样只含有少量非晶,且主要呈晶体组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合金 块体金属玻璃 玻璃形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稀土Dy及Fe/Co比例对FeCoBSiNb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和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振江 杨元政 +2 位作者 赖江凌 谢致薇 陈先朝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5-8,共4页
采用铜模吸铸工艺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Fe_xCo_(1-x))_(0.72)B_(0.192)Si_(0.048)Nb_(0.04)]_(100-y)Dy_y(x=0.5,0.6,0.7,0.8,0.9;y= 0,1,2,3)块体非晶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 采用铜模吸铸工艺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Fe_xCo_(1-x))_(0.72)B_(0.192)Si_(0.048)Nb_(0.04)]_(100-y)Dy_y(x=0.5,0.6,0.7,0.8,0.9;y= 0,1,2,3)块体非晶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分析了稀土元素Dy以及不同Fe/Co比例对FeCoBSiNb系合金玻璃形成能力(GFA)、热稳定性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at%的Dy后,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提高,可制备出φ3mm的[(Fe_(0.5)Co_(0.5))_(0.72)B_(0.192)Si_(0.048)Nb_(0.04)]_(98)Dy_2非晶合金棒,但合金饱和磁化强度(M_s)下降;[(Fe_xCo_(1-x))_(0.72)B_(0.192)Si_(0.04)8Nb_(0.04)]_(98)Dy_2非晶合金随Fe/Co比例从5∶5增加至8∶2时,均能形成φ2 mm的非晶棒,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其饱和磁化强度随铁含量的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块体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韧塑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燕春 许丛郁 +4 位作者 袁小鹏 何旌 寇生中 李春燕 袁子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7-472,共6页
提高室温塑性和断裂韧性是块体非晶合金作为先进结构材料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理解应力加载时的室温塑性变形机制是提高其韧塑性的前提。块体非晶合金通过高度局域化的剪切带形成和扩展而产生塑性变形,提高其室温塑性取决于剪切... 提高室温塑性和断裂韧性是块体非晶合金作为先进结构材料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理解应力加载时的室温塑性变形机制是提高其韧塑性的前提。块体非晶合金通过高度局域化的剪切带形成和扩展而产生塑性变形,提高其室温塑性取决于剪切带的均匀化分布程度。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如喷丸、设计高泊松比的非晶、设计具有微观起伏结构的铸态相分离非晶以及引入晶相增韧等,使块体非晶合金的韧塑性得到有效改善。从第二相韧塑化非晶基复合材料、泊松比判据、尺寸效应、非晶表面涂层增韧、通过预变形预制多重剪切带改善塑性、冷热循环处理抗非晶合金老化等方面,综述了块体非晶合金韧塑化的研究热点,韧塑性判据,控制剪切带形成、扩展和分布的方法,指出获得良好拉伸塑性和断裂韧性仍是不同体系非晶合金的研究目标和重要发展方向,推动着块体非晶合金作为新型功能结构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力学性能 韧塑性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CuYSi颗粒增强块体镁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邵阳 陈刚 +2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侯文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2-1015,共4页
用Mg-4%Si合金、纯Cu、纯Mg、Cu-38%Y合金经普通铜模铸造方法制备了一种原位颗粒增强Mg60Cu30Y10块体非晶合金复合材料。运用XRD以及EDS确定其颗粒为CuYSi相,采用SEM-EDS对颗粒的形貌、大小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Mg60Cu30Y10块体非晶合... 用Mg-4%Si合金、纯Cu、纯Mg、Cu-38%Y合金经普通铜模铸造方法制备了一种原位颗粒增强Mg60Cu30Y10块体非晶合金复合材料。运用XRD以及EDS确定其颗粒为CuYSi相,采用SEM-EDS对颗粒的形貌、大小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Mg60Cu30Y10块体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硬度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CuYSi颗粒尺寸细小(10μm左右),形状规整并且均匀分布在非晶合金基体上;与Mg60Cu30Y10块体非晶合金相比,CuYSi颗粒的生成使得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硬度增加102.5HV,ΔTx增加6.1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镁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CuYSi颗粒 Mg60Cu30Y10块体非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Zn-Ca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强度可靠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邱克强 柏笑君 +1 位作者 尤俊华 任英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10年第2期131-135,176,共6页
针对Mg-Ln-TM块体非晶合金脆性大、强度可靠性差等特点,研究了新型Mg-Zn-Ca非晶合金的性能并考察了成分变化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出直径为2mm的Mg70-xZn25+xCa5(x=1、2、3、4)系列非晶合金,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 针对Mg-Ln-TM块体非晶合金脆性大、强度可靠性差等特点,研究了新型Mg-Zn-Ca非晶合金的性能并考察了成分变化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出直径为2mm的Mg70-xZn25+xCa5(x=1、2、3、4)系列非晶合金,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分扫描量热仪(DSC)以及电子万能试验机分别研究了铸态样品的组织、相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列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分3~4步完成,初始晶化温度随w(Mg)的提高而降低,同时对应较高的强度和一定的塑性应变.经Weibull统计分析表明:这4种非晶合金断裂强度的再现性存在差别,其中具有脉络纹断口的合金具有较高的Weibull模量,对应着良好的断裂强度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Ca合金 块体非晶合金 强度可靠性 Weibull统计分析 热稳定性 合金成分 力学性能 断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焊接对块体非晶合金Zr_(45)Cu_(48)Al_7晶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波 李志远 +1 位作者 熊建钢 邢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38-1342,共5页
采用激光焊接技术连接块体非晶合金Zr45Cu48Al7(摩尔分数,%)。结果表明: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熔化区和热影响区的晶粒形貌和组织具有很大的差异;焊接速率为2 m/min时,熔化区主要生成5τ(Zr38Cu36Al26)、ZrCu和一未知相,热影响区主要生成Z... 采用激光焊接技术连接块体非晶合金Zr45Cu48Al7(摩尔分数,%)。结果表明: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熔化区和热影响区的晶粒形貌和组织具有很大的差异;焊接速率为2 m/min时,熔化区主要生成5τ(Zr38Cu36Al26)、ZrCu和一未知相,热影响区主要生成ZrCu相;焊接速率为4 m/min时,熔化区保持了非晶特性,热影响区部分晶化,其主要生成相为ZrCu相;热影响区的晶化行为与非晶合金热处理过程的晶化行为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激光焊接时的高速加热及冷却过程对各晶化相生长速率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激光焊接 热影响区 熔化区 晶化行为 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剪切带的原子力纳米压痕行为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福 龙志林 +1 位作者 彭建 张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4-1449,共6页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传统纳米压痕实验形成的Fe基非晶合金剪切带区域及未变形区域的变形;结合压痕形貌实时原位观测,探讨块体非晶合金塑性变形局域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最大载荷44.6μN下,材料的剪切带、剪切带间和未...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传统纳米压痕实验形成的Fe基非晶合金剪切带区域及未变形区域的变形;结合压痕形貌实时原位观测,探讨块体非晶合金塑性变形局域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最大载荷44.6μN下,材料的剪切带、剪切带间和未变形区域的AFM纳米压痕残余面积分别为3 274.7、2 976.5和2 879.2 nm2,对应的硬度分别为13.62、14.98和15.49 GPa,剪切带区域的硬度值比未变形区域的硬度值降低了约10%,说明塑性变形过程中,过剩自由体积的产生使剪切带结构发生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剪切带 原子力纳米压痕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晓立 王金相 +1 位作者 孙宇新 刘家骢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24期6383-6390,共8页
综述了块体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主要特性及其应用,详细介绍了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基于块体非晶合金具有诸多优良的特性,其必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龙卧云 卢安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61-66,共6页
非晶合金是一类性能优异的新型结构材料,它的出现引发了金属材料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简述了块体非晶合金的各种优良性能,详细介绍了块体非晶合金各种性能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块体非晶合金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非晶合金是一类性能优异的新型结构材料,它的出现引发了金属材料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简述了块体非晶合金的各种优良性能,详细介绍了块体非晶合金各种性能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块体非晶合金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随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性能优异的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性能 应用 进展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60)Co_8Zr_(10)Mo_5W_2B_(15)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及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元政 赵德强 +4 位作者 仇在宏 陈小祝 谢致薇 匡同春 白晓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82-1684,共3页
用铜模吸铸法获得直径为2mm的Fe60Co8Zr10Mo5W2B15和Fe60Co8Zr8Mo5W2Nb2B15块体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显微硬度及压缩实验等研究了非晶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及热处理前后的显微硬度与压缩性能。结果表... 用铜模吸铸法获得直径为2mm的Fe60Co8Zr10Mo5W2B15和Fe60Co8Zr8Mo5W2Nb2B15块体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显微硬度及压缩实验等研究了非晶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及热处理前后的显微硬度与压缩性能。结果表明Nb的引入不利于非晶合金的形成;Fe60Co8Zr10Mo5W2B15非晶合金的显微硬度为1343HV0.2,抗压强度bσc为972.6MPa;在低于晶化起始温度的热处理,硬度稍有下降;但在高于晶化峰值温度的热处理,硬度值随时间变化先升高,后下降;在热处理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合金的硬度升高,但压缩强度会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60Co8Zr10Mo5W2B15块体非晶合金 热处理 显微硬度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_(56.6)Cu_(17.3)Ni_(12.5)Al_(9.6)Ti_4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邢大伟 沈军 +3 位作者 孙剑飞 柳宇 王刚 陈德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采用低纯度的原料,通过电弧熔炼铜模铸造法制备了直径达10mm的Zr56.6Cu17.3Ni12.5Al9.6Ti4非晶合金圆棒。该合金玻璃转变温度tg=385.8℃,晶化温度tx=464.2℃,过冷液相区温差Δtx=78.4℃,约化玻璃温度trg(tg/tmL)=0.62。以基于DTA的合金... 采用低纯度的原料,通过电弧熔炼铜模铸造法制备了直径达10mm的Zr56.6Cu17.3Ni12.5Al9.6Ti4非晶合金圆棒。该合金玻璃转变温度tg=385.8℃,晶化温度tx=464.2℃,过冷液相区温差Δtx=78.4℃,约化玻璃温度trg(tg/tmL)=0.62。以基于DTA的合金凝固点偏移的方法确定该合金的临界冷却速度Rc=7.1℃/s,低于商业合金Vit.105合金的临界冷速(约为10℃/s)。楔形试样对比结果显示:Zr56.6合金试样中的非晶组织区域明显大于Vit.105合金的,预示前者具有较好的实际玻璃形成能力。以上结果表明,Zr56.6Cu17.3Ni12.5Al9.6Ti4合金是Zr Al Ni Cu Ti系中玻璃形成能力最强的合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临界冷却速度 约化玻璃温度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