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的并联管内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鄢炳火 于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9期146-149,共4页
提出了改进的并联管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并导出了两个稳定性边界,是文献[1]的一种推广。当λL/d<4时,增加λL/d可降低稳定性下边界;当λL/d≥4时,稳定性下边界恒为零。稳定性下边界唯一由λL/d决定,但稳定性上边界由λL/d... 提出了改进的并联管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并导出了两个稳定性边界,是文献[1]的一种推广。当λL/d<4时,增加λL/d可降低稳定性下边界;当λL/d≥4时,稳定性下边界恒为零。稳定性下边界唯一由λL/d决定,但稳定性上边界由λL/d和l2ρLsinα/(2q2m)两者共同决定。本文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在文献[1]中用实验进行了验证,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管 不稳定性 线性均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反应中的非催化气-固均相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志彦 胡茂平 舒季钊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探讨了复杂反应体系单个球形颗粒非催化气-固均相一级非可逆反应的情况。根据拟稳态假设,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串联反应的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模型,在忽略气体主体与颗粒表面的传质阻力.并假定某些参数,用数值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 探讨了复杂反应体系单个球形颗粒非催化气-固均相一级非可逆反应的情况。根据拟稳态假设,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串联反应的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模型,在忽略气体主体与颗粒表面的传质阻力.并假定某些参数,用数值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反应物浓度、产物浓度、温度、有效系数、反应选择性、反应时间等分布曲线,并对各种情况作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催化反应 均相模型 气体 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线性均相模型
3
作者 周云龙 陈听宽 陈学俊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9-54,共6页
提出了描述两相流不稳定性的线性均相模型。根据均相模型运用系统控制原理的方法导出了描述系统稳定性的无因次参数η。运用参数η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计算值和试验值基本吻合。
关键词 蒸发管 汽液两 不稳定性 均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系统热工水力学特性的均相模型分析
4
作者 贾海军 SONGJinho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在低压低干度汽水两相流稳定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对 2 0 0MW核供热堆热工水力学实验回路HRTL 2 0 0进行分析计算的均相模型。稳态流动特性和密度波振荡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 :均相模型获得的稳态流量分析结果大于实验值 ;均相模... 在低压低干度汽水两相流稳定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对 2 0 0MW核供热堆热工水力学实验回路HRTL 2 0 0进行分析计算的均相模型。稳态流动特性和密度波振荡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 :均相模型获得的稳态流量分析结果大于实验值 ;均相模型虽能得到高干度和低干度两个密度波振荡区域 ,但在低干度区域 ,不考虑过冷沸腾区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相模型 核供热堆 热工水力学特性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板换热器轴向错流通道湿法捕尘拟均相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其鹏 桂月明 +2 位作者 朱家骅 程远贵 夏素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0-436,共7页
提出了螺旋板换热器轴向错流通道冷却冷凝湿法除尘的方法,指出了PM2.5在尾气对流传热传质边界层内热泳和伴随水蒸气冷凝的扩散泳运动特征和冷凝液膜吸收除尘机理并建立了拟均相模型,获得了PM2.5浓度衰减函数和以冷凝通量nw为参数的捕... 提出了螺旋板换热器轴向错流通道冷却冷凝湿法除尘的方法,指出了PM2.5在尾气对流传热传质边界层内热泳和伴随水蒸气冷凝的扩散泳运动特征和冷凝液膜吸收除尘机理并建立了拟均相模型,获得了PM2.5浓度衰减函数和以冷凝通量nw为参数的捕尘效率模型。通过“三传”类比获得了从尾气流速求取模型参数的方法,并通过恒壁温条件下冷却冷凝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水蒸气组分扩散体积通量即PM2.5扩散泳速度‰是控制性参数,其值在20-40mm·s-1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板换热器 轴向错流 冷却冷凝 湿法除尘 均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气液两相流压降实验和预测模型研究
6
作者 王蜜 白雨锌 +2 位作者 刘杰贵 董鹏 方立德 《仪器仪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60,共9页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化工、石油和天然气输送、核工业等领域,压降作为气液两相流重要参数之一,其准确测量和精确预测是两相流流量计量的重要前提。设计了压降测量系统,并在压力范围为0.1~0.5 MPa的工况下进行实验,获得了内径50 mm水平...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化工、石油和天然气输送、核工业等领域,压降作为气液两相流重要参数之一,其准确测量和精确预测是两相流流量计量的重要前提。设计了压降测量系统,并在压力范围为0.1~0.5 MPa的工况下进行实验,获得了内径50 mm水平气液两相流不同压力下的压降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了实验特征参数对压降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压降实验数据库并对已有压降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已有压降模型对于中高压、大管径压降预测效果较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参数相关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压降预测模型。将新模型与压降实验数据库进行比较,93%以上的数据点的相对误差在±30%以内,且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3.57%,验证了新压降预测模型的外推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 均相模型 压降 摩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及其换热性能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羽 孙宝芝 +1 位作者 张国磊 杨元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为原型,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分别以一回路流体、二回路流体及U形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采用Jacobi迭代法编制了基于MATLAB的仿真程序,对蒸汽发生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换热性能进... 以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为原型,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分别以一回路流体、二回路流体及U形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采用Jacobi迭代法编制了基于MATLAB的仿真程序,对蒸汽发生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换热性能进行计算,得出各流程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大亚湾核电站实际运行数据相吻合。计算结果揭示了蒸汽发生器的内在传热规律,可为蒸汽发生器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模型 JACOBI迭代法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的均相氧化机理模型的比较与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詹靖 徐明厚 +1 位作者 乔瑜 韩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6-200,共5页
该文以5种汞的均相氧化反应机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几种反应模型中各种组分的反应级数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得出了整个反应系统的反应级数的范围。同时,文中对各模型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并对各反应系统的表观活化能在T=1000K附近的突降... 该文以5种汞的均相氧化反应机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几种反应模型中各种组分的反应级数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得出了整个反应系统的反应级数的范围。同时,文中对各模型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并对各反应系统的表观活化能在T=1000K附近的突降现象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该文所考虑的反应物组分包括HCl、Cl2、O2,采用的反应机理模型都是近年来所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模型。通过相应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l2为汞均相氧化模型中的主要氧化剂,O2亦为反应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HCl对于汞的氧化贡献较小。这一结果与近年来的报道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 氧化机理模型 废弃物焚化 湿法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在通气超空化流动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时素果 王国玉 +1 位作者 权晓波 余志毅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为了更加精确地模拟通气超空化流动,本文推导建立了一种基于状态方程的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并应用二次开发技术将其嵌入商业软件。分别采用商业软件中的两相流模型以及当地均相介质模型+两相流模型计算了绕圆盘空化器的通气超空化流动,并... 为了更加精确地模拟通气超空化流动,本文推导建立了一种基于状态方程的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并应用二次开发技术将其嵌入商业软件。分别采用商业软件中的两相流模型以及当地均相介质模型+两相流模型计算了绕圆盘空化器的通气超空化流动,并从空泡形态、流动结构和阻力特性等方面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混相流动的可压缩性,当地均相介质模型能更准确的模拟通气空化的非定常流场,计算获得的空泡形态、阻力系数等与实验结果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当地介质模型 通气超空化 圆盘空化器 可压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相和分相流模型的干度计量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强 陈听宽 罗毓珊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8,共4页
通过对气液两相流中均相流和分相流模型的分析 ,推导了一个双节流元件组合式的两相流干度测量公式 ,分析了公式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垂直上升孔板和垂直下降文丘利管串联相组合的实验验证装置 ,并以空气和水为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 通过对气液两相流中均相流和分相流模型的分析 ,推导了一个双节流元件组合式的两相流干度测量公式 ,分析了公式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垂直上升孔板和垂直下降文丘利管串联相组合的实验验证装置 ,并以空气和水为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 ,在环状流区垂直下降文丘利管的压降特性非常接近于均相流模型的计算结果 ,而垂直上升管内孔板的压降可用修正的均相流模型来计算。此方法在本次实验的干度范围内测量值均方根误差为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 干度 测量 计量方法 在线检测 流量 模型 模型 流动分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束沸腾的均相循环流动模型
11
作者 朱长新 陈学俊 +2 位作者 周芳德 张鸣远 温志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0-75,共6页
考虑部分循环液体的侧面引入,提出了对于水平管束沸腾的均相循环流动模型。研究了热流密度管束直径对循环流率的影响,以及循环流率沿管束高度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管束 沸腾 循环流动 均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12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换热系数 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模型 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丁烷绝热毛细管流动均相流和分离流模型对比
13
作者 束永辉 胡芃 +2 位作者 Adnan Ibrahim 支亮辉 陈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57,70,共16页
毛细管作为一种膨胀装置在小型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毛细管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其中的绝热流动却是极其复杂的。本文对模拟异丁烷(R600a)在毛细管中绝热流动的均相流动模型和分离流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了不... 毛细管作为一种膨胀装置在小型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毛细管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其中的绝热流动却是极其复杂的。本文对模拟异丁烷(R600a)在毛细管中绝热流动的均相流动模型和分离流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了不同的摩擦系数和两相黏度关系式的组合以及亚稳态流动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离流模型时预测的质量流量较低。分离流模型在预测超过2 kg·h^(−1)的质量流量时表现较好,Colebrook摩擦系数关系式结合Dukler或McAdams黏度关系式得到的偏差较小,在忽略和考虑亚稳态流动的情况下分别为5.43%,5.49%和5.44%,5.43%。此外,采用Bittle和Pate摩擦系数和Dukler黏度关系式的均相流模型在低于2 kg·h^(−1)的质量流量范围内具有最高的精确度,不考虑亚稳态流动情况下的平均误差为4.12%,考虑亚稳态流动情况下的平均误差为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 绝热流动 摩擦系数 黏度 模型 分离流模型 亚稳态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均相湍流燃烧加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志华 范宝春 李鸿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通过均相流体模型、湍流k ε模型和EBU(EddyBreak Up) Arrhenius燃烧模型 ,选用Simple格式对管中戊烷和空气的燃烧实例进行了数值求解。其结果反映了燃烧导致的爆炸过程中管内流场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揭示了管内燃烧、流动、湍流之间... 通过均相流体模型、湍流k ε模型和EBU(EddyBreak Up) Arrhenius燃烧模型 ,选用Simple格式对管中戊烷和空气的燃烧实例进行了数值求解。其结果反映了燃烧导致的爆炸过程中管内流场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揭示了管内燃烧、流动、湍流之间的正反馈耦合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正反馈耦合关系 数值模拟 湍流燃挠 Simple格式 流体模型 爆炸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的网络模型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小燕 匡波 徐济均金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运用网络理论 ,针对气液两相管网流动进行了机理上的探讨。并基于均相流模型 ,推导出无损管路和平均摩擦管路条件下气液两相流的网络参数———阻抗和导纳的表达式。对于不适于均相流模型的流型的模型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气液两 管网 模型 阻抗 导纳 网络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工况下微通道两相换热器性能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世婷 王文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2-324,共3页
利用均相模型对微通道两相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进行模拟,通过制冷工质R134a热力状态及参数的计算模拟换热器设计工况下的稳态情况。首先建立换热器仿真模型,得出设计工况下的换热器设计结果,然后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当外界温度、进出... 利用均相模型对微通道两相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进行模拟,通过制冷工质R134a热力状态及参数的计算模拟换热器设计工况下的稳态情况。首先建立换热器仿真模型,得出设计工况下的换热器设计结果,然后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当外界温度、进出口状态以及质量流量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换热器性能参数变化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换热器 变工况 均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喷嘴汽-液两相喷射器的工作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昕霞 袁益超 +1 位作者 黄鸣 刘聿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56-64,共9页
对以湿蒸汽为工作流体的多喷嘴汽–液喷射器机制进行研究,利用质量、能量及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喷射器工作特性一维理论模型。模型求解过程中,采用两相临界流均相平衡模型计算单喷射蒸汽喷嘴的临界流速,并利用多喷射速度系数对其修正,得... 对以湿蒸汽为工作流体的多喷嘴汽–液喷射器机制进行研究,利用质量、能量及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喷射器工作特性一维理论模型。模型求解过程中,采用两相临界流均相平衡模型计算单喷射蒸汽喷嘴的临界流速,并利用多喷射速度系数对其修正,得到多喷射蒸汽喷嘴的出口速度;综合考虑Cattadori的壁面力和Howard的喉部压损理论对流动的影响来确定混合室阻力。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以湿蒸汽为工作蒸汽的实验台,并采用多喷嘴喷射器作为实验元件。研究结果表明:容积喷射系数随压力比的增大而减小,且增大喷射器的截面比可使容积喷射系数增加,但缩小了喷射器的工作范围;容积喷射系数随蒸汽干度的增大和过冷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喷嘴喷射器 汽-液两 容积喷射系数 平衡模型 过冷水 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和相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健 张栋 邱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1,共6页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径的液-固两相流动中的相间速度滑移程度不同;液-固两相流动中,粒径较小固相颗粒的掺入可有效降低流动的摩擦压降,具有湍流减阻的作用,而由于粒径较大固相颗粒间存在频繁碰撞,会增加流动压降;对于相间速度滑移较小的液-固两相流动,可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流动的压降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为准确预测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合理设计海洋资源生产及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 分布 压降 混输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两相流可调式喷射器的流动模拟和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壮 刘光弟 +1 位作者 曾宏轩 赵红霞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15-4526,共12页
作为CO_(2)制冷/热泵系统重要的节能部件,喷射器的工作能力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尽管CO_(2)喷射器的结构简单,但其内部流动十分复杂,包含非平衡相变、跨声速和马赫波等物理现象。为此,本研究建立了用于CO_(2)两相流模拟的均... 作为CO_(2)制冷/热泵系统重要的节能部件,喷射器的工作能力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尽管CO_(2)喷射器的结构简单,但其内部流动十分复杂,包含非平衡相变、跨声速和马赫波等物理现象。为此,本研究建立了用于CO_(2)两相流模拟的均相弛豫模型(HRM),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以此开展了对可调式喷射器的数值研究,分析了有无探针、探针位置和工况变化对可调式喷射器性能和内部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增加了一次流的不可逆损失,同时也改变了喷嘴出口一次流的膨胀状态;通过探针调整喷嘴喉部面积,提高了喷射器适应不同工况运行的能力,使喷射器在不同工况下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与固定式喷射器相比,可调式喷射器效率平均提升1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喷射器 CO_(2) 弛豫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的油-气两相流动的程序设计和计算
20
作者 冯艳 王锁芳 +1 位作者 应伟 董晓婷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79,共3页
针对管道中的油-气两相流动,基于均相流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编制程序,采用SIMPLE算法,对管道的各个方程进行离散化,并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管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管内的各个参数显示。为了开发管内两相流动... 针对管道中的油-气两相流动,基于均相流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编制程序,采用SIMPLE算法,对管道的各个方程进行离散化,并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管内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管内的各个参数显示。为了开发管内两相流动的软件,对自行编制的程序所计算出的结果与Fluent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管内的压力和温度的分布,其计算精度可以达到90%,能够较好地反映管道内流体的流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油管道 模型 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