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柏彤 张薇 +1 位作者 蒋一璐 蔡定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7-481,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以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异常疼痛等,发病多样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是研究...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以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异常疼痛等,发病多样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是研究NPP的经典模型。目前,制备CCI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固定且经典,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本文通过将CCI动物模型选择与制备方法的文献结合笔者的实际操作,探讨实验性CCI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方法,以期对研究CCI动物模型的制备与选择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动物模型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脉冲射频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及其镇痛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江仁 冯智英 +2 位作者 李平 李红 李双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卡压对大鼠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郑杰 杨米雄 +1 位作者 裴君 何晓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 探讨慢性卡压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Mackinnon设计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 ,选用SD雄性大鼠制造慢性卡压模型 32只 ,作为卡压组 ;同样手术方法但硅胶管不卡压而取出者 16只 ,作为空白对照组 ;另... 目的 探讨慢性卡压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Mackinnon设计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 ,选用SD雄性大鼠制造慢性卡压模型 32只 ,作为卡压组 ;同样手术方法但硅胶管不卡压而取出者 16只 ,作为空白对照组 ;另选 8只不手术 ,作为正常组。空白组和卡压组每周测一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 ;空白对照组在造模后 2、4周 ;卡压组在造模后 2、4、6、8周 ;正常组在第 2周分别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并取坐骨神经 (卡压组取卡压段神经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第 4周空白对照组的SFI、MNCV已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卡压组和空白对照组及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组织学观察 :神经卡压后髓鞘先受累 ,首先表现为形态改变 ,之后厚薄变化 ,最后轴索受累 ,第 4周时出现脱髓鞘改变。结论 Mackinnon设计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中存在着牵拉因素对神经的损伤 ;神经慢性卡压的组织学变化规律为髓鞘先受累 ,首先表现为形态改变 ,之后厚薄变化 ,最后轴索受累 ,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卡压 大鼠 坐骨神经 神经损伤 组织形态学 医学实验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的实验性痛定量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盼 徐晓丽 +4 位作者 黄蓉 王晓琳 邓晨 雷战军 李学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对大鼠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疼痛行为进行定量检测,探索周围神经电损伤后出现的感觉功能障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电损伤65 V、75 V、100 V、125 V、150 V和坐骨神经慢性压榨(CCI)组,共7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 目的:对大鼠坐骨神经电损伤后疼痛行为进行定量检测,探索周围神经电损伤后出现的感觉功能障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电损伤65 V、75 V、100 V、125 V、150 V和坐骨神经慢性压榨(CCI)组,共7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周对大鼠后足进行热痛敏和机械痛敏定量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65 V和75 V组表现出明显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减小,125 V组1周时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减小,而2周和4周时则明显增大。150 V组1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无明显变化,2周和4周时明显增大。100 V、125 V和150 V均表现为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CCI组不论机械还是热刺激,其缩足反射阈值均减小。结论:坐骨神经电损伤可引起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改变,其中较低电压损伤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减小,而较高电压组大鼠机械刺激阈值和热刺激阈值反而增高,说明较高电压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完全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电损伤 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茹靖涛 曹靖 +2 位作者 王振全 徐玉英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 目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疼痛模型,为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CCI组与假手术组。CCI组大鼠(n=15)以6.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组大鼠(n=15)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2组各取10只分别于术后第3天测量左、右爪热痛阈,隔天测1次,测至第6周末。第3周末2组各取剩余的5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CCI术后第7天结扎侧热痛觉过敏出现,持续到第33天,第35天后消失。不同时间点CCI组和假手术组左右侧热痛阈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724,P=0.001;F组间=237.012,P<0.001)。CCI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NR2B蛋白阳性区积分光密度为(26224.32±2182.00),明显高于CCI假手术组(16572.52±2013.67)(t=8.652,P=0.005)。结论: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疼痛模型 热痛域 NR2B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刺、浅刺承扶穴对坐骨神经卡压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与神经形态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丽莎 马铁明 +3 位作者 王淑娟 苏妆 刘玉丽 于本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116,I0027,共6页
目的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形态学角度探讨在相同时间内,不同针刺深度刺承扶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M)... 目的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形态学角度探讨在相同时间内,不同针刺深度刺承扶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M),浅刺承扶组(T1组)、深刺承扶组(T2组),每组各12只。M组、T1组、T2组建立慢性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于造模后的第28天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T2组与T1组、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深刺承扶穴组在神经修复及再生方面,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提示,M组、C组比较,MNCV值降低,表明大鼠慢性卡压模型对神经电传导产生了影响,T1组、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组与T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推测承扶穴深刺方法具有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小动物超生检测,模型组与针刺组在治疗第14天,硅胶管卡压位置的近、远端都出现水肿现象,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微结构观察发现,M组、T2组都有瓦勒变性(WD)形成。结论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传导检测的方法,来观测不同深度针刺承扶穴,对大鼠神经损害及恢复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深刺在改善神经功能指数改善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但是从神经微观形态方面证据不足,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承扶穴 坐骨神经损伤 慢性神经卡压模型 SFI MN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骋 李翠贤 +1 位作者 易建良 闫丽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5-557,共3页
目的比较肠线、丝线、PE套管3种材料制备的CCI模型的造模效果。方法用肠线、丝线4道轻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或用PE90套管造成大鼠坐骨神经干慢性压迫性损伤,测定伤足底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评定模型的效果。结果3种材料造模后d9和d15测定热... 目的比较肠线、丝线、PE套管3种材料制备的CCI模型的造模效果。方法用肠线、丝线4道轻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或用PE90套管造成大鼠坐骨神经干慢性压迫性损伤,测定伤足底热痛阈和机械痛阈评定模型的效果。结果3种材料造模后d9和d15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比造模前均下降,其中肠线CCI模型对热痛阈的影响强于丝线或PE管CCI模型(d9,P<0·05;d15,P<0·01)。3种材料制备的CCI模型间机械痛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种材料均可造成满意的CCI模型,但肠线造模的效果优于丝线和PE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CI) 铬制羊肠线 丝线 PE90套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制备和效果比较 被引量:43
8
作者 金小高 罗爱林 张广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CCI组(n=4)、SNL组(n=4)和SNI组(n=7)分别于左后肢制作CCI、SNL、SNI疼痛模型.术前3 d至术后11 d隔日使用机械和热辐射刺激测定术侧后趾,比较它们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差异.结果CCI、SNL、SNI疼痛模型50%缩爪阈值于手术7 d后趋于平稳,各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 d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3土1.49)、(2.55±0.47)、(1.52±0.58)和(0.79±0.36)g,大小依次为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NL组和SN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CI组、SNL组、SNI组对热辐射刺激所产生的抬腿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NI疼痛模型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效果优于SNL、CCI模型,并仅对机械刺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 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神经病理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高云 梁尚栋 +2 位作者 穆松牛 刘征宇 姜建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射液,Ⅳ组为CCI手术组。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91、1、14 d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CCI大鼠神经病理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术后14 d,Ⅳ组和I、Ⅱ、Ⅲ组相比较,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I、Ⅱ、Ⅲ组之间相比,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CCI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痛行为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慢性压榨 川芎嗪 神经病理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隔核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Chang PC 江颖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6-96,共1页
最近人体试验发现,伏隔核(NA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慢性痛动物模型,探索NAc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的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部分损伤(SNI)模型;(2)检... 最近人体试验发现,伏隔核(NA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慢性痛动物模型,探索NAc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的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部分损伤(SNI)模型;(2)检测时间点:SNI术前2 d、术后5 d和术后28 d;(3)评价指标:触诱发痛、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功能连接、NAc受体基因表达(DR1a、DR2、KOR、CB1、MORl和5-HT1a);(4)NAc核团埋管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 慢性痛动物模型 伏隔核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大鼠坐骨神经 人体试验 基因表达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洪彦 王波 +3 位作者 王艳姝 田亚萍 虞雪融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可通过抑制TRPV1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13
12
作者 华璐 郭杨 +4 位作者 马丽 傅佳 邱玲 赵姣妹 欧册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给予PGB或瞬时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蛋白受体(the transient...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给予PGB或瞬时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蛋白受体(th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的抑制剂辣椒平(capsazepine,CPZ)或TRPV1的激动剂辣椒素(capsaicine,CP)以观察PGB的镇痛效果。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与疼痛正相关的TRPV1蛋白在CCI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结果PGB和TRPV1的抑制剂CPZ都能有效地提高CCI大鼠模型的痛阈(P<0.05),CPZ+PGB和CPZ的镇痛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均显示PGB可减低CCI模型大鼠脊髓中TRPV1蛋白的表达。同时给予PGB和TRPV1激动剂CP干预CCI大鼠后,CCI+PGB+CP组痛阈低于CCI+PGB组(P<0.05),且与C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B可通过抑制TRPV1蛋白的表达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瞬时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蛋白受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 辣椒平 辣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酚CB1受体拮抗剂对疼痛和神经脱髓鞘病变的作用
13
作者 史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受体拮抗剂 神经脱髓鞘病变 大麻酚 疼痛 治疗过程 特异性受体 化学调节 模型大鼠 坐骨神经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