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预注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可选择性抑制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后角深层c-fos表达
1
作者 李平 薛富善 +3 位作者 孙海燕 何农 李成文 刘鲲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I0001-I0001,共1页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坐骨神经刺激 脊髓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预先应用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可选择性抑制坐骨神经电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后角深层c-fos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平 薛富善 +5 位作者 何农 孙海燕 许亚超 刘毅 杨泉涌 李成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大鼠脊髓后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雌性SD大鼠24只,将其随机平均分为4组。半数动物实施假手术,术前15 min向鞘内分别注射10μl生... 目的: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大鼠脊髓后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雌性SD大鼠24只,将其随机平均分为4组。半数动物实施假手术,术前15 min向鞘内分别注射10μl生理盐水(A组)或L-NAME 250μg(B组);另一半动物实施坐骨神经电刺激1 h,术前15 min向鞘内分别注射10μl生理盐水(C组)或L-NAME 250μg(D组)。分别在鞘内给药前(T0)和术后4 h(T1)、12 h(T2)和24h(T3)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时间(TFL);术后24 h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脊髓后角内FLI神经元的数目。另取4只大鼠处死作为脊髓免疫组化检查的对照。结果:在坐骨神经电刺激后12 h和24 h,C组大鼠的TFL分别较术前缩短45%和39%;而在D组,这种降低已不再显著。与A、B两组的绝大多数FLI神经元是集中在脊髓后角浅层的情况不同,C组大鼠在脊髓后角深层亦出现了大量FLI神经元,大约占脊髓后角FLI神经元总数的33%;与C组相比,虽然D组脊髓后角浅层和固有层的FLI神经元数目降低不显著,但是其脊髓后角深层的FLI神经元数目却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结论:鞘内预先应用L-NAME可选择性抑制坐骨神经电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后角深层c-fos的表达,减弱或阻断机体热痛阈的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坐骨神经刺激 脊髓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BDNF-TrkB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徐青亲 殷其勇 +4 位作者 宋娟 陈适 胡子木 李伦兰 陈和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14-1521,共8页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改良Allen′s法构建不完全性胸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坐骨神经电刺激组,每组15只。电刺激参数为脉宽1 ...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改良Allen′s法构建不完全性胸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坐骨神经电刺激组,每组15只。电刺激参数为脉宽1 ms,频率100 Hz,20 min/次,1次/d,持续21 d。采用BBB评分评估运动功能;电生理检测动作电位传导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及股二头肌病理改变并分析股二头肌肌纤维平均截面积百分比;通过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B(TrkB)阳性细胞数、相对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21 d时,①电刺激组BBB评分和动作电位平均振幅高于脊髓损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电刺激组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比脊髓损伤组明显改善,股二头肌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比脊髓损伤组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电刺激组BDNF和TrkB阳性细胞数多于脊髓损伤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电刺激组BDNF和TrkB相对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高于脊髓损伤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坐骨神经电刺激可以减轻脊髓组织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延缓损伤平面以下肌肉萎缩,其机制可能与BDNF-TrkB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刺激 脊髓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麻痹症瘫痪误认为注射性瘫痪一例
4
作者 庄晓荣 李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3-94,共2页
小儿麻痹症(简称儿麻)在麻痹期出现瘫痪。注射性瘫痪是指由于注射部位错误直接损伤坐骨神经或是注射药剂对坐骨神经刺激所造成的瘫痪,晚期注射性瘫痪与儿麻瘫痪后遗症均可表现下肢萎缩畸形,如果注射性瘫痪前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 小儿麻痹症(简称儿麻)在麻痹期出现瘫痪。注射性瘫痪是指由于注射部位错误直接损伤坐骨神经或是注射药剂对坐骨神经刺激所造成的瘫痪,晚期注射性瘫痪与儿麻瘫痪后遗症均可表现下肢萎缩畸形,如果注射性瘫痪前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则与儿麻瘫痪的前驱期症状相同,所以二者有时不易区分,引起纠纷要求法医鉴定,鉴别要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性瘫痪 小儿麻痹症 误认 坐骨神经刺激 损伤坐骨神经 前驱期症状 注射部位 下肢萎缩 感染症状 上呼吸道 法医鉴定 鉴别要点 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