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均苯三甲酰氯改性凹凸棒石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籍向东 把玉洁 +2 位作者 刘书霞 刘婉丽 马嘉慧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0-305,共6页
利用凹凸棒石及均苯三甲酰氯等作为原料,通过硅烷化、酰胺制备反应,制备了均苯三甲酰氯改性凹凸棒石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水体中Cr(Ⅵ)的吸附。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和BET比表面积分别对改性凹... 利用凹凸棒石及均苯三甲酰氯等作为原料,通过硅烷化、酰胺制备反应,制备了均苯三甲酰氯改性凹凸棒石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水体中Cr(Ⅵ)的吸附。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和BET比表面积分别对改性凹凸棒石的形貌、空间结构等进行表征分析,并研究了吸附剂用量、温度、阴离子干扰等不同条件下对Cr(Ⅵ)的吸附性能影响,同时也对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石吸附剂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在25℃下,投加量为0.0300g、Cr(Ⅵ)的浓度为15mg/L、pH为4时,去除率可达到97.11%,吸附量为14.57mg/g。均苯三甲酰氯改性凹凸棒石在实际含铬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甲酰 形貌结构 吸附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纳滤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盛 张宇峰 +2 位作者 张艳萍 王娟 杜启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8-10,14,共4页
以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磷酸钠为酸接受剂,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基膜表面形成超薄功能层,制备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研究了磷酸钠、TMC浓度、PIP浓度以及聚合时... 以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磷酸钠为酸接受剂,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基膜表面形成超薄功能层,制备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研究了磷酸钠、TMC浓度、PIP浓度以及聚合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制备的聚酰胺/聚砜中空纤维纳滤复合膜,在0.4 MPa、室温的测试条件下,对0.1%的MgSO4水溶液具有较高的脱盐率(97.2%)和较高的透水通量(36.64 L·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聚砜中空纤维 哌嗪 甲酰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压高通量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宇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9-149,共1页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矛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矛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可以形成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的致密功能层,如复合膜(Ⅰ),水相浓度为0.4%,有机相浓度为0.1%,聚合时间1min。改变两相单体浓度可以获得不同通量和脱盐性能的纳滤复合膜,如适当提高有机相浓度至0.5%得复合膜(Ⅱ)。70℃,20min下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脱盐性能。分析认为造成平板复合膜(Ⅰ)和中空纤维复合膜(Ⅲ)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平板基膜与中空纤维基膜因表面曲率不同可能引起在涂覆时形成的致密功能层结构上的差异之外,由于中空纤维膜受外压时,膜内部承受的应力形式与平板膜不同,同时在径向(膜厚度方向)和环向(膜面内方向)两个方向产生压应力,因此,所发生的形变也较为复杂,可能造成表面复合层的起皱或脱落,引起脱盐率下降。利用衰减全反射一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ATR)对不同聚合时间的平板复合膜表面进行了特征吸收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聚酰胺功能层随聚合时间不断增厚,这说明已形成的聚酰胺功能层不能屏障两相而使反应终止,相反由于哌嗪单体的分子量远低于纳滤截留分子量的范围,很易扩散穿过功能层达到两相界面,继续与有机相单体酰氯反应。而随着功能层厚度的增加,分子的扩散阻力增大,一方面使得界面聚合反应趋缓,功能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慢,另一方面,单体分子扩散速率的减小会引起界面处两种单体摩尔数的比值失衡,使后期发展的功能层结构不完善,因此,脱盐率随后期功能层的发展变化不大,而使膜通量逐渐下降。其次,研究了非溶剂添加剂对聚砜/DMAc溶液的作用:(1)PVP、PEG、水、LiCl饱和水溶液等都与DMAc有较强的作用,因而对溶液有较大的增粘作用;(2)醇类(甲醇、乙醇)对溶液没有明显的增粘作用,甚至稍有稀释作用;(3)丙酮稀释作用较强,使溶液粘度降低。此外,对含有第一类NSA的PSf/DMAc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均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利用双插入管纺丝组件/共挤出复合纺丝技术,通过调整内外纺丝液组成、挤出比和凝固条件等纺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中空纤维基膜,并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薄而致密皮层结构的基膜,复合时间短,所得复合膜的脱盐率高、通量大、操作压力低。目前纺制的复合效果较好的聚砜中空纤维基膜通量高于200 L·m-2·h-1,对PEG20000的截留率达99%。第三,利用多种手段对聚哌嗪酰胺/聚砜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聚哌嗪酰胺功能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有两点:一是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推断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分子为准平面网状结构,“网眼”直径约1.5nm;又由于广角X光衍射(WAXD)结果显示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为无定型结构,因此推断致密功能层是这些“网”无规地层叠而构筑的。当分子层间距小于“网眼”直径时,层间距就决定了功能层的截留性能,当受压层间距减小时,复合膜的脱盐率也因此增大。因此,从理论上讲,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功能层的最大孔隙应为1.5nm。二是利用XPS技术对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纳滤平板复合膜进行了分析,发现聚酰胺脱盐功能层在基膜表面上是整体覆盖的,厚度在2- 5nm。最后,将所制的低脱盐纳滤中空纤维复合膜应用于多肽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它能够脱除体系中的柠檬酸和磷酸二氢钠,截留分子量约800的多肽,从而实现盐/多肽混合溶液体系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 复合膜 中空纤维 聚砜 聚酰胺 哌嗪 甲酰 复合纺丝 分子模拟 X光电子能谱(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光气法制备均苯三甲酰氯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勇 俞三传 +2 位作者 金可勇 刘立芬 高从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8-630,共3页
常温下,采用三光气与均苯三甲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均苯三甲酰氯(TMC),最佳收率可达88%.产品熔点为32.5~33.6 ℃,w(TMC)>99.2%,IR图谱与标准谱基本一致.通过对催化剂、溶剂和反应底物配比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1)在常温下单一催化... 常温下,采用三光气与均苯三甲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均苯三甲酰氯(TMC),最佳收率可达88%.产品熔点为32.5~33.6 ℃,w(TMC)>99.2%,IR图谱与标准谱基本一致.通过对催化剂、溶剂和反应底物配比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1)在常温下单一催化剂,如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咪唑、三乙胺等不能让反应进行完全,收率<32%;而用复合催化剂,如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咪唑/三乙胺等在常温下能反应完全,收率>60%.(2)溶剂的溶度参数与均苯三甲酰氯的溶度参数相差越小,反应速度越快.(3)反应底物配比n(三光气)/n(均苯三甲酸)<1.2时,几乎得不到产品,随着n(三光气)/n(均苯三甲酸)增大,收率增高;当n(三光气)/n(均苯三甲酸)>3后,其增大对产品收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气 甲酸 甲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聚合制备壳聚糖和均苯三甲酰氯复合纳滤膜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浩勤 张婕 +2 位作者 朱艳青 刘金盾 方文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2-526,共5页
以低分子量有机物脱盐为目标,实验以壳聚糖(CS)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聚砜(PSF)/聚醚砜(PES)共混超滤膜上形成复合层制备纳滤膜。SEM扫描结果表明,该界面聚合反应可以在基膜的表面形成致密选择层;而红外检... 以低分子量有机物脱盐为目标,实验以壳聚糖(CS)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聚砜(PSF)/聚醚砜(PES)共混超滤膜上形成复合层制备纳滤膜。SEM扫描结果表明,该界面聚合反应可以在基膜的表面形成致密选择层;而红外检测结果表明该反应主要是CS分子上的-NH2与TMC分子上的酰氯基发生了酰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CS在醋酸水溶液中质量分数增大,TMC在正己烷中质量分数增大,界面聚合时间增长和热处理温度增高,都会导致膜的通量降低,同时膜对有机物和电解质的截留率增大。实验优化的界面聚合工艺条件为:CS0.5%(wt);TMC0.2%(wt);CS溶液浸没基膜10min后与TMC溶液进行界面聚合反应2min,在70℃下热处理10min后浸泡在0.2%SDS溶液中2h后晾干。在优化条件下,膜对PEG2000的截留率可达到92%,对NaCl、MgCl2、MgSO4和Na2SO4的截留率分别为7.8%、19.4%、23%和32.8%,该膜对于低分子量有机物与电解质的分离可能会有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甲酰 界面聚合 复合纳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苯三甲酰胺衍生物类成核剂的合成及其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鑫 张跃飞 +3 位作者 陈慧 刘夏楠 江友周 黄灵芝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3-107,共5页
合成了1,3,5-苯三甲酰三(环己胺)(BTA-99)和1,3,5-苯三甲酰三(苯胺)(BTA-93)成核剂,并研究了其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与高效商用环状二羧酸盐类聚丙烯成核剂HPN-68对比结果表明,BTA-99和BTA-93是高效的α晶型成核剂,其在聚丙... 合成了1,3,5-苯三甲酰三(环己胺)(BTA-99)和1,3,5-苯三甲酰三(苯胺)(BTA-93)成核剂,并研究了其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与高效商用环状二羧酸盐类聚丙烯成核剂HPN-68对比结果表明,BTA-99和BTA-93是高效的α晶型成核剂,其在聚丙烯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4%和0.07%,此时可将聚丙烯的结晶峰温度从空白聚丙烯的119.3℃分别提高到126.3℃和125℃,与HPN-68在最佳添加量0.2%下的成核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核剂 甲酰 结晶温度 熔融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芳胺-均苯三甲酰胺衍生物的自组装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历成龙 蒋艺斐 +1 位作者 张宝 冯亚青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0-736,共7页
以对碘苯酚和溴代正十二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三芳胺-均苯三甲酰胺基衍生物N,N?,N?-三{3-[(4-{双[4-(十二烷氧基)苯基]氨基}苯基)氨基]丙基}-1,3,5-苯三甲酰胺(H1),以超分子组装的方法实现了三芳胺功能单元的长程有序排列。紫外-可见吸... 以对碘苯酚和溴代正十二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三芳胺-均苯三甲酰胺基衍生物N,N?,N?-三{3-[(4-{双[4-(十二烷氧基)苯基]氨基}苯基)氨基]丙基}-1,3,5-苯三甲酰胺(H1),以超分子组装的方法实现了三芳胺功能单元的长程有序排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表明,H1在弱极性溶剂正庚烷中有较明显的自组装特性;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SEM观察了H1的自组装形貌;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电化学性质测试考察了H1的空穴传输性能,计算结果和实验测得的HOMO能级(?5.14 eV)、LUMO能级(?1.80 eV)均与钙钛矿的HOMO能级(?5.43 eV)和LUMO能级(?3.93 eV)匹配,同时测得H1的热分解温度为445℃。研究表明,H1可以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在有机电化学与工业中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胺 甲酰 自组装 空穴传输材料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2′,4,4′-联苯四甲酰氯与均苯三甲酰氯的反渗透复合膜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代磊 张志广 张所波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以2,2′,4,4′-联苯四甲酰氯(BTEC)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功能单体,与间苯二胺(MPD)通过界面缩聚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反渗透复合膜.系统研究了BTEC的加入对复合膜活性分离层表面化学组成、表面形貌、亲水性及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2,2′,4,4′-联苯四甲酰氯(BTEC)和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功能单体,与间苯二胺(MPD)通过界面缩聚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反渗透复合膜.系统研究了BTEC的加入对复合膜活性分离层表面化学组成、表面形貌、亲水性及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TEC的加入,所制得的反渗透复合膜表面趋于平滑,水通量略有降低,脱盐率则由99.42%提高至9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复合膜 2 2′ 4 4′-联甲酰 甲酰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苯三甲酰胺-胺的合成及表征
9
作者 陈晓林 吴昊 +1 位作者 刘立芬 高从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3-988,共6页
以均苯三甲酰氯(TMC)和1,3-二氨基-2-丙醇(DAP)为原料,通过酯化、酰胺化和酯胺解反应,合成了树枝状大分子化合物均苯三甲酰胺-胺(TMAAM),并优化了合成工艺.考察了甲醇用量、缚酸剂种类及用量和原料DAP用量等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分析了酯... 以均苯三甲酰氯(TMC)和1,3-二氨基-2-丙醇(DAP)为原料,通过酯化、酰胺化和酯胺解反应,合成了树枝状大分子化合物均苯三甲酰胺-胺(TMAAM),并优化了合成工艺.考察了甲醇用量、缚酸剂种类及用量和原料DAP用量等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分析了酯胺解反应机理.用红外光谱(IR)、核磁(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了TMAAM的化学结构.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后处理方便,并具有较高的反应经济性,产品收率最高可达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酰胺-胺 1 3-二氨基-2-丙醇 甲酰 复合缚酸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10
作者 韩桂强 杨帅 冯树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2-107,共6页
针对酯交换法合成生物柴油中均相催化剂不容易分离和非均相催化剂易失活和用量大等问题,提出用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催化大豆油和甲醇合成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催化剂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甘... 针对酯交换法合成生物柴油中均相催化剂不容易分离和非均相催化剂易失活和用量大等问题,提出用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催化大豆油和甲醇合成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催化剂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甘油三酯转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邻苯二甲酰亚胺钾在甘油和甲醇中的溶解度和作为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通过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对生物柴油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7.15∶1、反应时间2.4 h、催化剂用量1.2%,在此条件下甘油三酯转化率为96.0%;催化剂在高温下溶于甲醇和甘油,在低温下可在甘油中析出;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甘油三酯转化率仍在85%以上;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生物柴油被成功合成,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含量为83.09%。综上,邻苯二甲酰亚胺钾作为合成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和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可以实现均相酯交换反应和非均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甲酰亚胺钾 甘油 相反应 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研制 被引量:22
11
作者 俞三传 金可勇 +1 位作者 潘巧明 高从堦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34,共4页
以聚砜为支撑底膜 ,以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为单体 ,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详细研究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成膜规律和分离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以聚砜为支掌底膜 ,采用界面聚合法 ,选择合适的成膜工艺 (支撑底膜孔... 以聚砜为支撑底膜 ,以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为单体 ,经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详细研究了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的成膜规律和分离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以聚砜为支掌底膜 ,采用界面聚合法 ,选择合适的成膜工艺 (支撑底膜孔径、水相和有机相组成、热处理温度等 ) ,可制备分离性能优越的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哌嗪酰胺 复合膜 聚砜 哌嗪 甲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静 曾宪琴 +2 位作者 王丽红 李德玲 王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6-460,共5页
以聚醚砜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扫描电镜、表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膜表面聚合了一层聚酰胺膜,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膜表面荷负电,对不同无机盐的截留率为N... 以聚醚砜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扫描电镜、表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膜表面聚合了一层聚酰胺膜,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膜表面荷负电,对不同无机盐的截留率为Na2SO4>MgSO4>MgCl2>NaCl。界面聚合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PIP浓度0.5%~2%,TMC浓度0.15wt%~0.75wt%,聚合时间≥1min,热处理温度60℃~80℃,时间15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嗪 甲酰 界面聚合 聚醚砜超滤膜 复合纳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苯二甲胺为单体制备耐氯复合纳滤膜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逸 林波 +3 位作者 张家恒 李俊俊 高从堦 潘巧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7,共5页
以间苯二甲胺(mXDA)为胺类单体与均苯三甲酰氯(TMC)反应,制备了1种耐氯复合纳滤膜,对其表面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改变缓冲体系、调节界面反应条件,对该纳滤膜的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界面聚合反应后在底膜上成功制备了聚酰胺... 以间苯二甲胺(mXDA)为胺类单体与均苯三甲酰氯(TMC)反应,制备了1种耐氯复合纳滤膜,对其表面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改变缓冲体系、调节界面反应条件,对该纳滤膜的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界面聚合反应后在底膜上成功制备了聚酰胺层。在水相单体m XDA、油相单体TM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75%,反应时间30 s、热处理时间10 min的优化条件下,复合纳滤膜对Na_2SO_4的截留率达94.5%,通量56.4 L/(m^2·h)。而且该膜在活性氯的质量浓度为5 g/L时浸泡1 h仍能保持完整的功能层结构,在截留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水通量提升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耐氯 二甲胺 甲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C/TMPIP纳滤超薄复合膜的制备 被引量:6
14
作者 邹凯伦 王丽红 +2 位作者 张林 陈欢林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8-954,共7页
基于哌嗪(PIP)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纳滤膜的原理,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支化结构的三亚胺功能基团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哌嗪(TMPIP)盐酸盐,并与TMC界面聚合制得分子结构与TMC/PIP相同的TMC/TMPIP超薄纳滤复合膜。采用傅里叶红... 基于哌嗪(PIP)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纳滤膜的原理,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支化结构的三亚胺功能基团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哌嗪(TMPIP)盐酸盐,并与TMC界面聚合制得分子结构与TMC/PIP相同的TMC/TMPIP超薄纳滤复合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膜皮层的化学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聚砜底膜表面形成了膜厚为100nm左右的TMC/TMPIP超薄皮层。通过与TMC/PIP复合膜对PEG 200水溶液的分离性能相比较发现,TMC/TMPIP复合膜因其高度的网络化结构和超薄皮层,因而具有更高的截留率和水通量。考察了TMC/TMPIP复合膜对水中不同盐的截留性能,其截留率顺序与TMC/PIP复合膜相同,而通量和截留率均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苯三甲酰哌嗪盐酸盐 甲酰 界面聚合 纳滤复合膜 超薄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聚合工艺条件对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邱实 吴礼光 +2 位作者 张林 陈欢林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27-2034,共8页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膜,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功能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功能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了功能单体浓度、界面聚合反应时间、界面聚合成膜后热处理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膜,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功能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功能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了功能单体浓度、界面聚合反应时间、界面聚合成膜后热处理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在水相中添加相转移催化剂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和相转移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在单因素实验条件下确定工艺条件的优化范围,然后经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油相中TMC浓度为3g.L-1、水相中MPD浓度为20g.L-1、界面聚合反应时间为30s、界面聚合成膜后热处理温度为90℃、后处理时间15min时,所制备的反渗透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通量达14.91L.m-2.h-1,截留率为0.951(测试条件:压力1.6MPa,温度25℃,NaCl浓度20000mg.L-1);当水相中MPD浓度较低时,加入适量的相转移催化剂,能有效地改善膜的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胺 甲酰 界面聚合 反渗透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PIP二胺混合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磊 刘婷婷 +4 位作者 米娜 高哲 苗瑞 呼佳瑞 吕永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通过间苯二胺(PDA)、哌嗪(PIP)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复合纳滤膜.研究了不同PDA/PIP比例下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接触角、功能层化学结构及表面形貌特征,分析探讨了界面聚合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通过间苯二胺(PDA)、哌嗪(PIP)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复合纳滤膜.研究了不同PDA/PIP比例下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接触角、功能层化学结构及表面形貌特征,分析探讨了界面聚合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DA/PIP混合体中PDA含量的减小,功能层聚集态逐渐从部分结晶向无定形状态转变,导致膜面粗糙度及接触角减小,膜通量上升而截留率下降;PDA/PIP质量比为25/75时膜性能最佳,最佳聚合条件为:PDA、PIP和TMC浓度分别为0.5 wt%、1.5 wt%、和0.1 wt%,反应时间60 s,热处理温度及时间为80℃和3 min.最佳条件下所得纳滤膜对四种无机盐的截留效率为Mg SO4>Na2SO4>Mg Cl2>Na Cl;相应通量大小为:Na Cl>Mg Cl2>Na2SO4>Mg S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滤膜 二胺 哌嗪 甲酰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类添加剂影响界面聚合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机理 被引量:6
17
作者 邱实 吴礼光 +2 位作者 张林 陈欢林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440-3446,共7页
在考察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酰氯界面聚合单体浓度对膜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水相反应溶液中添加系列小分子醇类后膜分离性能的变化,添加醇后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通量有明显提高,最高增加超过一倍。FTIR结果表明由于醇羟基与酰氯基... 在考察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酰氯界面聚合单体浓度对膜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水相反应溶液中添加系列小分子醇类后膜分离性能的变化,添加醇后的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通量有明显提高,最高增加超过一倍。FTIR结果表明由于醇羟基与酰氯基团反应生成酯键终结聚酰胺分子链的增长,降低网络结构的交联度,利于分子透过。简要分析了通量的增加量与醇的种类以及溶解度各分量之间的关系,当醇与聚酰胺溶解度越接近时,醇更容易溶解透过初生态的聚酰胺膜,与酰氯接触发生反应的机会增加,链终止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通量提高得越多。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前面最佳制膜工艺的指导下,醇作为水相添加剂且添加量质量分数在5%~10%之间可以有效优化聚酰胺复合膜的性能,制备出高通量的反渗透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胺 甲酰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钛-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杰 徐子丹 +1 位作者 周勇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8,共5页
采用TMC对亲水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然后添加在复合反渗透膜的聚酰胺层中,制备了改性纳米TiO2-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改性纳米TiO2使用红外光谱法(FTIR)和粒径分析仪进行表征;采用渗透试验,扫描电镜(SEM)、静态接触角仪、原子力显微镜... 采用TMC对亲水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然后添加在复合反渗透膜的聚酰胺层中,制备了改性纳米TiO2-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改性纳米TiO2使用红外光谱法(FTIR)和粒径分析仪进行表征;采用渗透试验,扫描电镜(SEM)、静态接触角仪、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复合膜的性能和结构分别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TiO2的表面接枝上酰氯基团,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得到提高;SEM和AFM照片证实,TiO2在膜表面分布均匀,膜表面粗糙度增加;杂化复合膜亲水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膜性能测试结果证实了添加TiO2的复合膜水通量均高于纯聚酰胺膜,同时脱盐率变化很小。当改性TiO2的添加量为0.05%(m/v)时,水通量由11.21 L/(m2.h)提升到32.61 L/(m2.h),对NaCl截留率达到98.9%。试验结果表明,改性TiO2很好地分散在聚酰胺层,提高了水通量,还保持了高脱盐率,膜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聚酰胺 纳米TIO2 甲酰 反渗透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磊 呼佳瑞 +2 位作者 苗瑞 吕永涛 王旭东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26,共7页
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通过间苯二胺(PDA)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系统地考察了界面聚合条件对所得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及膜对不同类型的无机盐的分离性能.详细表征了基膜与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最... 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通过间苯二胺(PDA)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界面聚合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系统地考察了界面聚合条件对所得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及膜对不同类型的无机盐的分离性能.详细表征了基膜与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PDA质量分数1.5%,TMC质量分数0.1%,水相浸泡时间3min,反应时间20s,热处理温度80℃,热处理时间3min.在0.6MPa下,对2 000mg/L的MgSO4的截留率和通量分别为95.6%和7L/(m2·h).复合膜对四种不同类型无机盐的截留率的次序依次为Na2SO4>MgSO4>NaCl>MgCl2.此外,表面形貌和接触角研究表明通过界面聚合在基膜表面形成了一层聚酰胺功能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滤膜 二胺 甲酰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渗透复合膜(Ⅰ)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7
20
作者 周勇 俞三传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70-1373,共4页
Three composit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from m-phenylenediamine (MPD) and trimesoyl chloride (TMC), 5-chloroformate-isophthaloyl chloride (CFIC), 5-isocynate-isophthaloyl chloride (ICIC) respectively t... Three composit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from m-phenylenediamine (MPD) and trimesoyl chloride (TMC), 5-chloroformate-isophthaloyl chloride (CFIC), 5-isocynate-isophthaloyl chloride (ICIC)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on the polysulphone supporting membrane.The membranes produc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permeation experiments with salt water,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infrared (ATR-IR), and X-ray photoelectronic spectroscopy (XPS).This study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NaCl concentration, the flux of the three membranes decreased; the rejection of TMC/MPD, ICIC/MPD composite membranes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but the rejection of CFIC/MPD composite membrane kept steady.According to the ATR-IR and XPS results, the active layer of three membranes was composed of crosslinked polymer and linear polymer with pendant; all three composite membranes contained amide functional group( —CONH? ゛nd carboxyl acid functional group( —COOH ); the ICIC/MPD composite membrane contained urea functional group( —NHCONH? ? the CFIC/MPD composite membrane also contains urethane functional group( —OCONH? ゛nd hydroxyl functional group( —OH ).The hydroxyl functional group could lead to high rejection and low flu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复合膜 甲酰 5-异氰酸酯异酞酰氯 5-氯甲酸酯异酞酰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