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均势战略联盟及其作为联盟稳定性条件的机理分析 |
蔡继荣
靳景玉
|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2
|
冷战时期苏联在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中的地位及变化 |
魏炜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3
|
大国均势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 |
娄伟
|
《湖湘论坛》
|
2008 |
2
|
|
4
|
论基辛格均势战略中的理想主义政治观 |
雷小华
陈纯江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7 |
0 |
|
5
|
维持亚洲均势制衡,保持美国战略优势——重评基辛格对亚洲的均势战略建议 |
贾曦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6
|
试论国际关系中的均势战略 |
张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7
|
确保大国战略均势——国际新格局下的中俄关系 |
秦宣仁
|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8
|
美国要跟谁保持“地区战略平衡”? |
郭隆隆
|
《国际展望》
|
2000 |
0 |
|
9
|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影响 |
金敢
|
《国际展望》
|
1987 |
0 |
|
10
|
关于“大三角”战略概念的探讨 |
吴志宽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1
|
世界均势结构中的平衡因素 |
邓辉玫
|
《国际展望》
|
1985 |
0 |
|
12
|
从“大规模报复”到“星球大战”——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
潘锐
|
《国际展望》
|
1988 |
0 |
|
13
|
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
丁幸豪
|
《国际展望》
|
1987 |
0 |
|
14
|
政治结构与安全机制——亚太地区安全建设要务及前景 |
滕樱君
|
《太平洋学报》
|
2001 |
0 |
|
15
|
一场各有所图的“裁军竞赛”——浅析美苏关于销毁战术核导弹的建议 |
丁幸豪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6
|
克服改革的阻力 |
伊·亚·列维亚什
孙映通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1988 |
0 |
|
17
|
从叶利钦推迟访日看日俄领土交涉的前景 |
吴寄南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8
|
美国对苏政策趋向强硬 |
谷继
|
《国际展望》
|
1986 |
0 |
|
19
|
引人注目的叙约和解 |
杜幼康
|
《国际展望》
|
1986 |
0 |
|
20
|
谨慎乐观看裁军 |
陈佩尧
|
《国际展望》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