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价值初探
1
作者 赵安琪 沈素红 +5 位作者 付嘉好 许派 付卓 耿丰勤 戚伟华 郭文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经髋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确诊为IFI后又行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作为IFI组,其中女性44例,男... 目的:探讨超声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经髋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确诊为IFI后又行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作为IFI组,其中女性44例,男性12例。同期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10例,男性10例。对照组均已完成双侧髋关节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IFI组和对照组的坐骨股骨间隙(ischial femoral space,IFS)及股方肌厚度(quadratus femoris thickness,QFT)。对照组内和IFI组内不同侧别、不同性别测量结果的比较及IFI组与对照组之间测量结果的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出IFS和QFT对IFI进行诊断的最佳界值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两名医生测量IFI组和对照组双侧IFS、QFT的一致性最佳(ICC>0.8)。正常成人中,男性IFS及QFT均大于女性(P<0.05)。IFI组患侧IFS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0.05)。IFI组患侧QFT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患髋IFS较对侧及对照组均变窄(P<0.001),QFT较对侧及对照组均增厚(P<0.001)。超声诊断IFI的IFS及QFT的界值分别为22.93 mm和16.48mm。此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和0.977,敏感度分别为97.8%和91.8%,特异度分别为98.4%和97.8%。结论:超声可作为诊断IFI的一种可靠技术,IFS变窄及QFT增厚可提示I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超声 坐骨股骨间隙 股方肌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玥 李红 +4 位作者 万兵 田第娇 徐敬星 赵家源 王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7-234,共8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骨骼肌的面积、体积及信号,已成为IFI的首选检查方法。运动范围MRI有助于减少体位因素对解剖形态学参数的影响,提高了评估IFI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动态MRI和三维MRI的联合应用,能在获取实际运动过程中IFI相关解剖结构功能信息的同时,更真实地反映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功能MRI(functional MRI, fMRI)可通过测量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脂肪浸润、物质代谢等股方肌、髋外展肌的微观水平定量指标,使IFI的精准诊断及预测、运动功能监测等成为可能,有望成为IFI临床诊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阐述多种MRI和fMRI技术在定量评估IFI的应用研究,总结其优点及缺点,为临床全面、精准评估IFI的发生、进展及转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三维成像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解剖学的MRI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家川 刘英 +3 位作者 陈加源 印隆林 吴筱芸 李迎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行髋关节MRI检查志愿者资料共计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测量并记录156个髋关节的IFS、...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行髋关节MRI检查志愿者资料共计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测量并记录156个髋关节的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数据。结果:IFS宽度、股方肌间隙宽度及股方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3.53±6.58)mm、(18.04±5.67)mm、(13.99±4.56)mm,女性组平均值均小于男性(P<0.05)。坐骨间距平均值为(104.76±11.80)mm,女性组的平均值大于男性(P<0.05)。股骨头颈轴长及股骨颈干角的平均值分别为(86.29±7.51)mm、132.01°±3.05°,女性组平均值均小于男性(P<0.05)。IFS宽度、股方肌间隙宽度与坐骨间距、股骨颈干角有负相关性,与股骨头颈轴长有正相关性。结论:MRI能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测量;女性骨盆及股骨上段解剖与男性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IFI较多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坐骨股骨撞击 性别 测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段宇鹏 张辛 +6 位作者 黄洪杰 张智昱 孙昊 杨帆 麦合木提·麦麦提敏 徐雁 王健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3-657,共5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引起髋部疼痛的诱发因素之一,属于关节外撞击。这种类型正逐步被骨科医师所认识,正常情况下坐骨股骨间隙为股方肌走形,坐骨股骨间隙变窄会造成股方肌水肿、萎缩,同时也是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之一。目前涉及坐骨股骨...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引起髋部疼痛的诱发因素之一,属于关节外撞击。这种类型正逐步被骨科医师所认识,正常情况下坐骨股骨间隙为股方肌走形,坐骨股骨间隙变窄会造成股方肌水肿、萎缩,同时也是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之一。目前涉及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文献较少,本文对目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为临床医师认识和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结节 小转子 坐骨股骨间隙 股方肌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MRI诊断 被引量:14
5
作者 向以四 魏中强 李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价值。方法:将临床及MRI共同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作为IFI组,并分析其MRI图像特点。另选取34名无临床症状患者作为对照。测量两组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利用独立样本... 目的:探讨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价值。方法:将临床及MRI共同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作为IFI组,并分析其MRI图像特点。另选取34名无临床症状患者作为对照。测量两组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IFS及QFS的差异,并用ROC确定IFS及QFS诊断界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的IFI患者的IFS和QFS的差异。结果:IFI组共计50名患者69例髋,其中50例表现为股方肌卡压伴水肿,9例表现为股方肌卡压伴部分撕裂,8例表现为单纯股方肌卡压和2例表现为单纯股方肌水肿。IFI患者的IFS和QFS分别为15.04±4.20mm和7.33±3.20m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1.76±4.92mm(t=-12.198,P<0.0001)及11.91±4.52mm(t=-12.058,P<0.0001)。IFS及QFS诊断界值分别是17mm和9mm,相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9%、70.2%、85.4%及0.928;97.1%,73.9%,84.7%及0.932。不同年龄组IFI患者的IFS及QFS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方肌出现形态和(或)信号异常为MRI诊断IFI可靠征象,参考IFS及QFS的诊断界值对IFI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 坐骨股骨间隙 股方肌间隙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测量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葛晓东 王光宪 张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FIS患者(IFI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MRI资料。于轴位脂肪抑制T2WI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于轴位T1WI测量坐骨角,于冠状位T... 目的探讨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FIS患者(IFI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MRI资料。于轴位脂肪抑制T2WI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于轴位T1WI测量坐骨角,于冠状位T2WI测量股骨颈干角,比较2组间的差异,分析IFS宽度与其他3个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IFIS的诊断效能。对IFIS组患者股方肌水肿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间IFS宽度的差异。结果 IFIS组患者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及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1.76±2.22)mm、(8.33±2.20)mm、(132.59±1.39)°和132.70(131.18,134.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诊断IFI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0、0.999、0.996和0.975(P均<0.001)。IFS宽度与QFS宽度呈正相关(r=0.743,P<0.001),与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273,P=0.022;r=-0.332,P=0.005)。IFIS组患者不同股方肌水肿、脂肪浸润分级间IFS宽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IS患者IFS、QFS均明显狭窄;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是IFIS常见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股方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间隙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分析:一项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钱蕾 王镱凝 +3 位作者 梁文杰 冯正宽 马冬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评价坐骨股骨间隙作为影像学诊断指标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维普期刊及万方资源等数据库,获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MRI影像学研究的中文文献,对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发表... 目的评价坐骨股骨间隙作为影像学诊断指标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维普期刊及万方资源等数据库,获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MRI影像学研究的中文文献,对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相关研究的方法,降低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分析最终保留的相关研究中坐骨股骨间隙值大小。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包括1027例健康髋,828例IFIS患髋,所纳入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I2=88.5%,P<0.001),进行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后,保留9篇研究,共352例健康髋,323例患髋,异质性检验I2=44.5%,P=0.072。9篇研究统计分析得到,IFIS患者的IFS均值为11.355 mm,标准误为0.503,95%可信区间为10.194~12.517mm,健康志愿者的IFS均值为23.373 mm,标准误为0.362,95%可信区间为22.539~24.207 mm。结论MRI影像学中IFS作为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指标,因研究方法不同,其值的大小存在差异,更加标准化的测试和诊断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股骨间隙 磁共振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因果关系鉴定1例
8
作者 刘青青 姚洪华 +1 位作者 赵丽萍 洪仕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34-437,共4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2018年12月中下旬,被鉴定人董某(女,30岁,未婚未育)参加职工运动会舞蹈比赛训练,每天进行1~2 h(总训练时长为1个月),其余时间正常上下班。2019年1月8日18:30许训练时首次感到腿部不适伴疼痛,尤其是在做双腿交叉后平地... 1案例1.1简要案情2018年12月中下旬,被鉴定人董某(女,30岁,未婚未育)参加职工运动会舞蹈比赛训练,每天进行1~2 h(总训练时长为1个月),其余时间正常上下班。2019年1月8日18:30许训练时首次感到腿部不适伴疼痛,尤其是在做双腿交叉后平地向后旋转(该动作腿部需同时出现内收、外旋)和最后定格造型(右腿半蹲,左腿向外伸,身体重心全部落在右大腿与髋关节处)时右侧髋关节及大腿外侧疼痛加剧(舞蹈动作在当事人提供的视频资料中可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同期处理髋关节内和关节外撞击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程军 范华全 +4 位作者 孙加伟 郑小龙 陈欣 杨柳 陈光兴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同期关节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例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的... 目的:探讨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同期关节镜下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1例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同期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相关问题进行经典的关节镜下治疗,包括盂唇修整缝合及骨性畸形成形;第二步行关节镜辅助下松解髂腰肌肌腱及小粗隆成形而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结果:术后6周开始负重行走,臀部疼痛完全消失,腹股沟区残余轻度疼痛,术后3个月腹股沟区疼痛消失。术后4个月时,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 hip score,Harris评分)由术前68分恢复至术后9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5分恢复至术后0分。结论:本例是仰卧牵引体位内镜下先处理关节内撞击,再行仰卧位经前路股骨小转子骨成形术,为存在多部位联合撞击的镜下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髋臼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