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荐系统中均模型的增量扩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实 孙静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9-663,676,共6页
为应对推荐系统中数据日益增长的现状,在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增量扩展的均模型算法(incremental mean model,Incremental MM)。均模型能够提高固定数据集的推荐效率,在均模型转换之前,为各项目建立评分值与评分数的评分映射表,通过... 为应对推荐系统中数据日益增长的现状,在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增量扩展的均模型算法(incremental mean model,Incremental MM)。均模型能够提高固定数据集的推荐效率,在均模型转换之前,为各项目建立评分值与评分数的评分映射表,通过映射表的更新实现均模型的增量算法。在MovieLen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增量更新效率较高,无损推荐精度,指出了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性能优势,展现了其可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模型 增量扩展 大数据 映射 推荐系统 协同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均模型的IBCF算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瑞姣 王欣娟 孙静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78-2482,共5页
基于均模型的IBCF(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算法只考虑在整体的用户集上计算项目之间的相似度,丢失了一些局部上的信息,为此提出社区均模型的IBCF算法。整体用户集聚类成多个用户子集,在整体上和局部上计算相似度,利用整合... 基于均模型的IBCF(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算法只考虑在整体的用户集上计算项目之间的相似度,丢失了一些局部上的信息,为此提出社区均模型的IBCF算法。整体用户集聚类成多个用户子集,在整体上和局部上计算相似度,利用整合后的相似度预测评分。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比较几个经典的算法,在时间复杂度较低的情况下,该算法提高了推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系统 相似性计算 均模型 社区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3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两相换热系数 两相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分相流模型 相流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层状非均质性对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及封存量的影响
4
作者 乔翔宇 王全荣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 数值模拟是研究咸水层中CO_(2)迁移机理及地质封存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假设储层是规则且均质的长方体,并且关于CO_(2)在海域咸水层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鲜见报道。依托南海某储集体,考虑地层的非均质性与岩性圈闭的实际位置,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和钻孔资料建立了非均质地质模型,采用TOUGHREACT软件模拟了不同注入位置对CO_(2)在地层中迁移和封存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向上迁移过程受到泥岩的阻挡,横向迁移更加显著。对于不同的注入方案,储层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储层顶部注入时储层压力可达到40.1 MPa;在储层底部注入时,储层压力最高可达到39.7 MPa;当完整井注入时,储层的压力最高可达到40.3 MPa。因此完整井注入和顶部注入方案长期实行导致的压力积聚可能破坏储盖层结构,CO_(2)泄露的风险更大,在储层底部和中部注入的方案更加安全。当持续注入100 a时,CO_(2)以超临界相为主,占总封存量的77%以上。在相同的井口注入压力下,均质模型会高估储集体的封存量,非均质模型中在储层顶部注入和中部注入比底部注入分别多55.1%和49.3%。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对结果的影响比毛管压力显著。研究查明了考虑储层的层状非均质性时注入井位置对CO_(2)迁移机理和封存量的影响,可以为CO_(2)封存的布井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模型 数值模拟 注入位置 海域咸水层 迁移过程 封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NN-HEM混合框架的SCO_(2)临界流模型研究
5
作者 王心雨 王思远 +6 位作者 杨峻 陈骊琏 吕俊宏 章昡 康晏杰 袁园 周源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253-260,共8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反应堆系统的临界流量高精度预测是失压事故安全分析的关键,但现有实验数据有限且集中于低温低压区,缺乏高精度宽参数范围预测的SCO_(2)临界流模型。理论计算模型和纯数据驱动模型存在着计算效率和泛化性的失衡...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反应堆系统的临界流量高精度预测是失压事故安全分析的关键,但现有实验数据有限且集中于低温低压区,缺乏高精度宽参数范围预测的SCO_(2)临界流模型。理论计算模型和纯数据驱动模型存在着计算效率和泛化性的失衡,而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因将包含物理规律的方程引入到深度神经网络的构造中,提升了模型的可解释性和泛化性。因此本研究基于PINN算法,将均相平衡模型(HEM)的守恒方程嵌入损失函数以构造PINN-HEM框架,通过扩展的高温高压试验数据集(130~500℃、压力12~15 MPa),利用超参数优化后的数据驱动模型初始化PINN-HEM网络参数来加速训练收敛速度等方法,建立了宽参数范围、高精度的PINN-HEM SCO_(2)临界流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不同数据集特性,PINNHEM对比经验公式下PINN-EF模型,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62.65%,输入特征的贡献度更符合物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相平衡模型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临界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丁名臣 岳湘安 +2 位作者 汪杰 赵海龙 张维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8126-8129,共4页
分别利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模型,进行了连续气驱和水气交替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果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均质模型中水驱后连续注气与水气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幅度分别为15.8%和14.9%,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 分别利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模型,进行了连续气驱和水气交替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非均质性模型中,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果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均质模型中水驱后连续注气与水气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幅度分别为15.8%和14.9%,注气方式对气驱油效率影响较小;而非均质模型中直接水气交替驱原油采收率为78%;连续注气、间歇注采和周期注气原油采收率分别为41.9%、32.2%和42.3%;水气交替注入原油采收率最高,气体注入方式对气驱原油采收率影响较大。均质模型中,气驱后水气交替驱时,水段塞为主要驱油段塞;而非均质模型中,气驱后水气交替驱时,气体段塞是主要驱油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模型 注气方式 水气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被引量:147
7
作者 马世忠 杨清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对曲流点坝形成过程、洪水事件的水动力条件及冲淤机制分析 ,结合大庆长垣曲流点坝垂向层序、侧积体类型与组成、岩石相、粒度、储油物性 ,建立了单一侧积体横向与垂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 ,由此建立了点坝三维构形 ,进而... 通过对曲流点坝形成过程、洪水事件的水动力条件及冲淤机制分析 ,结合大庆长垣曲流点坝垂向层序、侧积体类型与组成、岩石相、粒度、储油物性 ,建立了单一侧积体横向与垂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 ,由此建立了点坝三维构形 ,进而对点坝砂体内部非均质控制格架、层次性、各级实体规律性、空间形态进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点坝 沉积模式 沉积 三维构形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8
8
作者 付国民 李永军 石京平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夹层 韵律 数值模拟 砂层 樊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非均质模型上聚合物及有机交联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振泉 祝仰文 +3 位作者 刘坤 张以根 宋新旺 尹德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6,67,共5页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 10 0mm ,平面边长 5 0 0mm ,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 ,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 3.0 μm2 的高渗条带 ,两侧为 0 .5 μm2 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 7排 7列共 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 ;15 0 0mg/L聚合物溶液 (0 .3PV) ;15 0 0mg/L聚合物 +12 0 0mg/L酚醛树脂交联凝胶 (0 .2PV)。驱替温度 70℃。水驱、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的采出程度依次增大 ;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上出现两个低谷区 ,曲线振荡明显 ,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振荡尤其剧烈。通过紧靠注入和产出井的 1点和 49点 ,主流线中间点 2 5点和非主流线上 38点 ,水驱死油区内 36点和 45点处压力变化曲线的对比 ,及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驱替液G′和G″曲线的对比 ,认为交联聚合物驱采收率高于聚合物驱采收率的原因 ,是具有更高弹性的交联聚合物驱替液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后续注水冲刷效能、改善驱替效果的能力均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交联聚合物溶液 凝胶 驱油效率 驱油机理 模型 提高原油采收率 含水率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及其换热性能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羽 孙宝芝 +1 位作者 张国磊 杨元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为原型,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分别以一回路流体、二回路流体及U形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采用Jacobi迭代法编制了基于MATLAB的仿真程序,对蒸汽发生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换热性能进... 以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为原型,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分别以一回路流体、二回路流体及U形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蒸汽发生器一维均相流模型。采用Jacobi迭代法编制了基于MATLAB的仿真程序,对蒸汽发生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换热性能进行计算,得出各流程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大亚湾核电站实际运行数据相吻合。计算结果揭示了蒸汽发生器的内在传热规律,可为蒸汽发生器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发生器 相流模型 JACOBI迭代法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作青藏高原气候冷暖预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安祥 李栋梁 +1 位作者 龚建福 张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9-502,共4页
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FMGF)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近62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冷暖的变化趋势,并作出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最寒冷的时期为17世纪中期,最暖的是20世纪。温度存在31~45年的周期振荡。与20世纪后30年相比,未来50年中温度偏高... 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FMGF)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近62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冷暖的变化趋势,并作出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最寒冷的时期为17世纪中期,最暖的是20世纪。温度存在31~45年的周期振荡。与20世纪后30年相比,未来50年中温度偏高约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模糊生函数模型 温度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均生函数残差模型在地下水数值模拟降水量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长来 梁秀娟 安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2,共4页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体的渗漏。在地下水模拟预报模型中需要预先知道降水量。迄今为止,年降水量的预测仍然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FAFM)基础上,利用其残差数据序列对FAFM进行校正,提出了模...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体的渗漏。在地下水模拟预报模型中需要预先知道降水量。迄今为止,年降水量的预测仍然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FAFM)基础上,利用其残差数据序列对FAFM进行校正,提出了模糊均生函数残差模型(REMFAF),给出了模型预报精度的检验方法。实例研究表明,REMFAF模型应用于吉林省西部地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降水量预报,比FAFM的预报精度更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数值模拟 降水量预报 模糊生函数模型 模糊生函数残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在通气超空化流动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时素果 王国玉 +1 位作者 权晓波 余志毅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为了更加精确地模拟通气超空化流动,本文推导建立了一种基于状态方程的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并应用二次开发技术将其嵌入商业软件。分别采用商业软件中的两相流模型以及当地均相介质模型+两相流模型计算了绕圆盘空化器的通气超空化流动,并... 为了更加精确地模拟通气超空化流动,本文推导建立了一种基于状态方程的当地均相介质模型,并应用二次开发技术将其嵌入商业软件。分别采用商业软件中的两相流模型以及当地均相介质模型+两相流模型计算了绕圆盘空化器的通气超空化流动,并从空泡形态、流动结构和阻力特性等方面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考虑了混相流动的可压缩性,当地均相介质模型能更准确的模拟通气空化的非定常流场,计算获得的空泡形态、阻力系数等与实验结果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当地相介质模型 通气超空化 圆盘空化器 可压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的均相氧化机理模型的比较与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詹靖 徐明厚 +1 位作者 乔瑜 韩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6-200,共5页
该文以5种汞的均相氧化反应机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几种反应模型中各种组分的反应级数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得出了整个反应系统的反应级数的范围。同时,文中对各模型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并对各反应系统的表观活化能在T=1000K附近的突降... 该文以5种汞的均相氧化反应机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几种反应模型中各种组分的反应级数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得出了整个反应系统的反应级数的范围。同时,文中对各模型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并对各反应系统的表观活化能在T=1000K附近的突降现象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该文所考虑的反应物组分包括HCl、Cl2、O2,采用的反应机理模型都是近年来所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模型。通过相应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l2为汞均相氧化模型中的主要氧化剂,O2亦为反应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HCl对于汞的氧化贡献较小。这一结果与近年来的报道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相氧化机理模型 废弃物焚化 湿法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并联管内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鄢炳火 于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9期146-149,共4页
提出了改进的并联管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并导出了两个稳定性边界,是文献[1]的一种推广。当λL/d<4时,增加λL/d可降低稳定性下边界;当λL/d≥4时,稳定性下边界恒为零。稳定性下边界唯一由λL/d决定,但稳定性上边界由λL/d... 提出了改进的并联管两相流密度波脉动线性均相模型,并导出了两个稳定性边界,是文献[1]的一种推广。当λL/d<4时,增加λL/d可降低稳定性下边界;当λL/d≥4时,稳定性下边界恒为零。稳定性下边界唯一由λL/d决定,但稳定性上边界由λL/d和l2ρLsinα/(2q2m)两者共同决定。本文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在文献[1]中用实验进行了验证,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管 两相流 不稳定性 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相和分相流模型的干度计量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强 陈听宽 罗毓珊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8,共4页
通过对气液两相流中均相流和分相流模型的分析 ,推导了一个双节流元件组合式的两相流干度测量公式 ,分析了公式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垂直上升孔板和垂直下降文丘利管串联相组合的实验验证装置 ,并以空气和水为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 通过对气液两相流中均相流和分相流模型的分析 ,推导了一个双节流元件组合式的两相流干度测量公式 ,分析了公式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垂直上升孔板和垂直下降文丘利管串联相组合的实验验证装置 ,并以空气和水为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 ,在环状流区垂直下降文丘利管的压降特性非常接近于均相流模型的计算结果 ,而垂直上升管内孔板的压降可用修正的均相流模型来计算。此方法在本次实验的干度范围内测量值均方根误差为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干度 测量 计量方法 在线检测 流量 相流模型 分相流模型 流动相分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生函数模型的杭州市年降雨量预测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映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6,共3页
采用均生函数模型对杭州市1956-2008年年降雨量进行预测模拟,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实例结果表明,修正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报精度,可为类似时间序列要素的中长期预测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函数模型 年降水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均生函数模型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7-292,共6页
在原均生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首次引入预报因子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的均生函数模型。它适应于气温、降水、热带气旋个数等多种要素预报。新建的多元均生函数模型包含了原模型的优点,而且比原有均生函数模型具有更强的物理基础。
关键词 多元生函数模型 短期气候预测 气温 降水 热带气旋 生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层状模型中线型载荷应力波传播的实验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龚敏 于亚伦 《工程爆破》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利用全息动光弹研究了非均质层状模型在有无弱面条件下线型载荷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对两层介质中和上、下界面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 质层状模型 动光弹 应力波 传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气候均态模型在年均气温预报中样本量的确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宝江 刘贤赵 吕清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16,共2页
最优气候均态模型(简称OCN)是制作温度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以西安、延安两地1951~2004年(其中2001~2004年为预报年)的年均温历史资料为依据,通过设置不同的样本量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最优气候均态模型在预测年均气温时... 最优气候均态模型(简称OCN)是制作温度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以西安、延安两地1951~2004年(其中2001~2004年为预报年)的年均温历史资料为依据,通过设置不同的样本量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最优气候均态模型在预测年均气温时,若设定实验样本量,以此确定基本统计样本量,与习惯操作取基本统计样本量相比,西安和延安两地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减小1.0℃和0.9℃;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减小6.6%和8.4%。预报精度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气候模型 温预测 样本总量 基本统计样本量 实验样本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