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
作者 丁道奎 袁宇航 +1 位作者 李延安 杨合英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和Ⅲ期组(n=37),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收集分析一般临床资料,qRT-PCR检测miR-141-3p、miR-223-3p的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Ⅱ期组相比,Ⅲ期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均呈负相关(r=-0.489、-0.496,P<0.05);患儿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影响患儿病情程度的保护因素(P<0.05);miR-141-3p、miR-223-3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情程度的AUC分别为0.806、0.783、0.885,联合诊断显著优于miR-141-3p(Z=2.050,P=0.040)、miR-223-3p(Z=2.184,P=0.029)单独诊断。结论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中,血清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与病情具有密切联系,对病情程度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微小核糖核酸-223-3p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病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
作者 游森保 杨秋萍 +1 位作者 蔡尧 李思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1月8日。纳入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不限制出生体重),试验组采用口咽初乳、初乳涂抹或初乳滴注,对照组采用等量无菌水、生理盐水进行相同操作或常规护理,结局指标包含NEC的中英文RCT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1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结局指标NEC(Ⅱ期或以上)发生率。结果27篇RCT(英文18篇,中文9篇)共纳入2950例早产儿,干预组1462例,对照组1488例。口咽初乳的剂量以0.2 mL为主(89%),间隔时间以2~4 h为主(85%),持续时间以3~7 d为主(70%)。Meta分析显示,干预组NECⅡ期或以上的发生率(65/1462)与对照组(147/1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32~0.61,P<0.01),漏斗图分析显示文献发表偏倚不明显。次要结局指标:口咽初乳可降低新生儿败血症(OR=0.55,95%CI:0.42~0.72)、喂养不耐受(OR=0.46,95%CI:0.27~0.78)、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0.51,95%CI:0.29~0.92)发生率,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50(-4.08~-0.91)d]、住院时间[-4.43(-6.32~-2.54)d]、抗生素使用时间[-2.56(-4.12~-1.01)d]。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以及脑室内出血(IVH)、慢性肺病(CL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咽初乳可以降低早产儿NEC、新生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VAP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初乳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败血症 早产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外周血MDSCs数量变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基于GEO数据库
3
作者 乐慧娟 吴瑾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计算MDSCs在NEC各期患儿外周血中的数量和比例;提取MDSCs亚群,分析各期NEC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通路;进一步比较MDSCs抑制功能、凋亡和趋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NEC严重程度加重,相应的MDSCs细胞数量和比例逐渐降低。与Ⅱ期NEC患者相比,Ⅲ期NEC患者MDSCs中与白细胞激活正向调控、细胞运动负向调控等通路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Ⅱ期和Ⅲ期NEC患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和凋亡通路活化情况无明显差异,但Ⅲ期NEC患者MDSCs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CR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NEC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与NEC严重程度负相关,Ⅲ期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其趋化因子受体CXCR1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髓源性抑制细胞 CXCR1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酚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的肠道保护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冯海艳 张越 +7 位作者 许毛 谭凯琦 王艺 陈卓琳 陈雨霏 陈绍轩 赵旸 刘翠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8-1735,共8页
目的厚朴酚(magnolol,MG)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大鼠的肠道保护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模型组(NEC组)、治疗组(MG组),7日龄大鼠采取缺氧、冷刺激、高渗配方奶和LPS灌胃,连续4 d... 目的厚朴酚(magnolol,MG)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大鼠的肠道保护及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模型组(NEC组)、治疗组(MG组),7日龄大鼠采取缺氧、冷刺激、高渗配方奶和LPS灌胃,连续4 d,诱导NEC模型,MG(20 mg·kg^(-1))治疗5 d后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损伤,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回肠末端的IL-1β、TNF-α、NLRP3、ASC、caspase-1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取结肠内容物行16S rDNA测序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结果MG改善NEC新生大鼠的体质量和肠道损伤;下调肠道IL-1β、TNF-α、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上调Claudin、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16S rDNA示MG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门水平上,MG增加NEC模型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变形菌门丰度。属水平,MG治疗增加乳杆菌、未分类_毛杆菌科、拟杆菌属的丰度,降低了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啮齿杆菌、梭杆菌的丰度。结论MG可保护NEC大鼠肠道,其可能通过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等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厚朴酚 肠道 菌群 16S rDNA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思捷 钟晓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0,共6页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败血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彬 张晨 +4 位作者 秦璠玥 张萌 马徜徉 薛倩茹 徐发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ASL)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7例NEC早产儿,按胎龄(±3 d)、出生体重(±300 g)1∶... 目的: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ASL)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7例NEC早产儿,按胎龄(±3 d)、出生体重(±300 g)1∶1匹配同期未患NEC的早产儿作为对照;所有早产儿均于纠正胎龄35~40周完善头颅常规MRI及ASL检查,获取脑血流值。应用线性回归分析NEC对不同脑功能区脑血流值的影响。2组患儿均于矫正胎龄40~44周时进行NBNA评分。结果:控制混杂因素后,NEC可升高早产儿右侧额叶、双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基底神经节及双侧丘脑的脑血流值[β′(95%CI)分别为0.281(0.267~6.117)、0.234(0.055~4.088)(左侧)、0.318(0.601~5.736)(右侧)、0.272(0.234~8.523)、0.386(1.702~8.032)(左侧)、0.377(1.690~8.755)(右侧)、0.389(2.297~10.890)(左侧)、0.318(0.919~8.884)(右侧),P<0.05]。纠正胎龄40~44周,NEC组和对照组NBNA评分分别为36(34,37)、37(35,3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结论:早产儿发生NEC后脑血流值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 脑血流值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雪芬 杨婷 +5 位作者 高红霞 周瑞 何瑞臻 张宁 赵娜娜 丁晓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NeoNEEDS)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将患儿分为NEC组(15例)与非NEC组(140例),采用NeoNE...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NeoNEEDS)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将患儿分为NEC组(15例)与非NEC组(140例),采用NeoNEEDS及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MNEWS)进行评分。结果:NeoNEEDS与MN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和0.82,NeoNEEDS为3.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75,其灵敏度为93.30%,特异度为81.40%,阳性预测值为35.02%,阴性预测值为99.12%;NEC组患儿NeoNEEDS得分高于非NEC组(P<0.05)。结论:NeoNEEDS可用于对早产儿发生NEC的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早期预警评分 早产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诱导因子-2激活芳香烃受体缓解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灵君 芦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7-1394,共8页
目的探讨自诱导因子-2(autoinducer-2,AI-2)缓解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NEC)模型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7 d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n=12):对照组(Control组,由母鼠喂养)、NEC组(采用配方奶+脂多糖... 目的探讨自诱导因子-2(autoinducer-2,AI-2)缓解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NEC)模型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7 d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n=12):对照组(Control组,由母鼠喂养)、NEC组(采用配方奶+脂多糖灌胃、缺氧和冷应激的方法诱导新生鼠NEC模型)及NEC+AI-2组(建模的配方奶中添加AI-2溶液)。记录造模期间各组小鼠体质量及存活率。建模3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末端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RT-qPCR检测肠组织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AHR、CYP1A1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中TNF-α、IL-6、IL-2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EC组相比,NEC+AI-2组新生鼠存活率增加(91.7%vs 66.7%,P<0.05);肠道病理损伤评分降低(1.33±0.21 vs 2.67±0.33,P<0.05);肠组织中AHR、CYP1A1在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抑炎因子IL-22表达水平增加(均P<0.05)。肠道AHR表达及活化与肠道病理损伤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AI-2可通过激活肠道中AHR调节炎症反应缓解NEC新生鼠的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自诱导因子-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特征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后转归
9
作者 姜杰 王训 +2 位作者 周昕 陈俊 刘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2-776,共5页
目的 观察利用超声特征(肠系膜增厚、肠内容物高回声、腹壁水肿及肠壁结构不清)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379例婴儿NEC,根据保守治疗后转归将其分为A组(n=168,转归良好)及B组(n=211,转... 目的 观察利用超声特征(肠系膜增厚、肠内容物高回声、腹壁水肿及肠壁结构不清)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379例婴儿NEC,根据保守治疗后转归将其分为A组(n=168,转归良好)及B组(n=211,转归不良)。对比组间超声特征,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不良的超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种NEC超声特征在B组均较A组更为多见(P均<0.001)。A组NEC可见3~4种超声特征者占比低于B组[20.83%(35/168) vs. 61.14%(129/211),χ^(2)=3.766,P<0.005]。肠系膜增厚(OR=4.987)、肠内容物高回声(OR=4.176)、腹壁水肿(OR=5.165)及肠壁结构不清(OR=5.021)均为婴儿NEC保守治疗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 超声特征可用于预测婴儿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超声检查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10
作者 刘克勤 郭锦锦 +2 位作者 阿迪拉·阿不都萨拉木 杨继鑫 苏艳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医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 目的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医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中的NEC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20日。采用Microsoft Excel和VOS viewer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从纳入文献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国家分布、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NEC相关文献12078篇,其中英文文献11018篇,中文文献1060篇;美国发文量最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Pediatric Research分别是国内外NEC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中文文献中出现20次以上的关键词被聚类为3个簇:"NEC"、"危险因素"、"诊断与治疗";国外文献中出现435次以上的关键词被聚类为4个簇:"NEC"、"诊断"、"新生儿结局和治疗"。被引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国内外研究主要聚焦在"实验室指标在NEC的临床分析"、"NEC病因研究"以及"NEC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研究"。结论NEC研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是临床难点及研究热点,我国学者应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文献计量学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胞胎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
11
作者 种庆奇 王志茹 +4 位作者 吕志宝 徐伟珏 刘江斌 张洪斌 盛庆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412,共8页
目的分析多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征,探讨多胞胎对NEC患儿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7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早产儿NEC患者234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多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征,探讨多胞胎对NEC患儿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7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早产儿NEC患者2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9例为多胞胎早产儿NEC病例,155例为单胎早产儿NEC病例。按出生胎儿数量,分为单胎组(A组,n=155)、多胞胎组(B组,n=79)。按顺产的双胞胎出生先后顺序,分为双胎之大组(C组,n=9)与双胎之小组(D组,n=4)。按双胞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大的为双胎之重组(E组,n=20),出生体质量小的为双胎之轻组(F组,n=45)。按双胞胎发育一致性,分为发育一致组(concordant twin,CT,G组,n=42)和发育不一致组(discordant twin,DT,H组,n=26),在发育不一致组中NEC患儿与同胞比较,出生体质量大的为DT之重组(I组,n=5),出生体质量小的为DT之轻组(J组,n=21)。分别比较各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出生体质量、胎龄、生产方式等)、临床资料(NEC发生时间、出现症状前实验室检查、Bell分期等)、治疗情况(手术比例、有无肠穿孔、病变范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多胞胎NEC早产儿共79例,其中双胞胎75例,三胞胎4例。75例双胞胎NEC早产儿平均胎龄31.60周,出生体质量1476.51g,Bell分期Ⅰ、Ⅱ、Ⅲ期分别为35例、21例和19例,需要手术治疗18例(18/79,24%)。与A组相比,B组出生体质量较低[(1618.77±481.30)g比(1479.34±376.88)g,P=0.016],剖宫产率[84/155(54.2%)比65/79(82.3%),P<0.001]和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比例[11/155(7.1%)比21/79(26.6%),P<0.001]较高,但两组患儿在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NEC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相比,F组出生体质量较低[(1677.65±458.23)g比(1382.89±300.81)g,P=0.019],出现症状前48 h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低[(12.31±4.22)×10^(9)/L比(9.13±4.01)×10^(9)/L,P=0.023],全肠道型所占比例较高[5/11(45.4%)比0/7(0.0%),P=0.002],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多[11/11(100%)比3/7(42.9%),P=0.011]。但两组患儿在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相比,J组患儿胎龄较大[(30.95±2.44)周比(32.71±2.30)周,P=0.027],剖宫产比例较高[30/42(71.4%)比20/21(95.2%),P=0.045]。结论多胞胎NEC患儿出生体质量较低,但手术比例、病变累及范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未明显增加,Bell分期无明显改变。低出生体质量双胞胎NEC患儿的肠管病变程度加重,术后并发症增加。出生顺序和发育不一致对双胞胎NEC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比例、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胞胎 双胞胎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12
作者 曹旭清 潘晓雪 沈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保守治疗后因肠狭窄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比较NEC单发与多发肠狭窄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收... 目的总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保守治疗后因肠狭窄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比较NEC单发与多发肠狭窄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发生肠狭窄且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基本信息、NEC发病情况、肠狭窄术前检查、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NEC保守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与肠狭窄发生之间的关系、手术预后以及诊治经验。将肠狭窄患儿分为单发狭窄组和多发狭窄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67例行NEC保守治疗后出现肠狭窄的患儿中,术前经肛门造影阳性率为83.9%(47/56)。60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7例行肠造瘘术。中位手术时间为发生NEC后第39天,中位手术时体重为2.53 kg。术中证实单发肠狭窄34例(34/67,50.7%),多发肠狭窄33例(33/67,49.3%)。共123处狭窄,除1处狭窄横跨小肠和结肠(自末端回肠至乙状结肠)以外,小肠狭窄65处[以末端回肠为主(37处)],结肠狭窄57处[以升结肠为主(27处)]。2例术后放弃治疗,2例一期吻合患儿因病情加重改行肠造瘘术,其中1例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关闭造瘘。6例出院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肠管脱垂2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其余61例均恢复良好。手术治疗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长期存活率为95.5%(64/67)。多发狭窄组切除肠管长度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发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C保守治疗后肠狭窄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多发狭窄比例较高;且狭窄好发于末端回肠和结肠,术前下消化道造影阳性率较高。术中应仔细探查、彻底切除狭窄段;多发狭窄通常不影响术后恢复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保守治疗 肠狭窄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朱乐道 陈杨 +1 位作者 周令 任锋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97-1200,共4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胃肠疾病中严重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但NEC的发病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近年来,外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细胞疗法,其治疗NEC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胃肠疾病中严重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方法,但NEC的发病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近年来,外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细胞疗法,其治疗NEC的潜能正逐渐被挖掘出来。本文阐述外泌体的特征以及外泌体治疗NE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NEC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外泌体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erre Robin序列征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病例报告
14
作者 徐贤芝 张慧文 陆巍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8,共3页
1病例资料例1,女,14 d,胎龄38+1周,顺产,因“发现下颌后缩、呼吸困难14 d”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患儿出生后发现下颌后缩短小,上颚有裂隙,喂养困难,当地医院新生儿科诊断支气管肺炎,接受无创辅助通气和抗感染治疗(头孢唑... 1病例资料例1,女,14 d,胎龄38+1周,顺产,因“发现下颌后缩、呼吸困难14 d”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患儿出生后发现下颌后缩短小,上颚有裂隙,喂养困难,当地医院新生儿科诊断支气管肺炎,接受无创辅助通气和抗感染治疗(头孢唑肟钠0.05 g·kg^(-1),q8h),考虑为Pierre Robin序列征(PRS),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我院。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反应一般,皮下脂肪菲薄,下颌发育小、后缩,呈鸟嘴状,上颚部及悬雍垂裂开,舌系带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属儿童医院 下颌后缩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头孢唑肟钠 新生儿科 舌系带 支气管肺炎 悬雍垂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蛋白前体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实验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探究
15
作者 邱友军 邓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10日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C57小鼠分为WT+Control组和WT+NEC组;将60只10日龄C57B/...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10日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C57小鼠分为WT+Control组和WT+NEC组;将60只10日龄C57B/L背景的PGRN基因敲除鼠(PGRN^(-/-))分为PGRN^(-/-)+Control组和PGRN^(-/-)+NEC组。QPCR和ELISA检测小鼠肠道PGRN 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记录小鼠体质量改变,HE染色检测小鼠肠组织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ELISA检测小鼠肠道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转录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的水平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肠道的巨噬细胞浸润改变。结果:WT+NEC组小鼠肠组织中PGR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WT+Control组小鼠明显提高(P<0.05)。与WT+Control组相比,WT+NEC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升高,PGRN^(-/-)+NEC组小鼠肠道病理损伤评分较WT+NEC组更高(P<0.05)。相比较WT+Control组,WT+NEC组小鼠肠组织促炎因子CCL2,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TGF-β1水平降低;PGRN^(-/-)+NEC组小鼠肠组织较WT+NEC组有更高的CCL2,TNF-α水平,更低的TGF-β1水平(P<0.05)。与WT+Control组相比,WT+NEC组小鼠肠黏膜固有层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PGRN^(-/-)+NEC组小鼠肠组织中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较WT+NEC组更多(P<0.05)。结论:PGRN在NEC小鼠肠组织中高表达,PGRN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NEC肠道损伤,其作用可能与PGRN缺失促进肠道巨噬细胞浸润,加剧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颗粒蛋白前体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16
作者 唐毅 计晓娟 +3 位作者 杨春江 李奇林 陈镜宇 刘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65例NEC患儿超声图像特征,并与X线平片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65例NEC患儿中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65例NEC患儿超声图像特征,并与X线平片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65例NEC患儿中80.0%(52/65)的患儿声像图表现为多发肠壁增厚,增厚部位以小肠为主,小肠壁厚度均﹥3 mm,并可伴腹腔积液征象;41例可见肠壁积气,其中49.2%(32/65)于肠壁黏膜下可见点状或颗粒状气体回声,13.8%(9/65)浆膜下可见线状或短条状样高回声;23.1%的患儿(15/65)可见门静脉积气,超声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内呈现气泡样或串珠样高回声光点,和(或)肝实质内门静脉分支内高回声光斑或条片状高回声区。US对肠壁积气检出的阳性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 US在NEC早期诊断及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改进与比较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金纯 韦红 +1 位作者 贾盛华 魏小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在国内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现状基础上提出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造模的新方法(B组),并与国内外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出生当日SD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国内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建立现状基础上提出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造模的新方法(B组),并与国内外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出生当日SD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造模方式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A组大鼠采取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B组大鼠为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C组大鼠仅接受缺氧复氧冷刺激,D组大鼠仅接受LPS灌胃,E组为人工喂养组,F为正常对照组。每日定时称量体重,实验结束取肠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肠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Nandle评分法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过程中,各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活动减少,倦怠,进而可见腹胀及大便颜色性状发生改变。实验结束A、B、E组体重下降,C、D、F组体重上升,各组与F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体重改变F组>D组>C组>E组>A组>B组。各组病理评分分别为A:3.0±0.53、B:3.63±0.52、C:1.75±0.71、D:1.75±0.46、E:2.38±0.52、F:0.5±0.53,各组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差异(P<0.05)。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均为NEC发病危险因素,三项联合法造模所致肠道病理损伤明显重于其他方法。结论:新生大鼠在缺氧复氧冷刺激+LPS灌胃+人工喂养三因素联合干预下可诱导严重肠道损伤,接近人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改变,可广泛应用于建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损伤 动物模型 新方法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邹晓妮 苏育敏 +5 位作者 卢小娟 李静静 吴菲 刘妙玲 王艳丽 陈运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932-3935,共4页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应用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作用,为新生儿NEC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住院期间口服微生物制剂的VLBW新生儿设为观察组.未服用微生物制剂...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应用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作用,为新生儿NEC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住院期间口服微生物制剂的VLBW新生儿设为观察组.未服用微生物制剂的新生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NEC的发病情况。从而探究微生物制剂对VLBW新生儿NEC的预防作用。结果:观察组的VLBW新生儿有310例,对照组348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喂养情况及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NEC发生率为14.2%,对照组为21.3%,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为0.67(0.48~0.94)。观察组中重症NEC(Bell分期≥2)的发病率为3.87%,而对照组的发病率为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在院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NEC患者中各有7例(9.5%)、2例(4.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预防使用微生物制剂可降低VLBW新生儿NEC的发生率,谨慎使用微生物制剂对VLBW早产儿发生NEC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极低出生体重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国斌 郭振华 +2 位作者 王佚 刘伟 李晓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9-804,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和诊疗体会,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9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并回访其预后和生长发育情况。7...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和诊疗体会,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9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并回访其预后和生长发育情况。79例患儿中,Bell分期Ⅰ期20例,Ⅱ期52例,Ⅲ期7例。所有患儿术前行X线腹部立卧侧位片,73例行消化道造影术,69例行直肠黏膜活检术。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NEC后肠狭窄出现症状体征的平均时间为46.5 d,术前行钡剂灌大肠造影提示58例肠狭窄,6例胎儿型结肠。69例术前行直肠黏膜活检,有3例提示为巨结肠。术中发现狭窄部位主要是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其中32例为多发肠狭窄。79例患儿中,71例行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其余分期手术。术后均治愈出院。73例获完整随访,3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表现,2例保守治疗,1例再次手术行肠粘连松解术后好转出院。8例因反复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及脱水,再次入院1~3次,最终痊愈出院。其余患儿均恢复较好,未见复发性肠狭窄。结论 NEC后肠狭窄大多发生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钡剂灌结肠造影是首选检查方法;治疗主要采用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狭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时机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泽兵 刘远梅 +5 位作者 张帆 金祝 毛羽晨 高明娟 汤成艳 王绘楠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61-367,共7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13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手术组33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13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手术组33例,手术组47例,对照组3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三组患儿起病后1h、6h、12h血清PCT、IL-6、CRP浓度,对可能影响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评价PCT、IL-6、CRP三者对手术时机选择的作用。结果三组患儿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组胎龄最低,其后依次为非手术组、对照组;手术组出生体重显著低于非手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手术组与对照组出生体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性别比例、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主要为低血糖、新生儿肺炎、低体重及窒息,三组间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确诊时血清PCT、IL-6、CRP水平,手术组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同一监测时点组内,Bell分期从Ⅰ到Ⅲ期血清PCT、IL-6、CRP水平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同一Bell分期组内,发病后1h、6h、12h血清PCT、IL-6、CRP水平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Bell分期与检测时间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其中PCT、IL-6、CRP最高值均出现在发病后12h组内Bell分期为Ⅲ期的亚组中,最低值均出现在发病后1h组内Bell分期为Ⅰ期的亚组中。发病后6h血清PCT(OR=2.612,95%CI:1.725~4.781)、发病后6h血清IL-6(OR=1.896,95%CI:1.439~3.234)及发病后12h血清CRP(OR=1.330,95%CI:1.004~2.314)水平是NEC患儿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PCT6h、IL-66h、CRP12h三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5%CI:0.768~0.934)、0.89(95%CI:0.803~0.967)、0.73(95%CI:0.652~0.806)。考虑到手术指征的严谨性,每项检查结果需结合95%医学参考值范围,因此最佳临界点分别为0.62(0.38~0.86)ng/mL、145.85(137.70~154.01)pg/mL、8.35(7.27~9.43)mg/L。结论PCT、IL-6、CRP水平对NEC手术时机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但NEC患儿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还应结合上述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外科学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病因学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