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和血清IL-6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谭永红 孟凌新 崔健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1-432,共2页
目的: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神经性疼痛模型的热敏变化及血清中IL-6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清IL-6在神经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250~30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大腿中部暴露坐骨神经并作结扎... 目的: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神经性疼痛模型的热敏变化及血清中IL-6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清IL-6在神经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250~30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大腿中部暴露坐骨神经并作结扎,取对侧大腿坐骨神经暴露作为模拟对照(B组).术后1,3,5,7,9,11,13,15 d测定大鼠(n=12)两侧后爪对热敏阈值的变化.于术后第15 d处死大鼠,取血清,ELISA法测定IL-6浓度.结果:大鼠双侧后爪(CCI和B)的收缩潜伏期在术后第3,5,7,9,11,13,15 d有显著差异;CCI组血清IL-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IL-6与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出现的神经源性疼痛过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 神经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大鼠神经病理学及背根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程瑞动 屠文展 +2 位作者 操芬 程博 蒋松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66-69,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 神经病理学 背根神经 P2X3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袁维秀 张宏 +1 位作者 李菁锦 吕国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CCI-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方法制作CCI模型,术后14d以von-Freyfilaments(vFFs)和冷水分别测定触痛和冷刺激...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CCI-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方法制作CCI模型,术后14d以von-Freyfilaments(vFFs)和冷水分别测定触痛和冷刺激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情况。结果CCI组脊髓背角WDR细胞的基础放电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对轻刷、vFFs刺激放电频率与假手术组比较分别增加276·2%、245·1%和144·5%(P<0·01);氯胺酮对CCI大鼠WDR细胞基础放电和轻刷、vFFs刺激诱发放电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是形成中枢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慢性坐骨神经损伤 大鼠 脊髓背角 异位放电 cci 脊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相应脊髓背角神经元K_(ATP)通道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焕兵 张登文 +2 位作者 夏辉 赵邦娥 王学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两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两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6只。在术前1 d、术后1、5、10、14 d分别测量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于第14天行灌注固定,取腰段脊髓切片后行KATP通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变化。结果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自术后第5天起出现明显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持续到术后14 d;而假手术组无明显痛觉过敏表现。术后14 d,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I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ATP通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的发生机制相关,KATP通道可能成为治疗这类疼痛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神经病理疼痛 ATP敏感钾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背角酪氨酸激酶B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思思 屠文展 +4 位作者 姜霞 陈温慈 胡奇妙 谷鹏鹏 蒋松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78-2881,I0009,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变化与脊髓背角酪氨酸激酶B(Trk B)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Trk B受体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于术后7 d开始电针"...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变化与脊髓背角酪氨酸激酶B(Trk B)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Trk B受体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于术后7 d开始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各组于术前及术后3、5、7、10、12、14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表达,术后14 d处死大鼠取L4~6脊髓段用免疫组化检测Trk B受体表达。结果:与假模组相比,CCI模型组痛阈明显降低,电针组MWT和TWL值相对于模型组有所提高(P<0.001),且术后14 d电针组较模型组L4~6脊髓背角中Trk B受体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Trk B受体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电针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脊髓中Trk B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 神经病理疼痛 TRK 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
6
作者 周树勤 王忱 郑镇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840-2842,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假手术组(Sham),8只大鼠;Ⅱ组,CCI组,8只大鼠;Ⅲ组,治疗组,32只大鼠再分为4个亚组,Ⅲa组(CCI+NS),Ⅲb组[CCI+AP50.1mg/(kg·d)]、Ⅷc组(CCI+AP50.2mg/kg)、Ⅲd组(CCI+AP50.5mg/kg),每个亚组8只大鼠。4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0d)及术后1、3、5、7、14、21d测量每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结果:CCI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第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与CCI组大鼠的MWT和TWL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腹腔注射AP5各个剂量的CCI组在术后5~21d的MWT和TWL明显增加,与给药前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注射AP5有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 慢性压迫损伤 机械痛敏 热痛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NaN/SNS2钠通道表达的变化
7
作者 魏薇 毕好生 李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 :观察电压门控钠通道NaN /SNS2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chronicconstric tioninjury ,CCI) 14天后的变化 ,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 PCR)半定量分析CCI后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mgli... 目的 :观察电压门控钠通道NaN /SNS2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chronicconstric tioninjury ,CCI) 14天后的变化 ,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 PCR)半定量分析CCI后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mglion ,DRG)钠通道NaN/SNS2转录物的变化 ,以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CI对急性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TTX R钠电流的影响。结果 :CCI术后 14天 ,感觉神经元特异性的TTX R钠通道转录物NaN/SNS2下调 ,与对照组相比 ,下降了大约 30 % ,TTX R钠电流密度明显减弱 ,但不影响其激活与稳态失活。其激活曲线的V1/2 分别为 - 2 6 .6 378mV、- 2 6 .6 30 6mV ,k为 6 .786 4mV、6 .732 3mV ;失活曲线的V1/2 分别为 -35 .5 84 4mV、- 37.2 188mV ,k为 8.2 792mV、8.4 6 47mV。结论 :钠通道NaN/SNS2与慢性神经痛后初级感觉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背根神经 NaN/SNS2 钠通道 RT-PCR 全细胞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CCI模型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姜海波 王军 +6 位作者 苏建华 房铭铭 杨楠 杨家伟 万芬 肖杭 唐金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98-1603,共6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延胡索乙素组(L组)。建立稳定的小鼠坐...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背根神经节Cav1.2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延胡索乙素组(L组)。建立稳定的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按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诱发和持续时间,又将L组分为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长程低剂量组。诱导期组于疼痛诱导期(0~5 d)、诱导维持期组于疼痛诱导期及维持期(0~5 d、14~19 d)腹腔给予延胡索乙素45mg·kg^(-1),每日1次;长程低剂量组从术后即刻开始腹腔给予延胡索乙素15 mg·kg^(-1),每日1次,给予19 d。监测小鼠行为学变化,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背根神经节中Cav1.2表达。结果脊髓背根神经节Cav1.2在C组表达水平最低,S组表达水平最高,在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及长程低剂量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C组比较,诱导期组、诱导维持期组高剂量以及长程低剂量组长程低剂量给予延胡索乙素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导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P<0.05,P<0.01)。高剂量延胡索乙素可以缓解诱导期、维持期的机械痛敏及维持期的热痛敏(P<0.05),低剂量延胡索乙素对诱导期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均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小鼠CCI模型疼痛的诱导期、诱导维持期应用高剂量以及长程应用低剂量延胡索乙素可明显缓解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可能机制之一是延胡索乙素通过上调脊髓背根经节Cav1.2亚基的表达来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 Cav1.2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神经病理疼痛 背根神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参与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光玲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53-659,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以及拮抗触液核NGF对CCI大鼠痛行为学和触液核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CB-HRP逆行示踪触液核,...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以及拮抗触液核NGF对CCI大鼠痛行为学和触液核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CB-HRP逆行示踪触液核,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观察正常大鼠是否表达NGF和p-ERK。第一步: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300 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sham组,CCI 1、3、7、14天组。术前1天、术后1天、3天、7天、14天测定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后处死并取触液核进行Western Blot观察NGF和p-ERK的表达变化情况。第二步: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CCI+NGF抗体组、CCI+PBS组、CCI+对照抗体组、sham+NGF抗体组、sham+PBS组、sham+对照抗体组。CCI大鼠术后第6天在立体定位仪下侧脑室分别注射NGF抗体、PBS及对照抗体,测定MWT和TWL后处死并取触液核进行Western Blot观察p-ERK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触液核表达NGF和p-ERK,CCI组大鼠的MWT和TWL明显低于sham组,侧脑室注射NGF抗体后CCI+NGF抗体组大鼠的痛阈较CCI+PBS组和CCI+对照抗体组明显提高,并且其p-ERK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结论: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侧脑室注射NGF抗体可能通过拮抗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神经生长因子 ERK 神经病理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制备和效果比较 被引量:43
10
作者 金小高 罗爱林 张广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CCI组(n=4)、SNL组(n=4)和SNI组(n=7)分别于左后肢制作CCI、SNL、SNI疼痛模型.术前3 d至术后11 d隔日使用机械和热辐射刺激测定术侧后趾,比较它们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差异.结果CCI、SNL、SNI疼痛模型50%缩爪阈值于手术7 d后趋于平稳,各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 d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3土1.49)、(2.55±0.47)、(1.52±0.58)和(0.79±0.36)g,大小依次为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NL组和SN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CI组、SNL组、SNI组对热辐射刺激所产生的抬腿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NI疼痛模型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效果优于SNL、CCI模型,并仅对机械刺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病理疼痛 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 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NO产量和NOS、AchE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张成明 于金玲 +2 位作者 赵恒珂 任占杰 张增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41-1743,共3页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脊髓一氧化氮(NO)产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术后第4天开始用药,每日1次,连续7d。B组不实施任何手术... 目的:观察鞘内泵入布托啡诺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脊髓一氧化氮(NO)产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术后第4天开始用药,每日1次,连续7d。B组不实施任何手术,但实施同种基础麻醉;C组CCI及鞘内置管后鞘内泵入生理盐水10μL/d;TS组CCI及鞘内置管后鞘内泵入布托啡诺12μg/d;TB组CCI及鞘内置管后鞘内泵入布托啡诺24μg/d。1周后断头处死测NO产量、NOS和AchE活性。结果:C、TS、TB3组脊髓NO产量、NOS活性均明显高于B组(P<0.05),但TS、TB两组脊髓NO产量、NOS活性均明显低于C组(P<0.05),TS、TB两组间脊髓NO产量、NOS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B、TS、TB3组脊髓AchE活性均明显低于C组(P<0.05),B、TS,TB3组间脊髓AchE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鞘内泵入布托啡诺能够抑制CCI大鼠脊髓NO产量和NOS、AchE活性升高,是其脊髓水平抗伤害性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慢性挤压损伤 神经病理痛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非伤害性刺激后CCI大鼠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 观察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CCI)大鼠触摸刺激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以研究吗啡 (2mg/kg)腹腔注射后对非伤害性刺激后脊髓后角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痛觉调控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 目的 观察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CCI)大鼠触摸刺激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 ,以研究吗啡 (2mg/kg)腹腔注射后对非伤害性刺激后脊髓后角c 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脊髓痛觉调控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吗啡组 ,分别于术前 2d、术后 4、7、14d给予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测试。大鼠处死前 3h给于非伤害性触摸刺激 ,处死后取脊髓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 fos表达。结果 CCI组和吗啡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 4d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痛觉过敏 ,以术后 14d为甚 ,触摸刺激导致的脊髓c fos的表达明显增加 ,主要集中分布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层的中间内侧部 ,Ⅴ~Ⅹ层也有一定程度增多。 2mg/kg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阻断慢性缩神经损伤大鼠痛觉过敏。吗啡组与CCI组相比c fos的表达无明显减少 ,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2mg/kg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非伤害性刺激诱发痛觉过敏以及脊髓背角c fos的表达 ,可能与吗啡用药途径和用量过小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伤害刺激 cci 大鼠 脊髓 C-FOS 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I模型中大鼠后足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值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晓丹 胡远艳 +3 位作者 于树润 丁青 罗素兰 长孙东亭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4期474-477,共4页
为获得测定大鼠CCI机械痛阈的最佳位置,笔者选取符合条件的SD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测定其足底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并比较其效果。结果为大鼠CCI手术前,1,2,3号位置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手术后... 为获得测定大鼠CCI机械痛阈的最佳位置,笔者选取符合条件的SD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测定其足底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并比较其效果。结果为大鼠CCI手术前,1,2,3号位置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手术后,对于手术侧后肢,1,2号位置与3号位置进行比较显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1号位置与2号位置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未手术侧后肢,1,3号位置与2号位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号位置与3号位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2号位置为CCI模型机械痛阈测定的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神经损伤(cci) 大鼠后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