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块体变形的人脸合成算法 被引量:2
1
作者 伍立华 邹北骥 彭永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5期88-89,134,共3页
人脸由于其表面的不规则性及复杂性,一直是计算机人脸造型的难点。该项研究中,将人脸分为八块,对每一块分别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块体变形模型的人脸合成算法,它具有兼顾细节,同时又考虑整体的优点,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块体变形 人脸造型 人脸合成算法 计算机图形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地下厂房围岩块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达 黄润秋 张永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及块体理论分析,确定了只考虑重力作用条件下三峡电站地下主厂房块体的典型失稳模式。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及变形监测分析,探索了不同部位、不同自然应力场条件下块体的二次应力场及变形特征,揭示了块体变形局部化特征及... 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及块体理论分析,确定了只考虑重力作用条件下三峡电站地下主厂房块体的典型失稳模式。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及变形监测分析,探索了不同部位、不同自然应力场条件下块体的二次应力场及变形特征,揭示了块体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围岩应力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变形演化机制模型。利用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分别对块体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指出了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行块体稳定性分析的误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地下厂房 块体 块体变形 块体应力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块体的现时运动、变形及其动力学解释 被引量:9
3
作者 敬少群 吴云 殷志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8-16,共9页
运用块体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对利用GPS测量数据解算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块体的位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除块体 2、10、13为近东西方向的运动 ,块体 15为近北东向的运动外 ,其余块体均朝南东或南东东方向运动。同时 ,各块体还以各自的角... 运用块体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对利用GPS测量数据解算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块体的位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除块体 2、10、13为近东西方向的运动 ,块体 15为近北东向的运动外 ,其余块体均朝南东或南东东方向运动。同时 ,各块体还以各自的角速度绕其重心旋转。整个研究区在南北方向是压缩的 ,所得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利用震源机制解与原地应力测量的结果总的来说大体一致。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不连续变形 GPS观测结果 变形 震源机制解 原地应力测量 中国大陆 动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形块体弹簧模型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维申 邱祥波 王宝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0-53,共4页
采用块体单元本身可变形的BSM模型,并结合三峡船闸边坡稳定性做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比以往的分析结果更为合理。
关键词 变形块体 块体弹簧模型 边坡 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理化块体边坡失稳机理数值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宁 崔政权 +1 位作者 段庆伟 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53-59,共7页
针对三峡库区移民新址的工程地质问题,用改进的岩土工程软件系统FINAL,研究了节理化块体岩坡的失稳机理,指出除了节理的C,值控制岩块的滑移、倾覆变形,倾倒等破坏形式外,岩块的模量E也对倾覆变形破坏起重要作用,从而不仅说明了... 针对三峡库区移民新址的工程地质问题,用改进的岩土工程软件系统FINAL,研究了节理化块体岩坡的失稳机理,指出除了节理的C,值控制岩块的滑移、倾覆变形,倾倒等破坏形式外,岩块的模量E也对倾覆变形破坏起重要作用,从而不仅说明了保护坡脚,防止岩块浸水软化的必要性,也说明了应用传统离散元法分析这类问题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化岩坡 变形块体 失稳机理 离散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长军 甘卫军 +3 位作者 秦姗兰 郝明 梁诗明 杨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40-4553,共14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错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块体内部变形及主要活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最后,计算研究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并结合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结果,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明显低于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无量山断裂;(2)红河断裂带的元江—元阳段、鹤庆—洱源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中—北段的闭锁程度强于南段;(3)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地壳变形表现为近E-W向的拉张和近N-S向的挤压,最大剪切方向与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呈一定角度,表明地壳与地幔处于完全解耦状态,而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是壳幔解耦的主要原因之一;(4)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整体变形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推挤、印缅俯冲带的深源俯冲以及缅甸微板块与巽他板块的后撤/回退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断层闭锁 块体永久变形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物理力学性质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苏生瑞 朱合华 +1 位作者 王士天 STEPHANSSON Ove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5-658,共4页
应用离散元方法,分别研究了断裂刚度、内摩擦角、内聚力和几何形态等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断裂附近的地应力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造成主应力方位和量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限于断裂附近一定距离内,远离断裂... 应用离散元方法,分别研究了断裂刚度、内摩擦角、内聚力和几何形态等对其附近地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断裂附近的地应力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能造成主应力方位和量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限于断裂附近一定距离内,远离断裂,逐渐趋于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变化的幅度和发生变化的范围,是因断层的力学性质及几何形态等的不同而不同。认为断层的内摩擦角(φ)对断层附近应力方位变化的范围和幅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物理力学 地应力场 断裂构造 应力变化 边界条件 离散单元法 变形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运动与变形演化特征
8
作者 赵静 刘杰 +4 位作者 任金卫 江在森 闫伟 岳冲 苑争一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资料 跨断层资料 断层闭锁与变形 块体运动与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