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深井观测的地震研究东川地区随深度变化的场地放大因子
1
作者 罗娣华 蒋乐群 +4 位作者 赤松纯平 陈敏恭 叶建庆 蔡绍平 刘学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8-78,共11页
采用中日合作 ,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 2 0 0 m、 1 0 0 m和地面 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 (震中距 8.5~ 95km,震级 ML1 .3~ 5.1 ) ,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 (- 1 0 0 m和地面 )的场地... 采用中日合作 ,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 2 0 0 m、 1 0 0 m和地面 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 (震中距 8.5~ 95km,震级 ML1 .3~ 5.1 ) ,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 (- 1 0 0 m和地面 )的场地放大因子 .在 8个频率 (f =0 .75,1 .0 ,1 .5,2 ,3,4,6和 1 2 Hz)上所对应的在 - 1 0 0 m处的 3个分向 (N- S,E- W,U- D)的场地放大因子 (与 - 2 0 0 m处相比 ) ,当 0 .75 Hz≤ f≤ 2 Hz时 ,为 1 .0~ 1 .49;当 2 Hz<f <1 2 Hz时 ,为 0 .47~ 0 .99;在地面 ,3个分向在 8个频率上所对应的场地放大因子 (与 - 2 0 0 m处相比 )均大于 1 ,其值为 1 .6~ 7.63. - 1 0 0 m处的 S波和尾波场地放大因子与地面的 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因子的相关系数 ,当 0 .75 Hz≤ f≤ 2 Hz频段时 ,分别为 0 .82和 0 .81 ;当2 Hz<f<1 2 Hz频段时 ,分别为 0 .47和 0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 尾波 噪音 场地放大因子 频谱化 地震资料 地震动 场地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参数的随机性对场地放大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诗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2-568,I0003,共8页
以Turkey Flat标准试验场为基准场地,以Toro剪切波速模型为基础,进行Monte Carlo模拟,生成剪切波速、层厚和密度随机样本各200条,将各土层随机参数组成4个工况作为不确定分析的基础。采用常用的四分之一波长法和传递函数法计算场地放大... 以Turkey Flat标准试验场为基准场地,以Toro剪切波速模型为基础,进行Monte Carlo模拟,生成剪切波速、层厚和密度随机样本各200条,将各土层随机参数组成4个工况作为不确定分析的基础。采用常用的四分之一波长法和传递函数法计算场地放大因子,分析放大因子以及特征周期对4种工况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土层剪切波速、层厚和密度的随机性对2种方法计算得到场地放大因子有相同的影响;剪切波速的随机性对放大因子和特征频率的影响比其他参数大;四分之一波长法得到的放大因子和特征频率对土层各参数的敏感性弱于传递函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场地放大因子 剪切波速随机模型 四分之一波长法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丁阳 王国新 杨福剑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8-587,共10页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 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 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震源模型 场地放大因子 烈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