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公益平台监管权的生成逻辑与均衡治理
1
作者 邓国胜 柳正坤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5,共10页
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公益慈善生态发生结构性变革。公益平台作为公益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慈善效能的同时衍生出新的监管权责。当前,公益平台的监管权责面临法理基础与规制路径的双重挑战,其根源在于平台兼具市场私主体与公... 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公益慈善生态发生结构性变革。公益平台作为公益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慈善效能的同时衍生出新的监管权责。当前,公益平台的监管权责面临法理基础与规制路径的双重挑战,其根源在于平台兼具市场私主体与公共治理者的双重属性,而现行法律体系尚无法有效回应。从社会需求、行政默认与法律授权等层面,系统证成数字公益平台监管权生成的必然性与正当性,揭示其混合权力属性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剖析“赋权加责”模式下产生权责失衡困境。为实现均衡治理,提出构建“分类监管—能力共建—协同制衡”的立体化规制路径,以实现公益平台监管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运行,为构建数字时代的公益治理新范式提供制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公益平台 监管权 生成逻辑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新型举国体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路径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晓飞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70,共16页
尽管新型举国体制业已成为研究显学,但其在国家空间治理场景中的效用仍缺乏学术关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践行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原创性思想的中国式路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特质是党的领... 尽管新型举国体制业已成为研究显学,但其在国家空间治理场景中的效用仍缺乏学术关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助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践行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原创性思想的中国式路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特质是党的领导,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政党统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特质是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其在地化运作机制是均衡治理。赋予均衡治理政治势能、空间动能和行动效能,是政党统合驱动均衡治理的三重理论逻辑。相应地,以党中央权威统领国家空间治理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以跨区域统筹机制总揽“适配互补型”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以及以跨部门协同机制引领合作型集体行动,是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的三条实现路径。作为践行区域协调发展辩证法的“政治学之思”,“政党统合赋能均衡治理”微观理论不仅捕捉到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驱动,更发掘出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空间治理效能的中国经验,但其应用力仍需要实证研究检验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区域协调发展 政党统合 均衡治理 制度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均衡治理的新需求与新框架 被引量:1
3
作者 沈逸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4,共3页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数字化的阶段,各类行为体在面临技术和应用迭代发展的同时,也持续形成了探索均衡治理新模式的深层需求。数字化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以主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核心利益需求将得到数字化的有力支撑,而个体对隐私...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数字化的阶段,各类行为体在面临技术和应用迭代发展的同时,也持续形成了探索均衡治理新模式的深层需求。数字化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以主权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核心利益需求将得到数字化的有力支撑,而个体对隐私的合理关切与有效保障,也将成为规范治理实践的共识性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隐私 均衡治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下内容产业的均衡治理:基于日本的启示
4
作者 刘轩 平力群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127,共6页
日本将发展内容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内容产业振兴政策,全面提升国内市场和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日本政府通过加强网络内容规制,有效实现了产业振兴和加强规制的均衡治理。日本所推行的最大限度激发人类的创新能力、最低限度... 日本将发展内容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内容产业振兴政策,全面提升国内市场和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日本政府通过加强网络内容规制,有效实现了产业振兴和加强规制的均衡治理。日本所推行的最大限度激发人类的创新能力、最低限度损害网络内容自由的治理理念,以自主规制为主体的内容规制模式,从政府监管到共同治理的治理结构,对于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产业 振兴政策 规制强化 网络内容规制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视域下的国家均衡治理
5
作者 王安平 曲成举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6期91-95,106,共6页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在国家法治的前提之下进行。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这种长期单一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国家在政府行政、市场调节、社会自治、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突出。转型期,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在...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在国家法治的前提之下进行。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这种长期单一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国家在政府行政、市场调节、社会自治、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突出。转型期,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合理分权、民主之治、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治理失衡的现状,实现政府行政、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和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均衡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治理失衡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整体均衡治理理论建构及其实现途径分析——以清远市“农综改”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许志国 曾秀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5,共9页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失衡治理和碎片化治理是造成目前农村治理遇阻的主要原因,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并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为此,建构一种新的乡村整体均衡治理理论,该理论需要通过"三种对接"机制即"对接国家""...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失衡治理和碎片化治理是造成目前农村治理遇阻的主要原因,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并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为此,建构一种新的乡村整体均衡治理理论,该理论需要通过"三种对接"机制即"对接国家""对接市场"和"对接农民"来实现。对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个案的考察发现,其通过"三个重心下移"改革实现了让农民"对接国家",通过"三个资源整合"改革实现了让农民"对接市场",通过"产权与治权融合"的改革实现了让农民"对接农民",其改革清晰呈现出一种整体均衡治理模式,初步证实了新理论的有效性,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整体均衡治理 三个对接 农综改 清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治理: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少泉 董礼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创立至今,倡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更主要归因于“现实需求-理论”须保持一致。构建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能够降低主导理论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治理效能、助推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进...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创立至今,倡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更主要归因于“现实需求-理论”须保持一致。构建跨谱系的公共行政理论能够降低主导理论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治理效能、助推公共行政理论本土化进程。在探究主流公共行政理论优缺点、总结中外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种名为“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跨谱系公共行政理论。非均衡治理理论根源于多学科的诸多理论,其内容分属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其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总理论,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治理理论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文化论与非均衡治理——对“等、靠、要”扶贫现象的成因解释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壮 陈书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28-134,共7页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一个普遍性实践困境即"等、靠、要"现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低;二是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三是预脱贫户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不高。既有研究将贫困文化论作为一个主导性的解释框架,并提出以"扶贫先扶志&...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一个普遍性实践困境即"等、靠、要"现象:一是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低;二是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三是预脱贫户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不高。既有研究将贫困文化论作为一个主导性的解释框架,并提出以"扶贫先扶志"为倡导的文化扶贫举措。然而通过湖北、贵州、河南等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第三方脱贫评估调查发现,贫困文化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等、靠、要"困境的形成机制。从贫困治理角度看,上述困境的成因根源于减贫治理措施与乡村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最后,从政策执行与社会逻辑之间的关系出发,从超越农户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思想层面,提出改革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创新帮扶措施与贫困退出奖惩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农户逻辑与政策逻辑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文化 均衡治理 贫困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治理视角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的困局与创新思路 被引量:3
9
作者 万珂 王少泉 曹冬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24,共4页
从非均衡治理视角来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单位领导者、单位部门主管、单位工作人员与外部人才。单位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常遇到领导者的本位主义错误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明显非均衡、部门主管对本部门的定位不清导致... 从非均衡治理视角来看,单位人才梯队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单位领导者、单位部门主管、单位工作人员与外部人才。单位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常遇到领导者的本位主义错误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明显非均衡、部门主管对本部门的定位不清导致部门与单位的人才梯队建设明显非均衡、工作人员对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的重视程度明显非均衡等困局,造成这些困局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观念冲突、价值目标差异、人才机制不健全。创新单位人才梯队建设,需要从更新人才观念、夯实基础与强化顶层设计并重、革新机制等方面着力,以有效打破“低水平非均衡锁定”,构建高水平的非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均衡治理理论 单位人才梯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治理视域下单位发展过程中“资源诅咒”现象及化解之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雪林 王少泉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5,共4页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诅咒”现象高度契合,“资源诅咒”现象最明显的危害是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与“发展与增长的双无”状态。这一现象的宏观成因是单位内部存在“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成因有单位的资源...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单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诅咒”现象高度契合,“资源诅咒”现象最明显的危害是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与“发展与增长的双无”状态。这一现象的宏观成因是单位内部存在“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成因有单位的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单位领导者理念与发展需求非均衡、单位基于相关机制生成的发展能力与单位发展需求非均衡、单位资源结构承载力与外部环境压力非均衡。化解这一现象的宏观途径是借助非均衡政策打破“低水平的非均衡锁定”,微观途径有革新单位资源结构以实现资源相对均衡、提升单位领导者理念与发展需求的均衡程度、实现相关机制生成的发展能力与单位发展需求的相对均衡、实现资源结构承载力与外部环境压力的相对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资源诅咒”现象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改革“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探析——基于非均衡治理理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少泉 曹冬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0,共5页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组织改革的综合平衡问题相关度最高,运用这一理论对组织改革展开分析,构建“预期—收益—代价”模型,可以发现:当组织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代价与实际收益及代价之间的比值超出适度范围,对组织运行或组织改革形成明显负... 非均衡治理理论与组织改革的综合平衡问题相关度最高,运用这一理论对组织改革展开分析,构建“预期—收益—代价”模型,可以发现:当组织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代价与实际收益及代价之间的比值超出适度范围,对组织运行或组织改革形成明显负面影响时,就意味着出现了“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解决综合平衡问题的途径包括:优化领导者的改革理念,强化组织改革过程中的正确领导;有效整合组织成员的力量;运用先进的技术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因需制宜地实施烈度适中的非均衡政策;有效优化组织结构助力打破组织中的“低水平锁定”状态;基于“非均衡—均衡”动态有效防范或解决“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改革 领导者 “预期—收益—代价”综合平衡 均衡治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4,169,共9页
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 通过对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贫困识别过程中村民争当贫困户、非均衡的项目实施及"任务式"扶贫产业开发,导致了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逆变及村民"气"的不断累积。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策变通、村庄政治生活的选择性平衡及日常治理中的"做工作"等路径,建构了精准扶贫场域下村庄矛盾调处的策略性机制。由于治理主体之间连带性制衡关系的异化及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非对称性,农村精准扶贫呈现非均衡性治理的悖论。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构"均衡性治理"的制度体系,推进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制度逆变 策略性妥协 均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玉栋 张佶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0,共10页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实施呈现出政府拥有正式权威与高校掌握实际控制权并存、高校多渠道资源筹措与多元化成果分享结合、结果导向型监督与人格化担责挂钩的“行政发包制”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压力共解、发展共创、权责共担的“生态化共治”多重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负荷、激励困境与避责行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式治理或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治理的弊端。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对口支援”需要应对制度缺陷与实践阻碍,继续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合理优化监督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对口支援” 均衡治理 行政发包制 生态化共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的具象化协同机制设计 被引量:8
14
作者 严金明 张东昇 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2,共12页
研究目的:本文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行具象化分析,探讨规划和市场的互动机理,构建两者互动的协同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有为规划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电路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本文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行具象化分析,探讨规划和市场的互动机理,构建两者互动的协同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有为规划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电路分析。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变动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而土地要素市场对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2)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非均衡风险主要包括规划缺位或刚性过强导致的“断路”、市场失灵导致的“短路”和规划市场供需错位导致的“内耗”;(3)参考滑动变阻器、二极管、电磁继电器、选择开关等治理均衡器元器件,可以针对性设计出“刚性底线+弹性空间”、“规制调控+规范引导”和“规划均衡+市场决定”等治理协同机制。研究结论:通过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分析框架,能够具象化地展现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互动机理和非均衡风险,进而通过“治理均衡器”元器件的选择,为不同情景下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统筹协同提供政策工具和治理手段,为协调两大改革的良性互动和整体推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治理均衡 治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姚文艺 焦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共8页
黄河流域具有多类别的泥沙来源区,水沙异源特性突出,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对于优化水土保持空间布局和有效持续减少入黄泥沙极为必要。基于黄河泥沙来源区特征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分析,利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水土保... 黄河流域具有多类别的泥沙来源区,水沙异源特性突出,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对于优化水土保持空间布局和有效持续减少入黄泥沙极为必要。基于黄河泥沙来源区特征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分析,利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的概念、评价原理和评价方法,并对治理现状的均衡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异性相对应、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侵蚀产沙强度的治理是空间治理均衡性的基本体现,其治理程度可以利用治理效应定量反映;(2)不同治理程度的减沙作用不同的,通过分析全流域系统内不同分区治理措施减沙作用度的差异,可以判识治理的空间均衡性;(3)治理空间均衡性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划分评价流域分区、计算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度和空间治理均衡系数判识弱治理区;(4)目前黄河流域空间治理是不均衡的,兰州—头道拐片区、头道拐—龙门区间陕西北片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度、空间治理均衡系数都很低,属于典型的弱治理区。提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评价方法可定量识别弱治理区,为优化水土保持发展格局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均衡 治理均衡系数 措施作用度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治理“低水平锁定”困境及破解之道--以F市X街道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00-107,170,共9页
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F市X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能够发现其中存在“低水平锁定”困境:社区治理过程中“供给-需求”非均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有待强化、基层权责非均衡等问题,使得社区治理锁定于低水平状态。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低水... 运用非均衡治理理论分析F市X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能够发现其中存在“低水平锁定”困境:社区治理过程中“供给-需求”非均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有待强化、基层权责非均衡等问题,使得社区治理锁定于低水平状态。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低水平锁定”困境主要归因于居委会、业委会尚未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其具体成因是治理主体角色定位模糊;治理主体自身及之间非均衡;协同环境不良导致协同水平较低。社区治理中“低水平锁定”困境的解决需要通过明晰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降低治理主体非均衡程度,以及优化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协同环境等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治理理论 “低水平锁定”困境 社区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治理的产权博弈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晓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8,共6页
产权改革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受争议的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博弈模型,对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一个机会主义行为得到有效抑制的治理博弈均衡,必须是经营者有足够的工作激励,... 产权改革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受争议的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博弈模型,对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一个机会主义行为得到有效抑制的治理博弈均衡,必须是经营者有足够的工作激励,同时监管者也有足够的监督激励,二者缺一不可。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督者因承担资产责任不足而缺乏监督激励,导致其对经营者约束不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受到争议的国企MBO以及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 治理博弈均衡 监督激励 帕累托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足球“侧自律”人工成本治理模式的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2
18
作者 师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6,共7页
行业自律与税收征管是高额人工成本治理的2大工具,不可偏废。然而,聚焦规制实践,在职业足球领域运行着"侧自律"模式,业已陷入心余力绌的困境。通过考察困境演化的阶段及其表征发现,长期困扰中国足协的规避行为,内因是职业足... 行业自律与税收征管是高额人工成本治理的2大工具,不可偏废。然而,聚焦规制实践,在职业足球领域运行着"侧自律"模式,业已陷入心余力绌的困境。通过考察困境演化的阶段及其表征发现,长期困扰中国足协的规避行为,内因是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济民主权与中国足协的社会管理权处于失衡情态,外因在于信息严重不对称局囿了行业协会监管能力的发挥空间;在"侧自律"治理模式下,税收征管职能过度限缩,使得中国足协希望借助涉税违法信息公示,搜集所需监管信息的尝试可行性较低,如若移植影视业的"侧征管"模式,又会呈现执法手段正当性不足的缺憾,而且,集中性暴发的涉税违法信息或将引发对于职业足球竞争秩序影响未必可控的风险;中国足协与税务机关各自能力的"局限性"与"互补性",决定了行业自律与税收征管其中任何一方功能的实现都高度依赖于另一方功能的良好发挥。是故,建议中国足协与税务机关构筑以合理人工成本标准一体化为法法衔接中枢的"均衡协作"治理模式,并在程序法治、优化行业规则和税收征纳合作方面尝试制度重塑与创新,如此才是破解困境的因应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额人工成本 规避 信息供给 标准一体化“ 均衡协作”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治理: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策
19
作者 谷力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7,共3页
反思我国已有的择校治理政策:"干预式"择校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均衡化"择校治理路径较为单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国外治理择校的成功经验包括学校结构标准化、促进公办民办双轨制发展等。择校的成功治理需要通... 反思我国已有的择校治理政策:"干预式"择校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均衡化"择校治理路径较为单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国外治理择校的成功经验包括学校结构标准化、促进公办民办双轨制发展等。择校的成功治理需要通过教育布局、校际发展、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的均衡来实现;需要围绕影响学校整体功能的结构要素,将均衡化的方针具体化,建立和推行具体、统一的基本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干预式”择校治理 均衡化”择校治理 学校结构 小班化政策 教育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前景:后资本社会的总体性建构
20
作者 胡正豪 周鎏刚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6,共6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崭新阶段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类对资本统治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批判和超越必须深入到资本的技术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统...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崭新阶段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类对资本统治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批判和超越必须深入到资本的技术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统治的总体性层面。生态文明的建构,既需要资本催生科学技术的开发、创新与运用,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能,也需要人类用制度、法律、均衡治理结构对资本的无限扩张加以规范与制衡,还需要人类对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进行自反性批判和革命性转换,特别需要等待人类最终突破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性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生态文明的前景实质是后资本社会的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后资本社会 均衡治理结构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