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的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研究
1
作者 蔡伟 唐宇婷 张恒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89,共6页
汉画像是“以刀代笔、砖石为地”的刻画艺术,是古今对话的艺术语言。文章针对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的施行逻辑;探讨了汉画像艺术数字转化与跨媒介传播、元素提取与设计再创、艺技交融与艺旅融... 汉画像是“以刀代笔、砖石为地”的刻画艺术,是古今对话的艺术语言。文章针对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的施行逻辑;探讨了汉画像艺术数字转化与跨媒介传播、元素提取与设计再创、艺技交融与艺旅融合的理论构思与设计实践;提出了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的多维转向之路:由砖石本体到跨界融合的媒介转向,由古典美术到大众艺术的身份转向,由静态单一到互动沉浸的体验转向,由文艺推介到文旅营销的运营转向。以期更好地促进汉画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艺术 展陈与传播 场域重构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非遗多元保护主体与合作共治——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合作,形成合力保护才见成效。分析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以地方政府、社区民众、商业组织、学术界、文化机构等构成的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及职能进行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合作,形成合力保护才见成效。分析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以地方政府、社区民众、商业组织、学术界、文化机构等构成的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及职能进行讨论,并探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保护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场域重构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保护主体 合作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法学:“场域”调适、规范集成与方法自觉 被引量:15
3
作者 廉睿 李广 +1 位作者 王亮 丁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作为"借壳"于体育的法学边缘学科,体育法学跨越于体育学和法学之间,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界对中国体育法学学科属性的争议。从时间脉络上而言,自体育法学这门学科创设之日起,即面临着内生理论建构的先天不足和外在制度实践的实施... 作为"借壳"于体育的法学边缘学科,体育法学跨越于体育学和法学之间,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界对中国体育法学学科属性的争议。从时间脉络上而言,自体育法学这门学科创设之日起,即面临着内生理论建构的先天不足和外在制度实践的实施困局。因此,对于尚处于学科培育期的中国体育法学而言,话语体系的自给自足尤为关键,这也将同时决定着中国体育法学的学科理论能否得以自我证成。放眼未来,"场域"重构、规范集成与方法自觉构成了影响中国体育法学发展的三重要素,这三重因素也同时构成了中国体育法学研究的新型知识增长点。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这3种问题理应得到中国体育法学学人的理论关怀与精准回应。"场域"重构,即是对中国体育法学研究维度的界定,它所要凸显的是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规范集成,即是对中国体育法学学科特性的逻辑解构,它试图明晰的是中国体育法学的"领域法"属性;方法自觉,即是对中国体育法学研究方法的再次审视,它试图对中国体育法学的未来演进方向进行方法论布局。未来语境中,中国体育法学学人唯有对以上三重问题进行追寻与探索,方能实现中国体育法学的理论革新与制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法学“ 重构 规范集成 方法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涛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20-121,共2页
本文以组织转型为实现途径,深入研究资源型城镇转型,基于城镇组织场域重构过程的分析,探求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路径,为资源型城镇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资源型城镇 产业转型 组织场域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